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麼檢查方式才能發現自己得了頸動脈斑塊?

LUOYZHONG


頸動脈斑塊是

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表現,它好發於頸動脈分叉處(由於該處血流動力學改變容易導致血管內皮損傷、血栓形成。

頸動脈斑塊的危害主要為:

(1)導致頸動脈狹窄,出血腦缺血的相關症狀;

(2)頸動脈斑塊脫落形成栓子,栓塞腦動脈形成腦卒中。


頸動脈斑塊的症狀包括與腦缺血相關的頭痛、頭暈,一過性的肢體感覺、運動障礙,失明,失語等。但部分患者也可能無任何症狀。

目前診斷勁動脈斑塊的方法包括:

1.多普勒超聲

是目前首選的無創性頸動脈斑塊檢查方法,可用於頸動脈斑塊的普查和隨訪。不僅可以顯示斑塊的部位和大小、管腔狹窄部位和嚴重程度,還能進行血流動力學測定,按超聲下形態頸動脈斑塊可以分為脂肪軟斑、纖維扁平斑、混合斑塊(以上三類稱為不穩定斑塊),和鈣化斑塊(穩定斑塊)。

2.經顱多普勒超聲(TCD)
同為無創性的檢查手段,主要評估顱內血管的狹窄和血流動力情況,常與頸動脈多普勒超聲聯合應用於頸動脈狹窄的診斷及術後評估。
3.CT血管造影(CTA)
CTA對頸動脈狹窄的判斷準確性高於多普勒超聲,但對斑塊的形態學顯示欠佳,主要作為術前診斷和制定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
4.核磁血管造影(MRA)
可清晰顯示頸動脈及其分支的三維形態和結構,並重建顱內動脈影像,對狹窄程度較重的病變判斷敏感性高,但價格相對較高,體內有金屬植入物(如金屬假牙、起搏器或金屬假體等)者禁行此檢查。
5.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

DSA是診斷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可詳細評價病變的部位、範圍、程度以及側支形成情況,但因屬有創操作、價格昂貴、風險較高,臨床上很少單純用於檢查。

(DSA)


對於存在高齡、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腦卒中病史等高危因素的患者,應定期行頸動脈斑塊檢查。並積極進行抗頸動脈斑塊形成的1級預防(如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嚴重的合併症狀的斑塊及動脈狹窄,應早期診斷,並行支架植入術或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治療。



關注@外科醫生Kris,學習更多醫學知識


外科醫生Kris


頸部血管斑塊檢查是神經內科腦血管病人必備檢查。

常用方法如下:

1.腦血流圖,又叫經顱多普勒,能檢查顱內外血流情況,價格便宜,一般作為初級篩查。也用來評估側枝循環情況。和檢查者手法有關。

2.頸部血管彩超,價格適中,分頸動脈彩超和椎動脈彩超。也和檢查者手法有關,報告裡應包括斑塊大小,質地,狹窄程度。頸部血管彩超對頸動脈狹窄敏感性高,對椎動脈要差些。

3.超聲造影檢查,大醫院開展,價格稍貴,先注入超聲增強劑,再行超聲檢查,可以更清楚的觀察板塊大小,形狀,血流情況。

4.頸部磁共振血管成像,通過磁共振留空效應成像,準確性稍差,但屬於無創檢查。價格較貴。

5.CT增強加血管成像,也屬於有創檢查,能評估頸部血管狹窄情況,但是對於板塊性質,穩定性判斷差。

6.DSA檢查,俗稱血管造影,做過冠脈支架的朋友應該熟悉,有導絲進去,逐級血管檢查,是真的血管狹窄的金標準,也是血管介入治療的必備檢查。

目前還有一些高分辨率磁共振,可以檢查血管斑塊,更清晰,多用於科研。

順便說一句,頸部血管狹窄,如何有症狀,>50%需要處理,支架或內膜剝脫。沒有症狀,>70%,也需要處理。

高血壓,糖尿病,吸菸是頸部血管斑塊的罪魁禍首。


眩暈頭暈茶屋


頸動脈是全身動脈最靠近體表的地方,因為其他部位的血管位置較深,使得頸動脈被稱為全身動脈的“窗口”,頸動脈的檢查也就顯得很重要了!頸動脈斑塊是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一個反應,其大概率的反應了全身動脈情況,那麼我們需要做哪些檢查才能明確自己是不是有頸動脈斑塊呢?

一、頸動脈彩超

彩超是最簡單,最直接,也最無創和便宜的檢查方法,其操作簡單,而且確診率和正確率極高,是頸動脈斑塊最為常用的檢查方法!



二、頸動脈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術,是利用流空效應來完成的,所以,其敏感性和彩超相比顯得沒有那麼準確,但對於血管是否有嚴重狹窄,較大斑塊,依然比較準確!

三、頸動脈CTA

頸動脈血管CT成像,是通過造影劑注射後,CT快速掃描後再進行處理的一種成像方法,其比較直觀,也被認為是判斷血管是否狹窄的“金標準”!


四、頸動脈造影

單純的頸動脈造影比較少見,多是和腦血管造影同時進行,其也是判斷頸動脈斑塊和狹窄的較好方法,但因為其有創性,往往用於彩超或者其他檢查發現有異常的患者!

五、其他檢查

其他檢查,也可以發現頸動脈斑塊,比如經顱多普勒等!



頸動脈斑塊是否需要干預,和很多因素有關係,但一旦發現頸動脈斑塊,進行生活方式的改變,則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一旦發現頸動脈斑塊,到醫院找專科醫生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干預,非常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