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人與物的工業設計,入坑前來看點小貼士!

解讀工業設計

工業設計的定義域相當廣,它的分支線包括產品設計、交通運輸工具設計、環境設計以及交互設計,只不過隨著各位小弟長大成人,大家紛紛自立起了門戶,跟它的關聯程度就越來越弱了。

從整體上來看,工設是一種服務於用戶的思維,比單純研究造型更重要的,是人和產品間的互動聯繫。從功能到顏色、從形態到氣味,每一個角度都需要我們去思考和打磨。

連接人與物的工業設計,入坑前來看點小貼士!

傳統的工業設計,其核心是產品,我們今天見到的大部分英國學校,就沿襲著這一模式,它們尤為推崇“藝術性+可用性+功能性”的設計思維,例如CSM。

而美國學校所喜愛的工業設計,則明顯附帶了更多更炫的科技色彩和交互觸感,例如在專業最強的ACCD,學生要修讀製造工藝、集成工程、軟件、材料方法等複雜的科目——在大背景下,這一路線將會是設計發展的主流趨勢,工設要連接人與物,當然也要展現文化內涵。

連接人與物的工業設計,入坑前來看點小貼士!

工業設計適合你嗎?

想判斷工業設計適不適合自己,參考以下方面:

▶ 有一點美術基礎,對“結構”這個關鍵點掌握得比較好;

▶ 工設對理性思維強且邏輯能力強的人非常友好;

▶ 頭腦中的空間想象力、模型感知力比較優秀;

▶ 具備基礎的軟件操作技能;

連接人與物的工業設計,入坑前來看點小貼士!

▶ 擁有較強的觀察能力,能從生活裡捕捉需求,並願意思考有木有解決的方法;

▶ 常常關注到各類細節,有耐心去做一遍又一遍的修改或優化;

▶ 日常就愛開腦洞,科教頻道的《我愛發明》看過吧……沒看過的話,去看吧……

學好工業設計,有什麼建議?

跟我們介紹過的其他設計專業一樣,工業設計的目的在於解決問題,因而在完成作業/作品集的過程中,要把握好項目的可實施性/可落地性。分享幾點有共性意義的經驗:

國外院校所要求的設計流程,一般是:

Issues → Research → Idea Generation → Concept → Concept Development → Final Presentation

可以簡化理解為:

發現問題 → 找核心需求 → 解決 → 效果展示

▶ 發現問題:也就是調研的意義所在,落腳點最好夠具體夠細緻,切忌貪多而空泛;

▶ 找核心需求:對所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提煉,敘述時的手段可儘量多樣,比如刻畫場景、給用戶畫像等等;

▶ 解決:這個過程需要各種畫圖和建模,偏交互方向的童鞋得理清各式各樣的功能框架,而偏產品的童鞋,就要做好建模的準備嘍;

▶ 效果展示:如題頭所說,多渲染一下自己方案的可實施性。

連接人與物的工業設計,入坑前來看點小貼士!

介紹一個靈感蒐集法

小編從我們16fall優秀學員——汲學長那裡,偷師到一個棒極的靈感蒐集大法!內容就是去留意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抱怨,比如家人或基友總會說到的:

“如果我有……這事兒就好辦多了……”

“如果這個東西能……不就方便了……”

這種句式就是完美的“核心需求”啊!坐著幹嘛,還不快掏出小本本記下來?!

去哪裡學?

美國

特徵:貼合前沿科技、交互痕跡明顯、研究時強調環境因素、技術流

學校:ACCD、RISD、Pratt、CMU、RIT

▶ 英國

特徵:產品化、可用性、功能性

學校:CSM、RCA、ECA、拉夫堡大學、考文垂大學、卡迪夫大學

▶ 其他

巴黎高等工業設計學院(法國)、多莫斯設計學院(意大利)、歐洲設計學院(意大利)、斯特拉斯特設計學院(法國)、武藏野美術大學(日本)、特溫特大學(或譯屯特大學,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荷蘭)等。

連接人與物的工業設計,入坑前來看點小貼士!

總之,工設的本質就是在商業環境下分析人們的需求,再提供可執行的解決方案,希望關注斯芬克的同學們,都能逐漸習得它所需要的美學基礎、系統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內容,更多藝術留學資訊請關注斯芬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