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的時代,你還擔心「人在邊緣」嗎?

(文字來源於原創網絡播客節目《亦談亦唱》,版權歸屬濟南新卓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及作者本人。如有引用,請聯繫作者。)

我有個朋友,特別讓我佩服,他愛好收藏,自己開了個畫廊和展廳,他練了兩年的國畫,前幾個月剛剛在人民大會堂辦了個人畫展,他專業學的是音樂,自己辦了個音樂訓練班,他還能言善辯,現在在國內四家電視臺擔任主持人和節目策劃,而且這個朋友還會武術,快50的人了,現在隨便來個側翻、下腰、劈叉什麼的,就跟玩是的。可是你知道我這個朋友的主業是什麼嗎?他的正式工作是一家大學保衛處的工作人員。

有一次我們一塊吃飯,我說,老兄,你整天忙活這麼多事,在單位是被邊緣化了啊。結果他說,邊緣化不見得是個貶義詞啊,我覺得人不走到邊緣,是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的

去中心化的時代,你還擔心“人在邊緣”嗎?

我相信很多朋友跟我一樣,對邊緣化這個狀態都不大接受,畢竟我們的各種生活都處在一個個圈子裡,每個圈子都有各自的遊戲規則,當然,每個圈子也都有自己的核心。既然身處在某個圈子裡,離不開也逃不走,那就得儘量遵守遊戲規則,遵守規則的目的一是為了自己的安全和生存,更重要的是為了向圈子的核心層靠攏,併成為核心的一部分。

這個道理雖然不難理解,但是現實情況卻常常是,並非我們在每個圈子裡都能如魚得水、遊刃有餘,成為主角或是核心,也不是每個圈子的核心層你都能進得去。我們可能是某一個圈子的核心,但放在另外一個圈子裡,可能就是邊緣化了的邊緣人。所以,每個人都並非無所不能,我們都要面臨邊緣化的問題,不是這裡,就是在那裡,這是我們共同的問題。

去中心化的時代,你還擔心“人在邊緣”嗎?

我每次組織同學聚會,都會有那麼一些人很積極的參與,要麼幫著聯繫聚會的地點,要麼出車、出錢、出人手,但是也有一些同學,僅僅是參與一下,見個面就早早的走了,或是乾脆不願意參加。久而久之,經常參與活動組織的同學就成了骨幹,除了搞聚會之外,平時也和同學們保持著比較密切的聯繫,而那些相對不積極的同學,也就慢慢的和同學們疏遠一點了。這其實說明了一點很簡單的道理,核心也好,邊緣化也好,其實都和個人對於某個圈子的歸屬感、參與感、貢獻度直接相關。我們表現出越積極、越熱情、越主動的態度並能夠付出實際有效的行動的時候,我們就越容易進入某個圈子的核心,反之,我們就會離這個圈子更遠。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價值取向。每個圈子都有自己推崇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是被圈子裡的大多數人承認、信奉、遵守和執行的,只有符合這個圈子的主流價值觀,才有可能成為核心層。否則,就容易被邊緣化。

去中心化的時代,你還擔心“人在邊緣”嗎?

其實像同學圈、朋友圈裡的骨幹,還不足以說明什麼叫邊緣化。因為這種圈子的組織結構過於鬆散,沒有什麼固定的規則、紀律、約束和激勵,純粹憑個人興趣和熱情。嚴格意義上說,這樣的圈子還稱不上一個組織,所以到底什麼是核心、什麼是邊緣也就變得很模糊。

但是在正規的單位裡,情況就不一樣了,無論是公司、企業、還是機關事業單位,都有一整套嚴密的、正規的的組織原則,這些原則其實就是單位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表現。如果工作是我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那在工作謀生的這個圈子裡,個人的行為就要受到約束了,你的性格、興趣、人生目標、生活規律都要圍繞著單位的核心價值做重新的設定和調整,如果你適應、喜歡並且做出了有貢獻的成績,那恭喜你,你正在朝著這個圈子的核心發展而去。

但是如果情況正好相反呢?比如節目一開頭我提到我那個朋友,他堪稱文武雙全、張弛有道,可是為什麼他在單位僅僅是個保衛處的小人物呢?

這裡面情況很複雜,既有組織管理學上的問題,也有個人人生髮展觀的問題。但是有一點是我想說的,那就是,

其實核心和邊緣都是在一定規則之下被設定出來的一種狀態,那既不是我們生活的全部,也說明不了人生的成功或失敗。因為只靠圈子生存的人是比較可憐的,把命運和幸福都交給別人來控制的人,是非常危險的。如果我們因此焦慮不堪、陷在裡面不能自拔,那就真的錯了。

去中心化的時代,你還擔心“人在邊緣”嗎?

那麼邊緣化到底是什麼呢?我們舉個例子就明白了,我們可以找張紙,畫幾個相鄰或者相交的圓圈,這些圓圈分別代表我們所處的不同的圈子,比如工作圈、家族圈、朋友圈、同學圈、社交圈等等,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設定這些圈子的交集大小,但是我相信這些圈子一定不會是完全獨立一點都沒有交集的,你交集的圈子越多,說明你的社會連接能力越強,那麼好了,我們可以看一下,每一個圈都有一個圓點,那代表著這個圈子的核心層,距離這個圓點越遠,就說明我們在這個圈子裡被邊緣化的程度越高。但是你同時也會發現,你在一個圈子裡處在邊緣化狀態的時候,你看看你離其他圈子是不是更近了呢?

我們覺得自己離自己所在的某個圈子的核心怎麼這麼遠啊,是不是我被邊緣化了啊,那你就想想我們自己畫的這個圖和最簡單的物理知識,當我們離核心的圓點越遠,也說明它對你的控制力和吸引力越小啊,那你接觸到其他圈子和進入到其他圈子的機會就越多,付出的成本就越低。

對於相信世界的未知和博大並且願意接納新鮮生活的人來說,他們根本不會給自己設定所謂的核心和邊緣,因為他們相信,把自己固化在一個圈子裡生活的狀態,早就是農業時代的產物了,而在互聯網時代,什麼是最大的能力?是連接。

如果我們在一張紙上畫出的圈圈越多,而且這些圈圈的交集越多,那說明你很有潛質在這個時代做出一點動靜來,而且你發現沒有,當很多圈子都有交集的時候,那每個圈子就不再是一個封閉獨立的圈子了,你看看哪裡是中心,交集的地方才是中心啊!你還會在意是不是被邊緣化了呢?

而如果這些圈子彼此都沒有交集,也沒關係,因為剩下的空白的地方並非就是不存在的空間,那是你還沒有發現、還沒有接觸或是進入的位置圈子,也可以說是那些更加多元、更加豐富的大千世界啊。試著去連接他們,連接你可能接觸到和進入的那些圈子,我保證,你會感慨,原來離開你所在的邊緣層,才是進入真正的核心呢!

去中心化的時代,你還擔心“人在邊緣”嗎?

最後總結一下邊緣化這個話題或是給出我個人建議的話,我認為有三點:

第一,如果員工在一個組織裡感覺到被邊緣化,那首先是組織管理上有問題,因為真正好的管理不是設定一個核心,讓所有人的目標朝向一個圓點,它是先分層,讓每個層面的員工都有一個目標圓點,而且這些目標圓點並不一定相同。

第二,儘量讓自己減少對他人的依賴,儘可能地多給自己建立一些圈子並使這些圈子產生交集。多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有時候機會也可能自己找上門來。

第三,如果你覺得自己還可以,試著重新看待這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