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江漢檢察院法警堅守精準扶貧一線 每天靠微信輔導女兒功課

長江日報:江漢檢察院法警堅守精準扶貧一線 每天靠微信輔導女兒功課

長江日報版面

“雖然這只是國家精準扶貧最細微的一項工作,但我不能單單去做一名信息採集員,我應該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自從今年1月9日成為我市精準扶貧工作的一名駐村幹部,半年來,姜濤工作日晚間都沒有回家。

全村46家貧困戶123人,他都能叫上名字

25日,記者來到黃陂區長軒嶺街羊角山村村委會,採訪的地點在一間不足6平方米的房間——姜濤的寢室。除了一張簡易的小床,兩個煮飯用的鍋,再無其他。當地企業捐贈的蜂蜜整齊地擺在牆邊。

“準備這幾天就把這些物資發下去。”姜濤說道。

據瞭解,2007年,姜濤轉業來到江漢檢察院,成為了一名基層法警,看管、押解、協助拘留、傳喚、追逃等。今年元月,姜濤主動請纓,成為一名精準扶貧的駐村幹部。

“要耐下心來,每家每戶走訪,才能拿到及時準確的資料。”據姜濤透露,目前黃陂區長軒嶺街羊角山村建檔立卡貧困戶46戶123人,致貧原因主要是殘疾、大病、家庭無勞動力、子女上學、年老體弱等。由於歷史遺留以及數據更新問題,該村的貧困人口信息存在較大出入,為了能夠儘快查缺補漏,他幾乎每天都在村子裡“泡著”。

“他人緣好,人又勤奮,每個貧困戶他都能叫上名字,熟悉他們各自的情況。”羊角山村委副書記陳勝偉說道。

父母眼中的好兒子,親戚眼中的“不孝子”

去年底,身為家中獨子的姜濤把久病的父母從江蘇東臺農村老家接到武漢,準備悉心照顧。

“父母把我養大不容易,可是虧欠他們太多了。”姜濤說,18歲當兵,到考上軍校,再轉業至地方,20多年裡,他和父母聚少離多。他的父親年事已高,有嚴重的腦梗和心臟病,母親則患有糖尿病。

“我和你爸還是回去吧,你安心工作,放心”。在父母的再三要求下,姜濤懷著一種複雜的情緒幫二老買了火車票。

“送走父母后,我一個人坐在路邊,哭了很久。”姜濤說,上個月,父親再次住院後,老家的伯伯叔叔給他打來電話,責備的話語中,他聽到最多的是“不孝”兩個字,但是母親卻一直瞞著他。

說到這,姜濤的眼圈泛紅。

五保戶呂阿姨身患殘疾,出行困難,姜濤積極聯繫當地愛心企業以及發動愛心人士捐助;貧困戶王大姐“不滿”自己的補償金,姜濤一天打了30多個電話給遠在珠海的她,詳細給她講解政策以及相關規定……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

對村裡的貧困戶越上心,在自己家庭上顯然就越“上不了心”。由於妻子在醫院工作,夜裡需要加班,輔導女兒功課的任務,便經常落到了姜濤頭上。一個在黃陂駐村,一個在武漢市內,怎麼輔導功課?姜濤拿出了手機,翻開了他和女兒的微信記錄,令人淚目。

記者注意到,從1月9日開始,幾乎每天都有他和女兒關於功課的聊天,女兒會把不懂的題目拍照,發給他,姜濤編好公式以及解答過程,再發給女兒。遇上還是不懂的地方,女兒會用紅色的筆圈出來,姜濤則語音進行講解。

“作為一名農民的兒子,我無怨無悔。”姜濤說,今年底,我市的精準扶貧工作將結束,但距離我國全面脫貧的目標還有兩年,如果組織上需要,他願意繼續堅守在一線。

長江日報記者譚在龍 通訊員付靜宜 實習生顏德翔 蔣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