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媒:俄德合建輸氣管道是北約真正挑戰

原標題:能源比軍費更要命?西媒:俄德合建輸氣管道是北約真正挑戰

西班牙《消息報》網站7月22日報道稱,關於增加軍費的討論和特朗普言行的關注掩蓋了真正的問題,連接俄羅斯和德國的輸氣管道才是北約面臨的真正挑戰。

在1989年11月9日,一位名為安格拉·默克爾的化學系學生和數百名東德人一起見證了柏林牆的倒塌。誰能料到30年後,她會作為德國總理,聽憑美國總統指責她是俄羅斯的人質。

這正是特朗普最近在布魯塞爾北約峰會上對她的指責,但這種指責卻被關於軍費增加的激烈討論和特朗普咆哮之聲所淹沒。

柏林正與莫斯科共同建造“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該項目歸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所有,隨時可以威脅到波羅的海國家的安全,而俄羅斯部署其地緣戰略的能力卻能通過能源槓桿得到加強。

很少有分析師能夠積極評價北約對克里米亞危機,以及隨後的烏克蘭衝突的反應,因為北約成員國對俄羅斯的保護主義慾望缺乏正確的瞭解。考慮到像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這樣的領導人正站在門口敲門,在7月11日至12日的北約峰會召開之前,北約議會大會在第444號宣言中重申了該聯盟的“門戶開放政策”。這是對克里姆林宮的直接挑戰,而俄羅斯遲早會作出回應。

2005年,普京和時任德國總理施羅德簽署協議,啟動通過波羅的海修建新天然氣管道的工程。該協議讓德國有機會直接獲得天然氣並就其價格展開談判。作為默克爾的前任,他是在離任前不久簽署的這項有爭議的協議。幾周後,施羅德坐在了北溪集團股東委員會里,隨後在俄羅斯能源市場當中步步攀升,如今已經成為受克里姆林宮直接控制的石油巨頭俄羅斯石油公司董事會主席。

像波蘭和烏克蘭這樣的國家擔心,如果讓俄羅斯有能力在歐洲實現天然氣路線的多樣化,這就等同於讓它們獨自承受克里姆林宮的陰晴不定。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6月,當時俄羅斯在與基輔的危機中切斷了對烏克蘭的供應。迫於歐盟的壓力,危機最終才得以解決。當“北溪-2”完工後,俄羅斯將能夠在切斷對鄰國供應的同時,對西歐保持能源供應,以便繼續獲得新項目所需的外匯。

由於德國支持俄羅斯的能源戰略,三個波羅的海國家的損失最大。首先,這三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幾乎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地緣政治版塊,與其他北約和歐盟成員國僅由一條104公里的陸上走廊相連。

把波蘭和立陶宛連接起來的這條平坦而難以防守的狹長地帶——蘇瓦烏基走廊是三國的傳統軍事弱點。而如果還存在一個明顯的直接弱點,那就是三國能源落後,因為其網絡與歐洲其他地區的聯繫不足。西歐國家在尋求俄羅斯對其保持穩定的天然氣和石油供應的同時卻扼住了東歐國家的咽喉,這勢必導致分裂。

自“北溪-1”2011年投入運營之後,“北溪-2”的揭幕將使普京能夠繼續維持一項差異化的政策,該政策將損害到目前為止仍然是過境國家的鄰國,使其喪失所有與俄羅斯談判的有利地位。歐盟委員會深知一點,因此對德國的項目持批判態度,認為該項目打破了理想化的能源聯盟。

布魯塞爾正在儘可能減少波羅的海國家對俄羅斯的依賴,這種依賴關係是蘇聯時代的遺產。首先是因為三國的所有網絡都來源於那個時代,其次是因為俄羅斯的國有資本存在於三國的能源公司當中。

上個月,歐盟委員會呼籲3個波羅的海國家在2025年之前實現其電網與歐洲電力系統的同步連接。為了彰顯解擺脫俄羅斯影響的重要性,必須舉出立陶宛的例子。2014年10月,該國建立了克萊佩達天然氣接收站。但在那之前,該國為購買天然氣向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支付了比德國多30%的費用。(編譯/劉麗菲)

西媒:俄德合建输气管道是北约真正挑战

資料圖片:俄羅斯與德國合建的“北溪-2”天然氣管道示意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