西山新庵與地藏寺

在林溥《揚州西山小志》中,有西山八景之說,它們是:隋苑殘霞、新庵霜樹、松林夕照、臘山積雪、伏龍清梵、雙龍觀漲、柳林深處、方石清流。西山八景基本上都在今儀徵市陳集鎮,本文所說的新庵,是“新庵霜樹”之新庵。

明朝弘治年間,山西三韓商人於卜明在陳集做生意,根據形家建議,捐資在集鎮以東興建慈蔭寺,嘉靖年間建成(距今五百年)。清朝康熙年間,做了大規模維修,因此有清一代,當地人都稱之為“新庵”。

新庵毀於何時,因何被毀,已不可考,據儀徵文聯副主席李明富(曾在陳集鎮黨委擔任宣傳科長)介紹,原新建村有個新庵組,位置大約在今江淮路隋苑小區附近,地面沒有遺蹟。

如今在原新庵以南不遠處,陳集集鎮老街的東南,一座新的寺院名聲鵲起,寺名叫地藏寺。

為什麼叫地藏寺?為什麼僅二十年的時間,地藏寺就能從一片農地上拔地而起,影響力日益擴大,成為儀徵目前最大的寺院?今天的地藏寺與明清的慈蔭寺(新庵)有什麼聯繫?筆者於2018年5月1日、5月28日,兩次探訪地藏寺,試圖解開心中疑問。

地藏寺的住持昌爾法師,俗姓蔡,1979年出生,海安人。帶我參觀殿、樓、院、堂,回答我的若干問題,因而有了這篇文章。

西山新庵與地藏寺

【昌爾帶我參觀地藏寺】

上世紀二十年代,揚州高旻寺高僧來果大和尚,到周邊各地講經弘法,來到了陳集,聽者甚眾,影響很大,來果講經其間,在陳集塑成地藏菩薩像一尊。

來果禪師(1881-1953),俗家姓劉,名永理,字福庭,湖北省黃岡縣人。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二十五歲在寶華山剃度出家。出家後,法名妙樹,字來果,號淨如。雲遊金山、普陀、五臺,甚至去過印度,宣統末年首次來到高旻寺掛單,旋離去,前往終南山結茅潛修,三年後,到寧波天童寺任維那職,未久又到福建雪峰寺掩生死關,民國四年(1915)三十五歲時,應月朗老和尚之請回到高旻寺,不久月朗圓寂,來果繼任住持。

來果主持高旻寺期間,整治叢林規矩,制定《高旻寺規約》,重修高旻寺,以天中塔、大殿、禪堂、延壽堂、如意寮五大項目為目標,天中寶塔每層八門皆供玉佛一尊,由高旻寺心如、福如兩位僧人到緬甸募化而得,共七十九尊。整個高旻寺工程規模浩大,抗戰爆發時尚未竣工。高旻寺的影響力也擴展到了東南亞。1950年來果卸任住持,到上海弘法,1953年圓寂,翌年四月初四安奉於高旻寺中,以踐其“生為高旻人,死為高旻鬼”的誓言。

高旻寺施工期間(上世紀二十年代),來果曾到各地講經弘法,法緣極盛,各地皈依弟子數以萬計。陳集地藏寺所保存的地藏菩薩像,就是這個時期來果到陳集講經時所塑。

西山新庵與地藏寺

【保存完好的來果所塑地藏菩薩像】

昌爾的師祖明慧(字本澄),發願興建寺廟,帶領覺熙等僧人,在陳集鎮西的汪營村周莊組覓得地皮,建成了大殿及寮房十六間,供奉來果所塑地藏菩薩像,此為地藏寺得名之由,地藏寺在破四舊時被毀,僅剩幾間小破房。本澄後來在香港圓寂。

昌爾的師父覺熙(南京籍,出生地儀徵大市口)被迫還俗,在儀徵油米廠做了一名職工,他們被遣散時,將來果所塑地藏菩薩像用柴草隱藏在小破屋內。八十年代落實宗教政策,覺熙回到陳集,發願再建寺廟,建成僧房兩棟(二層小樓),在修建大雄寶殿工程過半時,遭遇困難,工程被迫中止,覺熙傷心之餘,前往謝集樊公殿,欲尋新址。

筆者執意請昌爾帶路,前往汪營村周莊組,看到了已建好的兩棟僧房、原來的平房、僧人去世後火化的場地“化身窯”,最不忍卒看的,就是已經工程過半的大雄寶殿,殿內外長滿荒草,實在可惜。

西山新庵與地藏寺

【新舊地藏寺位置】【汪營村地藏寺舊址的未完工大殿】

2002年,陳集鎮領導順應信眾要求,落實宗教政策,邀請覺熙、昌爾師徒,在陳集鎮原新庵舊址南面不遠的孔雀山,重建地藏寺,2003年,在陳集鎮黨委、政府和信眾的幫助支持下,新地藏寺第一座建築“天王殿”建成。

2009年,大雄寶殿工程尚未完工,覺熙師父圓寂,30歲的昌爾繼任地藏寺住持,自古英雄出少年,昌爾憑著一股拼勁,在完成大雄寶殿工程後,一鼓作氣,在短短十年中建成了藏經樓、羅漢堂、觀音殿、地藏殿、東西廂房樓、鐘樓、鼓樓、寮房和覺熙師父紀念堂等建築。羅漢堂有八百羅漢彩塑,這在國內寺廟也不多見;地藏殿供奉著來果大師來陳集傳經時塑造的地藏菩薩像,是為鎮寺之寶。十年來地藏寺不斷擴建,佔地面積從2002年的30畝擴大到現在的127畝,建築面積達6千多平方米,完成投資2億元。

西山新庵與地藏寺

【大雄寶殿】【羅漢堂】

在基建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地藏寺的影響力也在同步上升,來自四面八方的信眾,到陳集地藏寺做佛事,路途遙遠的索性住在寺中,有的信眾甚至能入住一年半載,寺院最多時同時接待二、三百人,床鋪不夠,建議他們住鎮上旅館,有的信眾很執著,寧可打地鋪也要住在廟裡。寺廟接受信眾的捐贈源源不斷,就在筆者第二次去地藏寺的這一天,一位施主捐贈了一尊兩米高的樹化石佛像,昌爾很高興,發了個朋友圈讓大家分享快樂。

西山新庵與地藏寺

【樹化石佛像】

昌爾跟我說,他和師父覺熙,經常去九華山地藏道場,交流取經;九華、金山等名剎亦常有高僧來地藏寺傳經送寶,藏經樓上的匾額,即是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金山江天禪寺和焦山定慧寺的方丈心澄所題。地藏崇拜也是講究孝道的,《地藏經》是佛門孝經,而地藏菩薩更是“孝”的代名詞。世間孝道多指報父母之恩,佛家孝道則擴展為報眾生恩、報國君恩、報三寶恩。昌爾在地藏寺東側,專為師父覺熙建了一個四合院式的紀念堂,供奉師父真身,院內還栽種著某信眾捐贈的自家院中的老桂花樹,這兩棵樹原先是從儀徵市區資福寺原址上移栽的。一般地講,在寺內建有和尚紀念堂的,極少,足見昌爾踐行《地藏經》孝行之舉。

地藏寺的基建還在進行著,大門口的山門正在建設中,從昌爾的講述可知,下一步即將開建的,是藏經樓後面的八角九層的佛塔,高度達八十多米。寺廟的大門前還要建石牌坊,還準備在東側的孔雀山公園的湖心,建水上觀音像,因為佛教中,確有一位孔雀大明王菩薩的,孔雀山和孔雀王,很有緣份呢。

西山新庵與地藏寺

【地藏寺規劃圖】

昌爾說,絕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寺廟擴建和向信眾講經釋法上了,對陳集、對儀徵的歷史文化,瞭解不夠,要擠出時間來補課學習,我說,我可以幫你將有關新庵的歷史資料,摘錄出來,便於你利用現有的碎片時間閱讀,以後你有較多時間了,再自己系統研讀《道光重修儀徵縣誌》《光緒增修甘泉縣誌》《揚州西山小志》等史料。

以下是我從《揚州西山小志》《阮元儀徵事》等書中摘錄的有關新庵的內容,大部分內容做了白話文處理。西山小志作者林溥以詩述並用的形式,記載了新庵的多條信息。

禪林紫竹藹旃(zhān)檀,春晚藤花似雪酣。

慈蔭舊名渾不識,遊人偏說是新庵。

新庵的由來:

在陳集集鎮以東一里許,有一座慈蔭庵。這是明朝嘉靖年間,山西商人於卜明倡議並修建的,清朝康熙年間做了大規模維修,煥然一新,當地人因此呼之為“新庵”。(西山小志成書於鹹同年間)

新庵的花木:

新庵建有大殿,三開間,供奉觀音大士。殿前有幾百竿紫竹、兩棵虯松。方丈室也是三開間,房前有一棵粉團花樹,主幹已經枯死,從旁邊發了新枝條數十根,已經比碗粗了,花開時非常茂盛,向座小雪山似的。方丈室的西側,有兩間小屋,屋前有一棵櫻桃花樹,與一棵羅漢松相傍而生,顯得很幽致。在小屋的西側還有個三間小院,院內有老梅樹十餘棵,林溥的族叔小桐公題額曰“暗香疏影”。相傳,這裡是“雙清閣”的舊址。大殿後有兩棵老桂花樹。庵門口有一株白藤花,是元明時種下的,繞著老槐樹而生,老槐樹被纏得快要倒了。庵內還有一棵老桑樹,看起來也很奇特,樹幹有些彎曲,如龍蟠之狀;繁枝密葉,翠色玲瓏,花開垂垂,如白纓絡,即便徐熙(南唐著名畫家)在世,也畫不出這樣的神韻來。可惜長在僻處山鄉,假如長在揚州城裡的招提寺,不知道已經被多少名流題詠過了。整個新庵,樹木花草非常茂盛,尤其深秋霜降之後,樹葉呈現各種顏色,有紅有黃,色彩斑斕,所以得名“新庵霜樹”,是西山八景之一也。新庵三面環水,水中遍種白蓮,集中開花的時節,有最美的景緻。

古藤屈曲怒龍蟠,翠幄玲瓏七寶闌。

最愛春深花似雪,垂垂纓絡護旃檀。

新庵銀藤,數百年物也。詳見前。今年與同人修禊(xì),共作《銀藤歌》。

一樹新庵古繡球,猶存德祐舊風流。

依稀數歷風輪劫,由櫱於今二百秋。

新庵粉團一樹,在方丈室前,相傳為宋時物。正本十圍,國初時已枯息,旁發新條十餘,今又成陰矣。

古香金屋久無存,零落西風憶小園。

莫道新庵雙桂好,連惓還有望湄軒。

新庵老桂二株,數十年物也。望湄軒在天后宮旁,老桂一株,亦舊物也。舊聞集西十五里沙家集,有古桂一株,蔭廣數畝,花時香聞數里外,落花積地厚寸許,飄瓦上,屋為之黃。志書闕載,亦漸無有傳之者矣。

新庵的創建者:

奉佛捐金事尚存,名林清磬話黃昏。

江淮不許千金買,誰似於門駟馬門。

於永祚,字卜明,山西三韓人。明朝弘治年間,在揚州西山做生意。風水形家認為,陳集集鎮東北方向水不凝聚,對陳集的生活、聚財、人丁、讀書等諸事不利,必須修建廟宇才能化解。因此,於卜明就捐資建起了慈蔭庵,供奉觀音大士,從此西山陳集全鄉百姓,都享受到了他帶來的好處。

新庵的主持:

佛海深深梵行清,湛然秋水鏡圓靈。

邇來何處尋知識,誰解華嚴十地經?

道光十七年(1837)時,新庵的主持叫圓明,號秋水,詩寫得很好。他清心修行,對佛經的理解和參悟非常深刻。由於甚得禪理,他對梵經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詮解。他經常閉關專心禮懺,往往幾個月不進食。他還經常出公告通知,定期宣講《華嚴•十地品》,大家都知道他是位高僧異人。後來聽說他做了行腳僧到峨嵋山去了。

新庵原址的雙清閣:

佳氣蔥蔥光祿祠,山光樹色敞軒楣。

百年世澤梅花老,還似雙清閣裡時。

林溥的先曾祖贈光祿公(林廷和,阮元外祖父)的祠堂在陳集集鎮東南隅,面對臘山,嘉慶年間建的。庭外有數棵老梅樹,花開繁茂。雙清閣是林溥先高祖得齋公(林文璉,林廷和的父親,阮元外曾祖)修建的,環種梅花樹數十棵,開花時非常繁盛,後來雙清閣傾圮(pǐ)了,梅花也殘毀殆盡。雙清閣的舊址可能就是新庵的“暗香疏影”之景。先武康公(林述曾,林溥的父親,阮元表弟)曾有在此補栽梅花的想法,可惜沒有實施。還曾經請錢塘奚鐵生(奚岡,1746-1803,字純章,號鐵生,蝶野子,蒙泉外史)先生作畫,有《繞屋梅花三十樹》卷子,有很多文人墨客在上面題跋,數十位呢。

新庵旁的陳御史墓:

故家喬木半無存,姓氏猶存御史村。

文物風流銷歇盡,一抔誰奠夕陽墳。

陳御史墓,在集鎮東面的慈蔭庵旁。御史名叫陳琰,明朝洪武二十九年(丙子,1396)薦授御史,巡按雲南,官至陝西布政使。(《江南通志•人物宦跡》)。

陳御史小傳:

御史廉明照覆盆,繡衣驄馬邁群論。

頌聲歌遍滇中獄,第一能知灶下冤。

《江南通志》:陳琰,字公信,陳集人。洪武丙子歲,薦授御史,巡案雲南,遇事明斷。有一次在雲南官廨,出屋到院子裡走走,看見東隔壁人家,煙囪裡冒的煙出現了人手的形狀,好像是在向他招訴,陳琰預感,隔壁人家有事,有鬼魂喊冤,就暗中調查,擇機將他的管家抓捕起來,有了線索後對嫌疑人家中進行搜查,查獲一張江西客商的路引,於是將嫌疑人抓起來審訊:“你做的好事!從前你見財起意,殺了江西客商,把屍體隱匿在灶下,如今冤魂招訴,你今天露餡兒了,還不從實招來!”嫌疑人驚得目瞪口呆,供認不諱,甘心伏罪。大家都很驚異,認為陳琰是個神人。陳琰後來官至陝西布政使,陳集這個地名,就是以他的名字而得名的。

林溥小傳:

林溥是《揚州西山小志》的作者。他的父親林述曾,字季修,號小溪,阮元在浙江任巡撫時曾在阮元幕中做事,阮元丁憂回揚時,康山草堂主人江振鴻得知其擅長理財後讓其擔任鹺總助理,後出資為其捐官,嘉慶十八年(1813)授浙江武康知縣。

林溥字少紫,號堅園,道光十七年(1837)舉人,咸豐二年(1852)壬子恩科進士,三甲46名,分發山東任長清縣令,同治七年(1868)任即墨縣令,主持修編《即墨縣誌》,重修嶗山書院,升東平知州。林溥著有《暉堂詩集》八卷。咸豐年間避太平天國戰亂家居時,讀到其叔祖林蘇門撰寫的《續揚州竹枝詞百首》和《邗江三百吟》,發現其中沒有陳集的記載,於是編撰《揚州西山小記》。

阮元與新庵:

阮元(1764-1849),字伯元,號芸臺,江蘇儀徵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考入儀徵縣學,五十年廩生,五十一年舉人,五十四年進士,從此走上仕途,曾任魯浙學政,兩充會試,辦案督漕,九省封疆,以體仁閣大學士致仕。道光二十六年(1846)晉加太傅,二十九年(1849)逝世,諡號文達,享年八十六歲。

阮元一生,經世致用,將學習研究孔孟儒家理論與為官理政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登上了施政、學術、人品三座高峰。《清史稿》卷三百六十四對他的評價:主持風會數十年,海內學者奉為泰山北斗。

如果要一句話簡介阮元,則可表述為:體仁閣大學士、太傅阮元。

阮元的母親林氏,是陳集人,阮元的外祖父叫林廷和,號梅溪,舉人,曾任福建大田知縣。

嘉慶七年(1802),阮元的二表弟林小溪(林述曾,林溥的父親)請崑山王椒畦、錢塘奚鐵生根據陳集老家的實景,分別畫了《繞屋梅花圖》《繞屋梅花三十樹》送呈阮元。看到兒時舊景,阮元百感交集,欣然題詩:

家住西山山色裡,

更教繞屋種梅花。

我思更種新庵樹,

結個梅莊近外家。

並跋:小溪林二表弟於揚州西山陳家集屋外多種梅花,拈舊句繪圖為卷。吾外祖梅溪公為清白吏,寄情於梅,小溪蓋亦寓意於此。陳家集東二里許有新庵,松篁甚密,元亦欲於此多栽梅花,以為他日憩言之所。

題詩作跋意猶未盡,阮元邀請錢大昕、焦循、張鑑、屠倬、陳文述等三十一人先後題詠,成就了一段佳話。

道光十九年(1839),阮元的兩個表侄林溥和林鴻(表弟林述曾的兩個兒子)拿著《三十樹梅花書屋畫卷》和林述曾生前的詩稿(《梅花屋詩存》),來找阮元請為之作序,阮元寫道:

三十樹梅花書屋,是我表弟林季修(述曾)當年讀書的所在,是他出仕前述祖德的地方,也是他解組歸田的居所。屋子坐落在揚州郡城西山五十里的陳家集。關於陳家集的詳細情況我就不介紹了,詳見季修的自述以及諸人的詩記。季修是我的表弟,比我小一歲。自從我到浙江當巡撫,季修就在我署中幫忙。那一陣浙江沿海很不太平,有交趾海匪騷擾,我親自前往台州、溫州等地部署和指揮剿匪,軍務繁忙,季修在杭州為我做後勤工作。他一方面籌集用於獎勵兵將鄉勇的款項,一方面採購火攻所需物資。季修做工作非常盡心,能力又強,資金和物資源源不斷,保證了前線的用度,使我能全力以赴,不致分心,為剿匪勝利立下了功勞。後來我丁憂回揚州,康山主人江君文叔(江振鴻,字頡雲、文叔,徽州人,儀徵籍,江昉次子,江春嗣子)得知季修擅長理財,就邀請他去做鹺總(鹽商商會)助理。幾年後,文叔覺得季修是個人才,老是在商會埋沒了他,就為他出資捐納了知縣。嘉慶十八年(1813),經吏部選拔,季修去了武康縣做了知縣。他在任六年,政聲很好,後來他覺得做官會束縛自我,堅決辭官還鄉。臨行作詩留別,詩中有句雲“歸家高臥夢魂安,只仗清風兩袖還”,其清白志趣於此可見一斑。歸鄉後第二年,因病辭世,終年五十五歲。

季修有兩個兒子,長子林溥,次子林鴻,都是妻子吳孺人所生。林溥讀書有成就,善於作文,道光丁酉(十七年,1837)參加順天鄉試中式舉人。林鴻少年時就精於書畫,有大家風範。道光十九年(1839),我退休在家,兩位侄子拿著《三十樹梅花書屋畫卷》到我家,展開畫卷,西山景色盡收,這幅畫今後必是傳世之作。睹物生情,聯想到四五十年前我在陳集外家讀書玩耍,後來與舅舅們一起建天后宮、舊德祠的往事,不禁老淚縱橫。兩侄收集來季修的詩稿,數量不多。其實季修本來並不致力於詩,但他在我浙江巡撫幕中與吳澹川(吳文溥,字澹川,博如,嘉興人)、孫蓮水(孫韶,1752-1811,字九成,號蓮水,上元人)、陳曼生(陳鴻壽,1768-1822,字子恭,號曼生,錢塘人,官至南河海防同知,陳文述從兄)、陳雲伯(詳見第五章第四節“題詩陳文述”)等諸位詩人朝夕相處,友善有加,自然就耳濡目染。加之他天性聰明,潛能一觸即發,自然成家。我給他編成了一卷,林鴻又抄了畫卷上各位名家的詩也成了一卷。我外祖父梅溪公曾經任福建大田縣令,後以我的官銜獲朝廷貤贈“協辦大學士總督尚書”,在西山陳集建有祠堂。祠堂有田產。我曾經在祠外閒地種了許多梅花,以紀念外祖父這位清白吏,所以這個詩卷起個名就叫《梅花屋詩存》吧(《揅經室集》再續集卷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