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與湘潭大唐興寺

編者按:隨著窯灣歷史文化項目的推進,唐興寺也隨即進一步走入市民的視野。

說起大唐興寺,繞不開書法家褚遂良。除了他在政治上、書法上的那些故事,褚遂良還給湘潭留下了一首《湘潭偶題》:“遠山崷崪翠凝煙,爛漫桐花二月天。踏遍九衢燈火夜,歸來月掛海棠前。”

湘潭在線7月30日訊(袁剛毅)位於陶公山下的大唐興寺,始建於晉代,原名石頭寺。唐代名僧智儼執講於此並葬於寺旁,築石塔葬骨殖,因此又名石塔寺。因劉禹錫在紀念智儼大師的碑文中有“陶侃故居石頭寺,門前一帶湘江水”句,陶侃駐防湘潭石頭寺為334年(東晉鹹通九年);而史載湘潭城約建於唐末五代初,故“先有石頭寺,後有湘潭城”,距今不會少於1684年。

大唐興寺與褚遂良的名字,緊密相連。

褚遂良(596-659年),字登善,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出身官宦,歷任諫議大夫、中書令,649年(貞觀二十三年),受太宗遺詔輔政。高宗即位,封河南郡公,任尚書右僕射,世稱“褚河南”。褚遂良是初唐四大書家之一,他將虞、歐筆法融為一體,方圓兼備,波勢自如,且較前輩更顯舒展。《唐人書評》中把褚遂良的字譽為“字裡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宋代大書畫家米芾對唐代書家頗不以為然,卻不吝讚語稱頌褚遂良書法“九奏萬舞,鶴鷺充庭,鏘玉鳴璫,窈窕合度”,可見褚書字體結構有著異於一般書家的個性魅力。

褚遂良為官清正,忠於職守,深得唐太宗賞識,褚遂良因勸阻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還笏辭官,幾乎被殺,於655年(永徽六年)9月被貶為潭州都督。雖然心中憤懣之情難抑,面對湘潭秀麗的江南景色,花甲之年的褚遂良還是寫下了《湘潭偶題》:“遠山崷崪翠凝煙,爛漫桐花二月天。踏遍九衢燈火夜,歸來月掛海棠前。”褚遂良某日登陶公山遊石頭寺,看到寺宇宏偉,觸景生情,面對長安,為大唐王朝興衰悲憤不已,於是援筆題寫遒勁有力、豐腴大氣“大唐興寺”四字,寓意匡扶大唐之意,石頭寺自此改稱唐興寺。

據相關史料記載,唐興寺山門在寺東金雞橋,入門即為鐘鼓樓。正門外有一座六角九層鐵頂石塔,亦即智儼大師骨殖所葬處。相傳塔內還供奉著唐初大將尉遲恭的一條鐵鞭,劉禹錫作《唐故衡嶽律大師湘潭唐興寺儼公碑》:

“佛法在九州間,隨其方而化。中夏人之汨於榮,破榮莫若妙覺,故言禪寂者宗嵩山;北方之人銳以武,攝武莫若示現,故言神通者宗清涼山;南方之人剽而輕,制輕莫若威儀,故言律藏者宗衡山。是三名山為莊嚴國,必有達者,與山比崇。南嶽律門以律公為上首,津之後雲峰證公承之,證公後湘潭儼公承之。星月麗天,珠磯同貫。”

此前應智儼徒弟所寫《智儼石塔銘》則刻於塔基:“……長沙潭西逾五里,陶侃故居石頭寺,門前一帶湘江水,吁嗟律席之名兮,與湘流而不已。”前殿供奉彌勒佛,四大天王、十八羅漢列於之後,“皆大歡喜”匾懸掛於上。正殿供奉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地藏菩薩。後殿則供奉千手觀音佛。殿後院落還辟有一花園,原有水閣涼亭,桐花海棠,蒼松翠柏,奇花異草,至為幽靜。元明清幾代歷遭焚燬及重修,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4月遭匪搶劫,寺毀僧散。1918年(民國六年)9月下旬,湖南陸軍第二師第二旅第五團團長張家瑞把炮隊駐唐興寺,寺即被佔作軍營。

建國後,寺址改建為唐興寺學校,寺廟建築逐步被毀,徒留漢白玉材質“大唐興寺”石額嵌於校內舊殿門楣之上。現今這塊長2.35米,寬0.8米,厚0.11米的石額珍藏在湘潭市博物館,併入選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原組長、中國文物研究所原所長羅哲文編著《中華名匾》一書,位列卷首。

杜甫在《發潭州》詩中有“賈傅才未有,褚公書絕倫”的句子,劉熙載在《書概》中亦如是評價褚遂良:“褚河南書為唐之廣大教化主,顏平原得其筋,徐季海之流得其肉。”唐代書家張懷瓘曾感嘆:“若瑤臺青瑣,窅映春林,美人嬋娟,似不任乎羅綺,鉛華綽約,歐虞謝之。”在他看來,從褚遂良開始,書法已經從“妍美功用”趨向“風神骨氣”,書法藝術也從古典主義邁向浪漫主義。“書絕倫”“廣大教化主”這些推崇讚譽的字眼,足以形容褚遂良在中國書法史上的獨特地位,位居中國歷史頂級書法大家之列確乎實至名歸。“大唐興寺”手跡風神飄逸,頗具蘇東坡對其書法評價“清遠蕭散”的意境之美。

或是因為褚遂良的官聲書名,大唐興寺在唐代以後成為湘潭最負盛名的古剎,歷代文人墨客慕名遊覽,留下了不少吟詠,其中如唐代杜荀鶴《霽後登唐興寺水閣詩》:“一雨三秋色,蕭條古寺間。無端登水閣,有處似家山。白日生新事,何時得暫閒。將知老僧意,未必戀松關。”杜荀鶴還寫有《題唐興寺小松》:“雖小天然別,難將眾木同。侵僧半窗月,向客滿襟風。枝拂行苔鶴,聲分叫砌蟲。如今未堪看,須是雪霜中。”因為這些名家詩詞典賦流傳,大唐興寺的聲名益加增譽,名聞三湘四水,流佈神州大地。

褚遂良被貶潭州後的第三年,武則天將之再貶桂州(桂林)都督,不久又左遷愛州刺史(今越南北境清化),一年後(659年)孤悽而逝,享年63歲。頗有意思的是,褚遂良死後40多年,武則天彌留之際下了道遺詔,裡邊有這樣一句話,特別引人注目:“其王、蕭二族及褚遂良、韓瑗等子孫親屬當時緣累者,鹹令復業。”這相當於給褚遂良等人平反。想來武則天閱遍群臣,雖然記恨褚遂良的迂腐,對於他的正直與忠誠還是心知肚明。

中宗元年(705年),褚遂良被平反覆官,此時離他逝去已經46年;天寶六年(747年),作為功臣得以配祀於高宗廟中;貞元五年(789年),德宗皇帝下詔,將褚遂良像畫於凌煙閣大唐英雄榜之上,以示這位耿直忠臣與唐初開國英雄們有同樣的功勞。公允而論,褚遂良政治生涯並非白璧無瑕,但一介性格偏執的直男,才華橫溢的文士,全心奉主的忠臣面目卻凜然融入生命骨髓,為世人讚歎。這隻堅正忠誠的大鵬,在歷史長河中蒙冤四十餘載,折翅百年,終於飛進了他自己題寫閣名的樓臺,永久魂歸故都。

而今湘潭市積極推進窯灣歷史街區建設,大唐興寺正在重建。新建大寺仿唐建築風格,三進殿堂一石塔。那塊歷經滄桑的“大唐興寺”石額,將與一座蘊含悠久歷史文化的名剎一道,重現於“香菸縹緲,暮鼓晨鐘,宿鳥爭鳴,漁舟徐返”的湘江之畔。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