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從何而來?

浪子追夢


《客家研究導論》中原漢族的五次大遷徙

1:距今1700年前的西晉末年,經過十幾年的內戰,西晉皇朝已經是國力空虛,民不聊生,


此時,北方的匈奴族大舉入侵西晉,很快兵臨洛陽城下。在1700年前五月的一天,幾名西晉的都城守衛人員站在城牆上向遠方眺望時,看到聲勢浩大的匈奴族騎兵從遠處奔騰而來,那天數萬名匈奴族騎兵包圍了洛陽城,城市不堪一擊,很快攻入城內,並虜走了西晉皇帝,西晉王朝從此走向滅亡,王公貴族及市民被殺三萬餘人燒燬好多官寺民居,面對匈奴族的侵略和殺戮,市民便攜妻帶子向外出逃,逃出來的漢人分別沿著水路和旱路,向東南方向的江蘇一帶遷徙,最後大部分人在今天的南京附近落腳。


繼匈奴滅西晉後又有四支北方的少數民族逐鹿中原,戰亂持續了130多年,為躲避戰亂,陝西山西的漢人穿過湖北進入到洞庭湖流域,河南一帶的漢人先是逃到安徽湖北,然後他們中的一部分又遷徙到江西贛州,而山東和安徽北部的漢人,最後進入到福建北部,據史書記載,這次遷徙的人數大約有90萬

2:距離中原漢人第一次南遷,500多年後的唐朝末年,發生了第二次大遷徙,當時在山東渮澤爆發了黃巢農民起義,波及了中國的11省,死傷數百萬人,為了躲避戰亂,之前在西晉末年遷徙到江蘇,安徽,湖北一帶已定居下來的中原漢人,又被迫再次南遷,另外世代居住在山東,山西,河南,陝西一帶的中原漢人也被迫遠離家園,向南遷徙,這兩股移民的潮流最終匯聚到了一起,躲到沒有戰亂的閩粵贛三角地帶,很顯然這次遷徙的規模比第一次要大得多。

3.距離中原漢人第二次大規模南遷,400年之後的南宋末年,又發生了第三次大遷徙,當時,北元軍隊大舉南下,攻陷臨安俘虜皇帝,朝廷一路南逃,最終在廣東江門一帶被滅。

為了躲避戰亂,中原一帶以及宋民也隨朝廷大規模向南遷,其中許多漢人躲入到閩粵贛交界的山區當中,這三次過來的中原漢人在閩粵贛交界地區,形成了龐大的外來族群,當地原住民把這些北人稱作客人,第三次遷徙標誌客家民系的形成。

4.第四次跟明末戰亂有關,當時張獻宗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曾兩次攻打四川,加上瘟疫橫行,導致川人銳減,在明萬曆年間人口300多萬,到清初短短20多年,就只剩50萬,為了恢復生產,康熙下令,從湘粵贛等地客人聚區向川移民,史稱湖廣填川。陸路:從贛州和石壁出發,先到達貴州,後從貴州到達重慶合川,從合川進四川北部。水路:是韶關一帶客人到長江進入重慶萬州再進廣安遷移到儀隴縣

5:洪秀全是客人手下六王中5人為客,兵中約40%左右是客人,汪海洋最後作戰,梅州是客人聚居最多處,因此運動失敗後為避鎮壓,梅州處客始四處奔跑,先逃至粵南,海南,港臺等地,後又下南洋至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以及北美歐洲等地,終成遍佈全球的客家民系。

方言集匯

上古擬音:kʰraːɡ kraː njin

蒙古字韻:kʼjaj gya rin

中原音韻:kʰiai kia ɽiən

客家方言:kha/ hag1 ga44 /gia njin11

關中方言:kelya ren

河南平輿:kie jia ren

潮州方言:kêh4gia1nang5/ring5

上海方言:khaq cia/ka/ku gnin/zen

江西萬載:ka xi

深圳圍頭:hæk2ga1yäng4

江蘇無錫:khah4 cio44/ku44 nien13/zhen13

江淮官話:ke jia ren

江蘇高郵:keh ga len

桂南平話:hak ga nləŋ

西官岷江:kae jiarzen2

重慶郊縣kie2jia1/kia2jia1

雲南大理:kʰe tɕia


宇文度鵬


首先,我們需要釐清一個常識:客家人,顧名思義即“客居之人”,它不是一個少數民族,而是屬於漢族的一個支系,是由中原地區遷居到各地的漢人。談到漢族的民系,我們通常是按地域來講的,比如說閩南人、廣府人,皆屬此類。然而,唯有客家人卻主要是按照居民的來源跟語言來劃分的。



關於客家人的數量,有種很流行的說法是:哪裡有陽光,哪裡就有客家人。據統計,目前全球的客家人總數已達1億多,雖然分佈在世界各地,但是他們慎終追遠、不忘根本,頑強的保留著自己的獨特方言、文化,沿襲著中原故土的古老習俗,成為漢民族中一支獨特的民系。客家人堅韌不拔、聰明勤奮,在各領域都取得光輝璀璨的成就,可以說是漢民中最聰明的一支。那麼,這龐大、獨特的客家人民系是如何產生的呢?


關於客家人的來歷,“梅州八賢”之一、客家問題研究大家羅香林在1933年發表的《客家研究導論》中給出了答案,書中認為客家人的形成來源於歷史上中原漢民族的五次大遷徙:


第一次大遷徙:永嘉之亂


第一次客家人大遷徙發生在距今1700年前的西晉末年,經過“八王之亂”的禍害,西晉王朝已經是國力空虛、民不聊生,大有搖搖欲墜之勢。公元311年,由匈奴人建立的前趙政權大舉進攻西晉,迅速佔領洛陽並俘獲晉懷帝,同時殺害王公士民三萬餘人。面對匈奴軍隊的侵略和殺戮,洛陽城內的百姓紛紛南逃避難,沿著水路、旱路,向東南方向的江蘇一帶遷徙,最後大部分人在今天的南京附近落腳。



繼匈奴滅西晉後,北方又有四支少數民族混戰中土,戰亂持續了100餘年時間,史稱“五胡亂華”。期間,為躲避戰亂,陝西、山西的漢人穿過湖北進入洞庭湖流域,河南一帶的漢人則先是逃到安徽、湖北,然後其中的一部分又遷徙到了江西贛州,而山東和安徽北部的漢人最後進入到福建北部。這便是客家人的第一次大遷徙,史稱“衣冠南渡”,據統計,這一次遷徙的人數大約有90萬人。


第二次大遷徙:黃巢之亂


距永嘉之亂500多年後的晚唐,發生了客家人的第二次大遷徙。當時,在山東爆發了王仙芝、黃巢之亂,戰亂波及了今日中國的11個省份,死傷達數百萬人,史稱“(黃巢)縱兵四掠,自河南、許、汝、唐、鄧、孟、鄭、卞、曹、濮、徐、兗等數十州,鹹被其毒。”為了躲避戰亂,之前在西晉末年遷徙到江蘇、安徽、湖北一帶已定居下來的中原漢人又被迫再次南遷。另外,世代居住在山東、山西、河南、陝西一帶的中原漢民也被迫南遷避難,這便是客家人的第二次大遷徙。



這兩股移民的潮流最終彙集到一起,躲到沒有戰亂的閩粵贛三角地帶,尤其是贛南地區。很顯然,這次遷徙的規模比第一次更大,人數也更多。這裡要重點提一下贛南地區。由於贛南地區土地肥沃、氣候適宜,加之人口不多,良好的生存條件吸引了大量中原漢民遷居、繁衍,成為南遷漢民的主要聚居區。


第三次大遷徙:德祐之亂


距黃巢之亂400年後的南宋末年,中原漢人又開始了第三次大遷徙。當時,北方蒙元大軍大舉南侵,攻陷南宋都城臨安,俘虜南宋太皇太后謝氏和宋恭帝趙㬎(年號德祐),不甘投降的南宋大臣們又相繼擁立趙昰、趙昺兩個小皇帝,在東南一帶繼續對抗元軍,最終在崖山海戰中被消滅,十萬軍民義不降元,跳海殉國。



在此之前,為了躲避戰亂,中原一帶以及南宋境內的漢民再次大規模南遷,其中有許多漢人躲入到閩粵贛交界的山區當中。這一次移民加上前兩次遷徙過來的中原漢人,在閩粵贛交界地區形成了規模龐大的外來族群,當地的原住民把這些從北方遷來的漢人稱為“客人”。由此,標誌著客家民系的形成。


第四次大遷徙:湖廣填四川


距離德祐之亂近400年後的清康熙年間,客家人進行了歷史上的第四次大遷徙。由於明末張獻忠的“八大王屠四川”事件,加之瘟疫橫行,導致四川省人口銳減,從萬曆末年的400多萬,減少到不足50萬人。為了恢復生產,康熙帝下令從湖廣、江西等客家人聚居的地區向四川移民,史稱“湖廣填四川”。



客家人的第四次遷徙不是因為戰亂,而是由滿清政府組織的百姓自願的遷徙運動,其路線大致分兩條:陸路,由江西贛州和福建寧化縣石壁鎮出發,先到達貴州,然後從貴州到達重慶的合川,從合川進入四川北部;水路,主要是廣東韶關一帶的客家人先經湖南到達長江,沿長江進入重慶萬州,又從萬州進入到四川廣安,再從廣安遷移到四川儀隴等縣。“湖廣填四川”前後持續了數十年時間,據統計共有大約100萬人遷移到四川境內生活。


第五次大遷徙:走向海外


“湖廣填四川”事件後又過了大約200年,客家人又開始了第五次大規模遷徙,這一次遷徙最大的特點就是開枝散葉、走向了海外,而這一次大遷徙的根源來自於“廣東西路械鬥事件”和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所謂的“廣東西路械鬥事件”,是指清朝咸豐、同治年間,廣東省西部台山、開平、恩平等地的客家人和當地土著之間發生的大規模械鬥事件。事件的結果導致雙方傷亡逾百萬,並迫使大批客家人向南遷入高、雷、欽、廉各州,尤以高州的信宜、徐聞最多,遠者渡海至海南島崖縣及定安等地。



至於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是由於洪秀全及太平軍的大部分參加者出身客家人,因此大批客家人在戰後遭到滿清政府的清算。為躲避殺身之禍,梅州一帶的客家人開始四散奔逃,他們先是逃到廣東省南部以及海南、臺灣、香港等地,後來又下南洋逃往印尼、大馬以及北美、歐洲等地,最終形成了遍佈全球的客家民系。


文史磚家


“客從哪來,去往何處,此去經年,家在哪裡?”

這大概是對客家人相對比較貼切的描述了,客家人到底來自哪裡,是從北方而來,還是本是南方土著,抑或南北融合,確實讓人有些捉摸不透。


以目前主流的說法,客家人是地道的漢人南遷,因入贛入閩入粵時間晚,只能避居閩粵贛山區,在幾百年的休養生息後形成了今日的客家人。

當然,不管是科學研究還是社會研究,說法總是多種多樣的,以下簡單羅列幾種不同的說法,求同存異。

(以下觀點摘自網友,可能不太準確,不必當真)

第一種,中原漢人移民說,號稱中國最純正的漢人


客家人的搖籃在贛州,形成在汀州,壯大在梅州,而整個過程,共經歷和接受至少六次中原移民。

第一次是秦五十萬將士徵南越,而部分定居閩粵贛邊區;第二次是西晉永嘉之亂衣冠南渡;第三次是唐代安史之亂北人避亂南遷;第四次北宋靖康之恥及元兵滅宋過程宋人南移;第五次明清之際,贛閩客家進入粵東和臺灣;第六次是廣東土客械鬥及太平天國起義客家四處遷移和下南洋等。

整個歷史過程,客家人都在四處漂泊,最終在閩西得以立足和壯大,並最終於元末至明清形成了客家群體和文化,從溯源看,客家便是中原漢人的直接傳承。

甚至有人認為客家話是最接近中古雅言的方言。


第二種,客家與畲族同源說,源自武陵蠻

閩粵贛山區自古以來便是閩越和南越的交界,自從漢武帝滅南越、閩越並遷閩越人於江淮後,在東南唯有閩粵贛三省交界仍有少數人殘留,他們便是畲人祖先。

也有認為是武陵蠻在湖南不堪存在時,有一支千里遷移至閩粵贛並定居下來,是楚國的餘脈,稱畲人或畲客,因閩粵地區歷來是越人天下,而越國為楚國所滅,故越人與楚國後裔畲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彼此往來甚少,才得以使客家有別於閩方言區和廣府方言。

到了唐代,這些土著開始顯山露水,並攻陷大唐綏安縣,於是唐朝廷派遣歸德將軍入閩平亂,並最終將蠻獠再次趕入山區。


隨著宋代福建和潮汕人口聚集和文化昌盛,原來住在山區的畲客開始慢慢吸收漢文化,並逐漸脫離免賦狀態,與避居當地的漢人融合成新的文化體,並顯現出強大的漢化能力,儘管整個宋代汀州的文化程度仍是福建最低的,但已經進步許多了。

因為宋代的感化,畲客對宋有著深切情感,以至於後來蒲壽庚投誠元廷,只有畲民起義軍在福建南部配合宋主力繼續與元兵抗爭。

但過了元代,曾經強大的畲客突然消失,而繼之而起的則是客家人,有可能畲人重新遷移,也可能成為了客家。


以上兩種說法都有些武斷,甚至足夠辣眼睛,不過多做參考也不錯,如果當真就輸了。

不管怎樣,客家人保留了優良的漢人傳統是不爭事實,至少這個群體在耕讀方面為華夏民族貢獻了極大的力量,我們應該為曾經的客家先輩點個贊👍。

.............................................

四海皆兄弟,有華人的地方便有客家。


圭海四記


每當看到關於客家歷史的話題,總感到一種悲哀。為什麼?因為謊言變成“真理”。

1996年,筆者創作了15集電視片《中國客家人》,並按照廣東省長黃華華(興寧客家人)的意見,與廣東電視臺組成攝製組,對廣東福建江西廣西四川180個客家人聚集區的縣鎮進行採訪拍攝。從所收集的各州縣地方誌和歷史故事來看,客家人源於贛閩粵交界山區,是窮居於山區的畬族人與漢人,尤其是南宋滅亡時逃難的宋人長期融合的結果。為了保證歷史的真實性,筆者在電視片殺青時邀請了全國各地近200名學者專家對片子進行評審,並高票通過。在這次評審會上,筆者與當時的華東師範大學客學研究中心主任李逢蕊先生有段對話:“李:片子拍得不錯,還應強調一下客家人遷徙史。筆:請具體指教一下哪次遷徙?李:最好將中原漢人七次衣冠南渡都寫進去。主要證明客家人是純正的中原漢人。筆:這似乎不妥吧?中原在東漢時期就已經胡化,匈奴打進洛陽城,哪裡有純正漢人?漢人衣冠南下是迫於戰亂逃難,面對長江以南廣大地域,並不是刻意跑到贛閩粵山溝裡享清福。既使有個別官宦人家到過贛閩粵交界山區,那也不是中原漢人主流。史書和地方誌都表明,南宋滅亡時逃亡宋人才是客家漢人的主流。李:.....”

但這次對話後,李先生仍在全國各地講學中大談客家人九次遷徙,堅持他的純中原漢人的觀點。20多年過去了,導致客學研究和客家社會“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現象,不承認畲漢融合,不承認被閩南人和廣府人鄙視的祟拜盤瓠(帝俊的猛犬)為祖先和二次葬習俗。

希特勒的宣傳部長曾說:“謊言重複一千次就變成真理”。不幸,這句臭名昭暲的名言在客學研究中實現了,不能不使人悲哀!


嚴家慶


客家是漢民族的一個分支民系,客家人在世界上分佈範圍相當,影響相當深遠。從我們客家很多姓氏的族譜上記載,客家先民首次南遷出發地為河南省洛陽偃師市一帶,所謂我們才稱客家人來自中原的說法。

從西晉永嘉之亂開始,中原的大批漢族居民就開始南遷,抵達粵閩贛散地交界之處落腳,南遷的中原漢人一度匯聚在福建寧化的石壁村,之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華南各省乃至全球其他國家。所以才會有了福建寧化石壁村便成了世界客家人的祖籍地和客家文化的發祥地。1995年建成的寧化石壁的客家公祠是世界客家人的總家廟,每年都會舉辦一屆世界客屬祭祖大典。

目前客家人聚集最多的地區應該是廣東,福建,江西,確切地說是粵東,閩西和贛南。

至於說為什麼稱客家人,“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我們客家從中原而來,作客他鄉,並以之為家者,即謂客家。這也說明了我們客家民系時時為客,身入他鄉即故鄉的大度和豁達。長期的遷徙致使客家祖先知道背井離鄉做客他鄉的不易,所以一直傳承教育下來,讓我們客家子孫後代需要銘記。才有了我們今天客家人的熱情好客!

感謝閱讀,寫的不好和不足的地方請指正

客家人你們在哪裡?


佳辰農業


在中國的南方,有一個特殊的族群,那就是客家人,客家人在南方既特殊,又是非常普遍的一個族群,從名稱上面來看,既然是客家人,那麼總有一個祖庭,客家人的祖庭在哪裡,他們又到底是怎麼樣經過遷徙而形成的呢?

客家人實際上不是一個單獨的族群,而是中原漢民族的一支,中國古代北方及中原地區經常爆發戰亂,因而中原和北方地區的漢民族會南下,南下後的漢民族就成了現在的客家人族群。客家人現在活躍在中國的南方以及港澳臺和東南亞一帶,客家人來源的主要方向就是北方及中原一帶,主要來源就是漢族。

歷史上客家人一共經過五次大的遷徙,第一次是西晉後,五胡亂華,北方大量漢民南下,因而形成了第一次客家人的移民潮,大批中原人來到了江淮一帶,參與建立了東晉王朝。

第二次北方漢民族大範圍南下則是在唐末黃巢之亂以後,大量客家先民南下,最遠的到達了閩粵一帶,這也是客家人在閩粵地區的最早歷史。

第三次則是北宋滅亡後,大量北方漢族民眾隨著宋高宗一起南下,成為第四次客家人形成的源頭。

第四次則是發生在明末清初,南遷的客家人因為內部人口激增,所以之前到達閩粵地區的客家人開始大量向外遷移,最遠的到了四川、廣西等地,這也是歷史上“湖廣填四川”的一個表現。

第五次則是發生在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部分客家人遷移到了廣東南部和海南島地區。

客家人群體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優秀和勤勞的群體,以近代中國為例,很多傑出的歷史人物都是客家人,比如洪秀全、孫中山、陳寅恪等等。


青年史學家


我是壹玖柒零,贛州人士,正宗的客家人,所以看到這個問題,就進來簡單回答一下!



客從何來呢?

客家,是我國漢族的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民系。有時候,客家人又會稱為河洛郎。為什麼呢?那是因為在客家人的歷史上,我們客家人的祖先是源自中原河洛地區,因為躲避戰亂和饑荒,是從中原慢慢的遷徙到南方。因為世亂,不得身在異鄉,而對於自己的祖地河洛的眷戀,所以自稱“河洛郎”。

客家人在歷史上有五次的大遷徙。



第一次南遷是在秦始皇時期。大概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政治和軍事的需要,派了60萬部隊“南征百越”。而南下的秦軍,從閩粵贛邊入抵揭嶺,直抵興寧、海豐二縣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萬兵丁“南戍五嶺”。這些兵丁長期“戍五嶺,與越雜處”。在秦國滅亡之後後,這兩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當地,成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遷是在東晉“五胡亂華”時期。當時,為了避難,一部分中原居民輾轉遷入閩粵贛邊區。稍後,由於南北對峙,又有大約96萬中原人民南遷至長江中游兩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贛南,一部分經寧都、石城進入閩粵地區。

第三次南遷是在唐末黃巢起義時期。先是在唐朝發生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巨大災難,迫使大量中原漢人南逃。在唐末黃巢起義時,又有大批的中原漢人逃入閩粵贛區。

第四次南遷是宋南渡及宋末時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有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帶。而另外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嶺,入南雄、始興、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後由虔州進入汀州;或滯留在贛南各縣。南宋末年,元軍大舉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從蒲田逃亡廣東沿海潮汕至海南島。

第五次南遷是在明末清初時期。其時那個時候,已經生活在贛南、粵東、粵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處又山多地少,所以有些客家人開始向川、湘、桂、臺諸地以及粵中和粵西一帶遷徙。在客家移民歷史上被稱為西進運動。像現在四川的客家基本上來源於這次“西進運動”。據相關資料記載:當時四川人口因戰亂、瘟疫及自然災害銳減,清朝政府非常鼓勵移民。像“湖廣填四川”就是這樣來的。



在客家遷徙歷史中,贛南地區是客家先民南遷的第一站,所以也是客家人數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區之一,贛南被素稱為“客家搖籃”。

像我何氏,祖先先是從安徽的廬江縣,遷徙到福建和廣東,然後又從廣東興寧遷徙到贛州。

好了,以上是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如有不同見解的,可以在評論區留言討論,謝謝!


壹玖柒零898


“客家”之稱出於明末清初的一次大規模族群在廣東土客械鬥,是由當時在廣東西部(粵西)的江門地區(時稱四邑)以“四邑人”自居的四邑民系等冠予客家的,是一個他稱。“客家”這個他稱名詞後來由於羅香林的客家學說而廣為人所知,逐漸成為族群名稱,不少人開始欣然受之,自稱客家人。客家人的祖先從中原遷徙而來。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河南、山西洪洞大槐樹。。。

客家先民有各種的遷徙原因:

一、行政命令

第一次全國規模的的大遷徙是秦統一全國後,為了征服南蠻地區,派大軍往南方徵繳。命令軍隊佔領南蠻地區後在那裡駐紮,與當地通婚、生活,融入當地的社會。四川當年由於戰亂疾病,人口非常少,湖廣民眾遷徙,所謂“湖廣填四川”。

二、逃避戰亂、瘟疫

古代每逢王朝的末年,都戰亂不斷,民不聊生。有些族群就有意識地舉家、舉族遷徙到南方避禍,拖家帶口、帶著農具種子,從北人遷徙到了南方。古代醫療衛生不發達,有時候因為戰亂或者洪水引發瘟疫,人大量死亡,為了求得生存一線生機,一些人紛紛逃離中原。

三、家族自己意願

有些家族由於人丁興旺,所在地地少人多,家庭的主要決策者為了謀求後代發展。命後代族人向外遷徙發展。


我所瞭解客家人

在我們這邊,客家人主要居住在梅縣河源等地,客家人是對一個有特定語言的人群的稱呼。我們很多潮汕人雖然祖上也來自北方,甚至有些同宗的人都是客家人,但是我們說的潮汕話與客家話不同,一般不歸為客家人。也就是說是否客家人要以特定的地域、方言來判斷,不能以祖上先民來自哪裡來判斷。


小小火


客家人的來源,可以說是源頭複雜,源頭之一應該是來自畲族,因為客家人聚居地起名都與畲族有關,如香港粉領的客家村落“坪輋”,古代寫法……“輋”就是如今的“畲”,輋族就是畲族,客家人就是漢化的畲族。


春色何人送的來


客家人是古時從中原地區遷入南方的漢族人的後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