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御用瓷器——琺瑯彩仿品只能仿其「形」,而無法仿其「神」!

琺琅彩,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頗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為精美的彩瓷器。

皇家御用瓷器——琺琅彩仿品只能仿其“形”,而無法仿其“神”!

從康熙的色濃莊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時的精密繁複的雍榮華貴,使琺琅,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集中西風韻於一身,畫盡了皇家身份的高貴與榮華。

乾隆時期琺琅彩繼承了雍正時期的風格,但技藝上沒有雍正時嚴謹。由於乾隆帝對粉彩瓷器情有獨鍾,很關心和發展粉彩的技藝,於是,琺琅彩瓷的發展就有些退後了,而出現了粉彩兼琺琅彩之間的作品。這些過渡時期的產品也有其較高的藝術水平。

乾隆時期的琺琅彩繪畫以花鳥、山水、人物和西洋女人為主,並配御題詩句。此時又出現了扎道工藝,隨之而來就有了非常優美的錦地開光的山水、人物、花鳥紋飾,這一新的工藝實質上也不是琺琅彩了,而是粉彩,也叫“綠裡粉彩”。

琺琅彩瓷在康熙晚年研製成功,經雍乾二世,達到頂峰,乾隆二十年前後,瓷胎琺琅彩及瓷胎洋彩生產基本上以景德鎮為主,這種工藝和藝術形式得以在景德鎮生根、開花、結果。我們知道,為清御窯廠生產的技工、畫匠多是民窯的高手及技藝出眾之人,他們憑著出眾的技藝,在盛世養家餬口是不成問題的,若技藝拔尖者,多不願隸屬御窯差役,其原因在於御窯工價固定,不會隨市場價上升下揚,機制不靈活,且收入並不比自己經營獲利更多。

皇家御用瓷器——琺琅彩仿品只能仿其“形”,而無法仿其“神”!

到了乾隆時期全部使用國產琺琅料,沒有進口料了;乾隆中後期就開始在一件器物上同時出現琺琅彩料和粉彩料;到了乾隆末期就沒有琺琅彩了,全部以粉彩取代了琺琅彩。所以清三代琺琅彩又被稱之為:“官窯中的官窯,絕版的宮廷藝術品”。因為民國時期和現今根本就沒有清三代時期的那種琺琅彩料了!為此,我諮詢過景德鎮的制瓷師傅們,他們說:“究竟清三代的琺琅彩料裡面添加了什麼物質或者成分會出現這兩大特徵?誰也不知道!也研究不出來!”仿品只能仿其“形”;而無法仿其“神”!

乾隆琺琅彩瓷是清代康,雍,乾三代琺琅彩瓷中最為精美的巔峰之作,具有古典美的乾隆仕女遊園罐是其代表。 其中,琺琅彩瓷器的畫功特別講究,多為工筆畫,細膩傳神。而提到琺琅彩的畫,就一定要提到一個人,他就是宮廷畫家郎世寧。郎世寧是意大利的傳教士,曾參與圓明園的設計修建,得到清帝的賞識。郎世寧的畫工十分了得,他繪的瓷板畫,都非常細膩。他以寫實的風格見著,西洋美術的著色、透視與明暗光線的特點十分明顯。作品本身具有濃厚的歐洲繪畫風格和情調,他最突出的貢獻在於把中西方畫法融合起來,給人的感覺卻不是不倫不類,受到了清皇帝的喜歡。最重要的是開闢了一種新的繪畫形式,對後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琺琅彩畫料的的油彩成份大、色濃厚,下筆滯澀,一筆下去再改第二筆就是敗筆,因為有了御批的圖樣,就絕對不容許修改,偶有躊躇,筆劃濃淡錯了,素板就毀了。 瓷版畫所表現的,中國畫法與西方繪畫中的立體、透視、明暗以及重寫實和結構準確的特點結合起來,明暗表現和諧,立體感突出,細部精準,較之中國工筆畫法更具透視感。

皇家御用瓷器——琺琅彩仿品只能仿其“形”,而無法仿其“神”!

琺琅沒有大的器物造型,絕大多數是盤、碗、杯、瓶、盒、壺,其中碗、盤最多,只是每一品種都有不同的變化。另外還有一個品種是宜興紫砂陶胎外繪琺琅料彩,這也是難得一見的。琺琅彩瓷器在胎質的製作方面是非常講究的。胎壁極薄,均勻規整,結合緊密。在如此的胎質上又施釉極細,釉色極白,釉表光澤沒有桔皮釉、浪蕩釉,更沒有棕眼的現象,確可用“白璧無瑕”來讚譽。

由於價格不菲,琺琅彩花瓶歷來都有高水平的贗品充市。晚清民國時期有一種琺琅彩瓷器贗品是比較難辨別的。就是用清宮流出的白色釉瓷器加繪琺琅彩,幾可亂真。俗稱“後加彩”。另一種贗品則是根據有限的資料,臆造形制和圖樣,冒仿康雍乾御製款識。這一類贗品在今天看來是比較好辨認的。主要是胎質不細,形制不準,繪畫不精。但在當時由於信息缺乏,也著實騙了不少中外藏家。現在充斥市面的所謂琺琅彩花瓶絕大部分都是粗率的臆造和廉價的拼湊。常有人言稱藏有十數件甚或數十件康雍乾御製琺琅彩瓷器,皆為妄語,不足為信。

皇家御用瓷器——琺琅彩仿品只能仿其“形”,而無法仿其“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