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青年書法家張揮,可說是少年有成前途無量

明代顧炎武說:有經野體國之心,然後可以登臨山水,只說對了一半,一介書生不登高山、不臨大水,晨昏與碑版書帖相對,燕子春燈消磨,把平生壯懷都拋盡,雲水胸襟、清壯之氣何來?不可一世的李白,五十九歲時南奔零陵,遇到時年三十五歲的“少年上人”懷素,寫下了《草書歌行》,留有“草書天下稱獨步”之嘆。往事如煙,而今只凝成一種歷史的等待—“少年上人”何日飄然再來?那樣靈動的青春,那樣俊逸的風采!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說實話青年書法家張揮,可說是少年有成前途無量

慕古之餘,倒很想說說一位“七十年代書家”淮陰張揮.他幼承家﹑復累新研﹑不到而立之年,已入展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五屆楹聯展﹑首屆電視書法大賽﹑高恆杯書法大展﹑獲紀念鄧小平百年誕辰全國大型書法展三等獎﹑第三屆西泠印社國際書展最高獎西泠印社獎﹑淳化閣帖杯二王系列書展專業組二等獎…可說是少年有成,前途無量。

說實話青年書法家張揮,可說是少年有成前途無量

張揮從晉人尺牘入手,取法二王,遍臨漢魏碑刻,心追手摩唐宋以來大家名跡,用力甚勤,於是下筆自然帶有幾分魏晉風度,不愧為少年書家之翹楚。他臨聖教,參以蘭亭、二王手扎筆意,意會羲獻;學老米﹑王鐸,旁參二王﹑蘇黃;學王寵﹑旁涉鍾繇﹑章草筆調,力追古味,沉浸於藝術之境,用心體會,真正感到學書之樂.創作時對紙﹑筆墨﹑形式﹑內容甚為講究,符合當今從書齋到展廳的審美轉換,冊頁﹑扇面﹑手卷尤為可人,寫得清新典雅﹑不激不厲﹑性情與功力自然流露,這真是張揮的書法成功之處。

說實話青年書法家張揮,可說是少年有成前途無量

他學書之餘,很留心字外功夫,苦讀古代書畫理論,自學國畫山水,吟詩填詞,刻印,與書法創作相互參證。他開館授徒,題曰清芝閣,言近旨遠,情趣自現。白璧之瑕,惟筆力稍嫌婉弱,不夠沉雄,恐是過於耽悅對古雅,簡靜的審美追求所致,內乏蒼莽之氣,稍缺雄強之美,不過,我相信張揮假以時日定會有所改觀。

說實話青年書法家張揮,可說是少年有成前途無量

張揮懸格甚高,將書風定位於不激不厲,風規自遠,這種人格與書品的凝鑄,有賴於靈與肉的雙重磨勵,磨勵過程可謂艱苦卓絕,恰似美玉的光輝來自痛苦的雕琢。肉身貼近自然的山水草木,飛禽走獸,清風明月,靈魂在蒼茫大地與浩渺高天達磨,穎悟,一來壯膽氣,二來積理識;唐代畫論“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先聲奪人,千餘年前已說得如此透徹。

說實話青年書法家張揮,可說是少年有成前途無量

多麼懷想少年張揮能忙裡偷閒,遠出一遊,走馬天山下,放鹿青崖間,胸羅宇宙之萬象,含咀天地之英華,筆底果無清壯之氣乎?

說實話青年書法家張揮,可說是少年有成前途無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