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陽縣 糧油供應之絕版憑證

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隨著國家經濟的復甦,糧食以及用糧食製作的附屬食品憑票供應逐漸被取消了。糧食自計劃經濟統購統銷時期的限量購買到市場經濟時代的敞開就市,糧票和那些凡能買到糧食的證單票據失去了原有的使用功能,淡出經濟舞臺,隨後成為眾多收藏家爭相追捧的現代文物。

華陽縣 糧油供應之絕版憑證

新中國建立後,華陽縣最早亮相併使用糧票的時間是1955年。根據國家政務院和四川省人民委員會關於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憑證印刷使用辦法,在統一使用國票、省票的基礎上,以華陽縣的名義印發了“華陽縣糧食局食糧證明票”,面額分別有肆市兩、陸市兩、半市斤、壹市斤、貳市斤5種,是以舊制十六兩進位一市斤計算的。票的正反兩面均印有文字,收藏界的行話把它們稱之為雙面票,票正面左右加蓋有“華陽縣糧食局”繁體字石印方章。

當時,位於成都市區東南部的華陽縣與簡陽、仁壽、雙流等縣接壤,下轄合江、新興、正興、永興、中興、五興、公興、興隆、正隆、黃龍、青龍、佛洞、黃佛、平安、永安、合林、白家、中和等鄉、場、鎮。印刷精美、不同色別的“華陽縣食糧證明票”盡顯地域特質。它們在循環發放的過程中,蓋上了重複使用的次數戳,還有上述各鄉、場、鎮糧站經辦的副戳,既體現了糧站工作人員嚴格照章辦事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又證明了票面易於區分和當年經濟環境所限的節約習慣。據四川已故集郵家遊開國(也收藏糧票)生前的研究稱,與國內別的同級縣相比,此種糧票當年還沒有見到有第二家出現。

華陽縣 糧油供應之絕版憑證

同樣也是在1955年,華陽縣糧食局還印發了一組紅苕票,目前見到的只有壹佰市斤一種,四市斤、十市斤、四十市斤前三枚收集較難。購買紅苕的雙面票有效期只有短短的4個月,這可能與紅苕採挖季節和保管儲放等因素直接關聯。紅苕票的使用規定,票背面都有詳細的說明。

華陽縣糧食局菜籽油加工取油證,雙面單色印刷,是農村社員交售收割、曬乾揚淨的菜籽並送到糧站榨油作坊加工的取油憑證,此憑證有編號,並指明“切角作廢”,蓋上糧站公章才能有效。

華陽縣以農業為主,但縣城區域內仍有部分手工業需要糧食作為生產加工的輔材。比如服裝縫紉、手工布鞋、糊紙盒、布殼的漿糊,就要用到麵粉。生產餅乾、糕點的工廠,飯館、麵店以及單位職工食堂,都需要糧食。華陽縣機關團體購糧證只限於本縣內機關、工廠、學校購糧之用,規定憑證向指定供應點購糧,均不得超過一月的定額量,此證不能轉借轉讓,如有遺失,應即登報申明作廢並申請補領。由華陽縣人民政府制發的華陽縣區、鄉、村購糧證,封面加蓋兩枚珍貴的石印方章,內附居民購糧戶登記表,表內設有戶主姓名、詳細住址、人口變動情況等欄目,需要戶主如實填寫。用此購糧證所購之糧只准食用,不許以它出售轉讓,代替貨幣交換物資。

華陽縣 糧油供應之絕版憑證

當年,糧食收割曬乾後,農民多以瓦缸、木櫃存糧。豐收不忘國家,積極完成應交的公糧,當然還得由公倉儲放。華陽縣所屬鄉鎮糧站的公倉多為木板倉,也稱之為簡易倉。用間隔的紅砂條石作糧倉的基腳,基腳高出地面兩尺左右,倉內通風透氣,層頂蓋青瓦,整倉地陣、牆閘、穿鬥結構均大量採用木材裝飾,建造這種木板倉取材容易,農村也不缺會竹工、木工、瓦工手藝的能工巧匠,倉庫方便了糧食的裝卸、保管、儲運、調撥。糧食的經營、運轉、安全歷來受到政府的重視。新中國建立以後,糧倉分別由公安、民兵、糧站職工交叉負責,未經許可外人不準入內。圖中保存了快60年的封條,華陽縣境內各糧站倉庫就曾經使用過。使用封條是保證糧食出(入)庫管理、儲存管理、糧食安全的嚴格制度所要求的,糧倉需貼封條時還要註明日期並由經封人蓋章。

華陽縣 糧油供應之絕版憑證

1950年,華陽縣政府由城內遷移至中興鎮。1965年,華陽縣撤銷併入雙流縣,標誌著華陽縣治歷史的結束。撤縣不久的文革時期,雙流縣糧食局農村週轉油票印上了毛主席語錄,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加上1972年那枚農村油票還加蓋了仍屬華陽鎮管轄的“中和”分副戳,印證了從華陽縣過渡到雙流縣的地名變遷。那枚農村週轉油票印有本票系無價證券,不準買賣、偽造。規定是規定,實際上見到的又是另外一番情景:那年月,腳跟腳牽著大人的手走路去華陽趕場,眼看小娃兒實在走不動了,只要大人求趕牛車、拉架板車的人順路搭一程,他們都會答應,這也折射出時年人心善良的淳樸民風。我還記得到了集市上,農民的背篼上,簸箕、籮筐的篾片縫隙,卡上了少量的糧油票證進行買賣,不同斤兩的的票證售價也不一樣,那時市場管理時松時緊,輕者叫其收撿起來,重者給予沒收,更甚者視作倒賣票證,按投機倒把行為論處。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更應該珍惜糧食,正如古詩所言: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如今,華陽計劃經濟時代出現的各種糧油票證早已成為歷史,但回想曾與它們朝夕相伴的那段歲月,仍有太多值得講述的陳年舊事。

(圖文:王大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