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pu城市視角:武漢的「東方芝加哥」逐夢之路

Kopu導讀:"東方芝加哥"的暢想源自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對武漢的寄望。從沒有大橋之前,長江兩岸的武漢三鎮繁榮昌盛的海上貿易到如今橫跨長江的大橋又一次帶給武漢騰飛的起點。全球加速升級的時代下,成都、重慶、西安開始上坡之時,重新加速跑的武漢能否成功完成"東方芝加哥"的暢想,需要交給時間打磨和歷練。

Kopu解讀:大武漢的榮鼎盛世

武漢,長江中下游特大城市之一,中國中部地區最大的都市和區域中心城市,之所以稱為"東方芝加哥",其原因在於武漢位於中國的地理中央,從中國的經濟和人文地理中心來講,往往論及的是武漢。與芝加哥於美國的地理位置一樣,完全可以發揮這一地理優勢,發展物流業,並通過水運、鐵路、公路、航空的立體運輸網,成為中國中部地區甚至全國最完善的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這也成為發展圈域經濟的必要前提。

Kopu城市視角:武漢的“東方芝加哥”逐夢之路

實際上,歷史上的武漢也確實按照芝加哥路線來的:武昌漢陽早在東漢末年就開始築城,漢口在明朝時期就已經成為繁華的商業城市,並且到了近代,漢口開設通商口岸,城市發展迅速,一躍成為全國第二大金融中心。清朝洋務運動改革家張之洞便在武漢這個經濟發展的溫床裡開辦了湖北織布局、繅絲局、紡紗局、制麻局、製革廠等一批近現代工業化企業,正是因為成熟良好的改革紅利,武漢成為全國重工業基地,有影響力的企業相繼誕生,國際貿易商埠的武漢大有"駕乎津門,直追滬上"的勢頭,前途不可小覷。

Kopu解讀: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不過,擁有獨特地理資源福澤武漢前期在享受地理帶來商業紅利的同時又飽受位置之苦——城市"割裂"。首先過去的60年時間裡,武漢不斷"攤大餅"式圈層外擴,主城區面積較30年前擴大6.3倍,較60年前更是膨脹了24倍多。

在大武漢的"瘋長"帶來城市發展空間急劇增加的同時,一系列"城市病"也亟待求解。主城區面臨交通擁堵、過江難、停車難等煩惱,新城則為生活配套設施不足等所困。

另一方面,對武漢所在的城市圈而言,圈域經濟的一體化目前才剛剛開始。2010年版《武漢城市圈藍皮書》中指出,武漢"一城獨大"局面未根本改觀,沒有體現出"分工、合作"等一體化圈域經濟的特徵。並且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爭奪項目的競爭不時在武漢、黃岡等城市圈城市之間展開:一邊要改變黃石過去以冶金、建材、機械等為主導的舊經濟體系,另一邊又要尋找特點鮮明的轉型支柱產業,此外還要為籌款、引進人才奔波,三線城市的處境真的很難。

Kopu城市視角:武漢的“東方芝加哥”逐夢之路

另外武漢這座城市的性格就像給張之洞為武漢所做的工業貢獻一樣,極端又中庸。"不事工賈,工皆來自遠方,不貴異物,不作淫巧"這可能是對武漢人近現代商業發展態度的精確描述了。即使經濟在後期滯後的情況下,當地人依然很少有商業牟利的觀念,當閉塞成為習慣,中庸成為主流,無心發展,固守成規,那麼歷史留給武漢的只有落後。有人這麼定義武漢"一個亦南亦北、不三不四的城市"。Kopu君大膽猜想,如果不是中庸的性格,武漢便不會在南昌起義之後又成為保守黨的大本營;如果不是中庸的性格,武漢便有大把機會成為首都,而不是流產的"陪都"。

武漢要想讓百年"東方芝加哥"的夢想成為現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