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終將離我們而去

(文字來源於原創網絡播客節目《亦談亦唱》,版權歸屬濟南新卓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及作者本人。如有引用,請聯繫作者。)

大概有很多年了,我時長偶爾在一瞬間想起一件事,就是我想讓自己努力回想那些從小到大認識的同學、朋友或者鄰居、夥伴,我想知道有多少我還能記得他們。我儘量讓自己從最初最初有記憶的時候開始回想,並且要記得他們的名字和相貌才行。我數了數,在每個階段所從屬的集體裡,絕大部分的人我基本都能記得。然後,我又特強迫症似的讓自己數了數,現在還在聯繫的人又有幾個,結果這個數字是不超過30個。

我不認為這是個無聊的遊戲,因為我發現了一個現象,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有些人和我們的關係特別好,我們終日朝夕相處,玩鬧嬉戲,互訴衷腸,我們甚至至今還保留著那時候互相贈送的卡片和禮物。但是某一天一旦分開了,那個人就像消失了一樣,一下子就不見了,即使維持了一段時間的書信、電話或郵件的聯繫,也會在說不清的某一天突然斷掉,然後再也找不到線索,再也聽不到他的消息,甚至,那個人就像從未在我們的生活裡出現過一樣。

這件事讓我非常好奇,我至今也沒弄明白,是什麼可以讓兩個曾經特別親密的人突然就斷了聯繫,失去了音信,而且更加奇怪的是,這種莫名其妙的丟失感,並沒有像戀人分手或失去家人那樣痛苦,它常常發生在不知不覺之間,讓當時的我完全沒有感覺,直到我能稍微完整地回想起來那一切,才覺察到那麼一絲失落感。

我沒搞明白這是為什麼,是的,至今我都沒搞明白。但是我隱隱地覺得,這肯定不是我一個人的特別經歷,這好像是我們人生裡的一種宿命,有些人,終將離我們而去。

有些人終將離我們而去

在我回想過去那些人的時候,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情況,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只和我相處過極短極短的時間,大概有半個學期、一個禮拜、或者僅僅是一個下午,甚至僅僅對我說了句話。但是我卻清晰地記得他們當時的長相、表情、身高、語氣,還有那個共同的場景。

比如有一個小學的同學,他因為眼睛有病,要休學一年,我們那時候這種情況是要降到下一級的。我始終記得我們在廁所裡並排站著撒尿的那一幕,他一隻眼睛蒙著紗布,轉過頭來衝我說話,我覺得他的臉特別像那年的一部電影《少林寺俗家弟子》裡的男主角。那是我至今記得的最清晰的一幕,也是他在我記憶裡的最後一幕。

還有一個高中的女同學,畢業之後我們互相寫信,寫了很多很多的信,什麼都說,也很投緣,甚至精神上有點互相依賴。可是突然一下子就斷了找不到了,至今我也沒想起來,到底是誰先沒有給對方回信,還是我們都換了更先進的通訊工具而偏偏忘了告訴對方,或者,我們已經失去了繼續溝通下去的願望。

我好奇其實不完全是因為這些人的突然不見,還是因為那些人,當我向別人問起來的時候,他們幾乎完全不記得這個人了,有時候我甚至想,難道這個人只有我自己認識嗎?這些突然給我強烈記憶,又突然消失不見的人,不會是上帝專門派來陪我玩的吧?

有些人終將離我們而去

其實,我不是一個記性很好的人,那些記住的人遠遠不如被我忘記的多。可是,有些人終將離我們而去,我想到這個題目的時候,其實並不是僅僅想回憶那些上帝派來陪我玩的人。

大概從十幾年前開始,我突然發現自己根本記不住那麼多人了,很多人,即使剛剛遞了名片、報了家門,我還是一轉眼就忘了。而最開始的那種情況也一直在出現,那就是,很多人在我的生活裡一下子消失了,當然現在的通訊技術手段已經不是十幾、二十年前可以比的了,我們已經很難對一個已經建立起聯繫的人,完全無法再找到他。我說的消失,是一些人在我的生活裡慢慢的退出了,我們不在輕易地給對方打電話發短信,甚至我們都沒有在微博微信上互相加為好友,我們不會再隨隨便便叫對方出來喝酒吃飯,更不會把一些愉快不愉快的事說給對方聽,甚至,我們看著對方走到自己完全不喜歡的一群人的那一邊。我們的關係沒有怨恨,卻無疾而終,我們在一個城市裡,卻再也不會遇到,我們各自交往著其他的朋友,有些我們完全不認識,有些竟然還是過去共同的朋友,只是不管怎樣,我們在別人那裡,都已經很少再提到對方的名字。

這種漠然比消失好不到哪裡,這種感受不是失落那麼簡單,這是我能稍微搞懂的一種關係和狀態,所以它比我過去突然消失的那些朋友更讓人難過。

好在是,我已經過了為此難過的階段。

我知道,對於漠然的人,再也沒有像失散多年的老友突然出現那樣的興奮了。更重要的是,我們不再為此難過,是因為我們接受了這樣的狀態,雖然我們是曾經的最佳損友,但是有些人,仍將離我們而去。

有些人終將離我們而去

很多時候,我們把人與人最初的關係定義成緣分。緣分當然很重要,但是它太偶然性了,任何關係,總有規律可尋,規律才是必然性的。但是我很討厭在一些本來應該感性的問題上表現出太理性的行為,所以,對於朋友這種特殊的人際關係,我不想試圖解釋去說明必然性的東西,我只能說,人在本能上都是趨利避害的,我們不能因為各自的利益和社會性的需要而硬要把一些人劃成朋友。僅此而已。

另外,在這個問題上擴大一下,再多說幾句,那就是三條:

第一,緣分可信但不可靠,沒有願望的人是很難碰到緣分的。

第二,任何人都有社交需求,但是這種需求必須通過實實在在的方式體現出來,光靠喝酒吃飯是維繫不了長久的朋友的,這些實實在在的方式包括互相之間尋求幫助、建立共同的目標、互相之間的示弱,以及彼此之間經常性的信息往來。

第三,自身太強大的人很難找到更多朋友,至少,不必自己表現得過於強大或過分堅強。不是高處不勝寒,是本來能站到高處的人就不多,站得太高,和別人的距離就遠了。所以聰明的人都是看起來並不怎麼強大的人。

其實,即使我們努力使自己看起來更加友善親和,努力讓自己更加熱情開朗,甚至努力和別人保持經常性的聯繫,也仍然有些人永遠不可能成為你的朋友,也仍然有些關係會突然或漸漸的中斷和消失。這裡面的偶然性和必然性都有很多,只是偶然性使我們對世界充滿期待,必然性讓我們坦然接受期待之後的失望,這些我們都要慢慢學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