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會被深圳超越嗎?

德琥


同學,關於你的這個問題,我不想談論高大上的諸如gdp,創新力度,互聯網經濟,產品專利等從經濟專業角度分析的回答,我僅以小市民,農民工的切身體會角度回答這個問題。

簡單介紹一下自己,我1998-2008,2013-2014工作在深圳,前前後後大概12年左右的時間。2014至今在上海工作,以我的小角度看,深圳要超越上海有較大的難度,下面談談個人的切身小感受。

在深圳呆的時間真的好長,那時覺得深圳好牛,高樓大廈到處都是,馬路整潔寬敞筆直,一年四季綠樹成蔭,花團錦簇,從東邊的龍崗區到西邊的寶安區竟然要坐高速公交。環境及交通便利上看是很不錯的,缺點是深圳的南北距離太短,群山阻隔,沒有縱深的腹地作進一步的發展,房租便宜,居住環境較好。地鐵線路較少,高校資源不足。

來看看上海,上海的城市建設給我一種比深圳大氣,洋氣,有歷史底蘊的感覺,而且上海的行政面積是深圳的3倍多點,有廣闊的縱深發展潛力,而且是一馬平川的平原水鄉,環境優美,綠樹成蔭,冬季偶爾下雪❄️,居住條件很不錯,前提是要有銀子💰,房租比深圳高出一大截,地鐵線路太多了,深圳地鐵線路未來20年估計都追不上上海,高校資源比深圳強大太多,復旦,交大,同濟,東華等等一大批優秀的高校都在上海。

以上是對兩地的整體市容環境,交通出行居住,高校數量等方面做的比較,我看是上海毫無疑問比深圳要優秀。

現在看看企業方面:深圳是民企主導,騰訊,華為恆大等民營企業,民企當然不太好,國民印象中是這樣。上海不一樣,太多是國企,央企,外企總部的聚集地,至少大飛機,船舶重工,芯片等國之重器都在上海,央行總部在上海,給人大氣穩重的感覺,單單這些就足以輾壓小深圳了。

外企方面,比如LVMH,也就是路易威登酩軒集團中國總部也在上海,人家為什麼選擇落戶上海而不選擇落戶深圳?至少深圳的消費水平還達不到上海的水平,我是這樣看的。

人口方面看,官方數據是深圳1200萬,上海2400萬,上海這邊上下班高峰那真的是人山人海,人潮洶湧,令人不由自主感嘆大上海的工作崗位是多麼的龐大,支撐了千千萬萬的家庭生活生計。反觀深圳,上下班高峰人流明顯不如上海,這從地鐵車輛的發車間隔可以看出:上海的8號線在高峰期幾乎沒有間隔,大約20秒左右,下一班列車就到站,而在深圳是不敢想像的所以在工作崗位的提供上面,上海也是勝出的。

最後看看工資待遇:說句內心話,深圳的工資待遇真比不上上海的,我的切身體會是這樣。不貶低深圳。然後是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上海也比深圳徹底得多。這方面沒有具體的數據提供,是個人的工作感受。

綜上所述,雖然我看問題的角度比較小,但是作為深滬兩地均有工作經驗的我來說,沒有必要貶低深圳抬高上海,畢竟目前事實就是這樣。如果深圳的網友覺得我在貶低深圳,那麼,我的建議是請他(她)們來上海看看。

再說,我是廣東人,我沒必要貶低深圳抬高上海。

所以,深圳有沒有可能超越上海?我看未必能。在繁榮的上海面前,深圳是年輕的小夥子,還稍顯稚嫩。不要再說什麼上海失去什麼,是杭州的幾環了,因為,人氣說明了一切!

謝謝閱讀!


Vichung


完全有這個可能。其實改革開放40年來,上海一直被超越!早在1978年,上海市的規模位於大陸地區省市區之首。這一點很多人都可能不知道。從1980年代開始,上海市在經濟上先後被江蘇、廣東、山東、浙江等一大批省份超越。到2017年,上海市GDP在大陸地區排位由1978年的第1位下滑到第11位。
(上海外灘)


當然有很多人不服。因為上海在土地面積和人口上遠遠趕不上一個省份,經濟總量被超越實屬正常。

但是按照上海的現在發展速度,被深圳超越也很正常。今天,深圳有一部分重要的經濟社會發展數據接近或者超過了上海。

比如,在世界500強企業的數量上,深圳已經追平上海。在2018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中,上海和深圳都是有七家企業入圍。這是深圳第一次追平上海。而且深圳入圍的這七家企業中,有五家屬於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只有兩家。但上海卻剛好相反,國有企業佔大頭,民營企業但少數。在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對比上,大部分的經濟研究者認為,民營企業的效率更高,國有企業效率更低。
(位於深圳的華為,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通信設備製造商,同時也是中國最大的民營企業)


再如,在人均GDP上,深圳已經遠遠領先上海。在我國的主要城市中,深圳市的人均生產總值和和土地產出率都是位居全國第一。2017年深圳市人均生產總值超過了18萬元,土地產出率超過了11億元/平方公里。上海方面,人均GDP12萬多元,土地產出率約為5億元/平方公里。以上兩者均低於深圳,尤其是後者,尚不及深圳的一半。

以上世界500強企業數量、人均生產總值和土地產出率等數據是從中觀層面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深圳能夠在這方面趕上甚至超越上海,為以後全方位超越上海奠定了基礎


紅谷新視界


【景觀】看了以上回答,就上海是全國市政水平最高的城市,提出不同。今新聞,上海全市大調研,相關官員談感受:上海從上往下看,十分漂亮;從下往上看,嚇人一大跳。【這和我以前多年的感受評價有一曲同講。】相關部門到了杭州調研,杭州城區幾乎很難找到視覺汙染的架空線,杭州是花了十幾年功夫,把天空懸掛的黑蛛網,智能地數據記錄的入了地。但是,在上海城區,你卻很難看不見沒有架空線的街區馬路,上海提出目標,要成為全球卓越城市,但與鄰近省市比較,還是令人感到汗顏的(大意)。

據知,上海在3年內,計劃行動470公里架空線全部入地,在此要由衷的恭賀了!深圳基本沒有架空線懸掛的問題,這是城市景觀的優勢。

近日澎湃三文:

第一篇:上海架空線入地進行時|靜安區計劃3年近63公里架空線入地 澎湃新聞 2018-04-16

2018年4月16日,上海靜安區政府拆除天潼路-曲阜路(河南北路-西藏北路)45根電杆。

第二篇:一根電線杆是精細化管理縮影,上海城市智能管理框架初步形成 澎湃新聞 2018-04-17

一根8米多高的電線杆,分為四層,不僅集納通信、信號、路名標示等功能於一身,還能自動感知狀態,受到衝擊或荷載過重,可以及時預警。

4月17日,“2018上海民生訪談”節目中,上海市住建委主任黃永平現場拿出手機,展示了一張圖片——配合架空線入地工程,位於南京西路的新型綜合杆,已經安裝完畢。

第三篇:上海架空線入地整治,風貌保護區內如何“螺螄殼裡做道場”?“上海大調研”2018-04-17

要說上海最值得一逛的馬路,武康路一定在榜單上。趁著天氣晴好,去壓壓馬路,總會在這幢標誌性大樓前駐足。不過,小研曾聽過不少反映:拍一張正面無遮擋的武康大樓好難。無論從哪個角度,因為電線杆、架空線的遮擋,古樸的建築拍出來就像一個“披頭散髮的美女”。

這個問題,上個月就引起了李強書記的注意。在談到武康大樓時,李強說:“這樣的知名歷史建築,要找到一面不被電線杆、架空線、空調外機遮擋的立面,已經很難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上月起淮海中路、武康路架空線入地及合杆整治工程已啟動,包圍武康大樓多時的“黑汙染”將力爭在今年上半年完全消失。最近,小研正在關注市民政局、市住建委、市水務局等12個委辦局的大調研,記錄下和市民息息相關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從空中往下看老外灘,相當漂亮【方圓200多平方公里,內環之內的幾乎所有高樓大廈歷歷在目,右側是環球港雙子塔,左側大概是港匯廣場的雙子大廈】

從地面往上看老外灘九江路,嚇人一大跳!

【GDP】如果單純以GDP比較,意義也不大,大致在2015年前後,中國省市GDP排名,湖北和湖南就已經超越上海了。

【面積】論到面積的比拼,也不是很有意義,大約在2016年前後,GDP超越上海的河南、河北、湖北、湖南,面積均遠大於上海。

【環境】深圳的綠植覆蓋率,要好於上海,深圳是濱海氣候,上海是濱江氣候。換言深圳的空氣、水、土壤,類似人類生命的源泉,總體要好於上海,換言,深圳和上海,哪個更能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來形容。

【大學】深圳大學偏弱於上海,但是,結合香港大學,連同全球知名大學的聯合進駐辦院校,深圳的大學實力,有可能後來者居上。

【位置】上海是中國東部的中心,深圳相對是東半球的中心;上海輻射長江流域,大量的貨物經上海轉運到長江流域和北面的省市,甚至轉運到韓國、日本、俄羅斯、蒙古等。如果大量貨物要運轉到中國南部或西南部區域,以及多條江河流域,甚或運轉到印度、巴基斯坦、中東各國、歐洲各國,那麼,還是選擇深圳或香港較為近距。反過來也是如此,內地的貨物,或北邊各國的貨物,要運轉至東南亞各國,甚或運轉至澳洲、新西蘭等,如沒有行政干預,相信經深圳轉運的貨物,會越來越多。但願數學知識不是體育老師教的,地理知識和觀測能力不是語文老師教的。

【國企】論到國企,上海遠超深圳,但是,這裡也會有變數,那就是大型央企和國企,有許多均在香港上市,總部也多設在香港,隨著內地經濟的不斷強大,他們為了減輕成本,也可能在總部不離港的情況下,就近到深圳設立分部,進而把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轉移到深圳,取得更有效益的發展。

【國家戰略】上海的國家戰略項目,遠多於深圳,航母、郵輪、大飛機、大航天、大航海製造,深圳簡直是空白。

【劣勢】深圳的劣勢,與上海有類似處,至今沒個專司負責景觀的市長,城市規建幾乎就是在深南大道兩邊展開,而非沿著很美的濱海打造,所以整體景觀似濱海又非濱海,高樓大廈一堆堆雜草一般地亂哄哄的,缺乏規劃的前瞻引領,樓宇缺乏最佳方案的審美搭配,天際輪廓線顯得較為粗糙,除了有100多棟200米以上的摩天大樓外,其餘都是百米剛剛甚或百米以下的大樓;這點可以借鑑香港模式。後來開闢出前海,沿著濱海的建造,使尷尬的局面有所改觀。

除了有100多棟200米以上的摩天大樓外,其餘都是百米剛剛甚或百米以下的大樓;

深圳濱海空空蕩蕩

深南大道周邊展開建設

借鑑香港模式

摘錄今日頭條一篇文章《“李超人”退休,再看和記港口與香港輝煌》的相關章節: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李嘉誠主控下的和記黃埔開始大規模海外投資,並迅速發展成為國際型企業。其港口版圖拓展趨向國際化,1990年,收購英國最大集裝箱港——菲力斯杜港75%的權益,成為全球最大的碼頭運營商。

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李嘉誠開始加碼內地投資。1993年,和記黃埔與上海和深圳市政府合資,分別成立上海集裝箱碼頭和深圳鹽田國際集裝箱碼頭。深圳鹽田港成為和記黃浦挺進內地的大本營。

伴隨著港口網絡於全球的不斷擴展,和記黃埔的港口旗艦企業——和記港口於1994年成立,持有並管理和記黃埔旗下所有港口業務及相關權益。自此,和記港口開啟了香港、內地和海外的港口版圖同步擴張步伐。基於此,和記港口的集裝箱吞吐量不斷攀升。

在內地,1995年,合資企業江門國際貨櫃碼頭投入運營;2003年,上海浦東國際集裝箱碼頭成立;2004年,和記港口外高橋與上港集團合資成立上海明東集裝箱碼頭;2007年,和記港口發展深圳鹽田港東港區一期集裝箱碼頭。

2011年,和記港口將廣東省、香港及澳門的深水集裝箱碼頭業務拆分為和記港口信託,於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2016年,和記港口信託與中遠海運港口簽署統籌經營協議,共同運營葵青港16個泊位;同年,和記港口收購廣東惠州國際貨櫃碼頭權益,和記港口信託持股41.3%。目前,和記港口在內地共運營9個集裝箱碼頭。

和記港口的全球最大碼頭運營商地位來自於其在海外的持續擴張。1995—2014年,和記港口密集收購海外有競爭力的港口權益,幾乎每年都有港口被其納入麾下。2015年,和記港口在全球的碼頭泊位曾高達319個。

這正印證了新首披露在上海香港有28000個項目的說法。


以人為本201611


有一定可能,但可能性不大。

企業比較

上海有強大的國企和外企,一個吃公家飯,一個根基深厚。深圳國企和外企差了些,但深圳民企很多,港澳臺新的企業很多,做民營產品,非常有活力,創造力非常強。深圳的人均專利全國第一,且和北京上海大量研究機構申請的不一樣,企業申請的多,有效實用專利比例較高。

上海自身就是金融中心,企業有融資等方面的優勢。深圳則靠近香港這個金融中心和自由貿易區,受蕙良多,大量公司在香港註冊一個馬甲,方便進出口。

人才比較

上海的人才優勢比深圳強不少。上海因為是全國市政水平最高的城市,所以對人才比較有吸引力。深圳這些年也吸引了很多畢業的學生去奮鬥,但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顯然不如上海。上海的教育資源也比深圳好的多,自身培養人才很多。

環境比較

地理位置上上海好不少,是華東乃至長江流域的中心,有優良的港口,長江和大海帶來了無盡的機遇。

深圳則本土面積狹小,規劃人口極少,除非政策層面鬆動。同時面對廣州、香港的競爭,爭奪政策資源和經濟資源。

深圳的創業精神比上海強得多,出了名的有闖勁。上海則是一個較為安逸的城市,人的活力野心都不算出色。

深圳最大的劣勢

深圳最大劣勢是規劃的緊箍咒,現在常住人口兩千五,戶籍人數卻極少,2017年才四百萬。

要想真正成為超級城市,必須要摘掉緊箍咒,給土地給戶籍指標。

沒有人你什麼都搞不起來,所以不看好深圳。


尋常味


上海是很有可能會被深圳超越的,我們都以為上海是不可能被超越,但是深圳已經創造了很多奇蹟,目前又把省裡的老大哥廣州超越了,又有什麼是不可能的了?

深圳超越上海的底氣在於創新,我們看經濟一般都喜歡看工業,看金融,看這些數字上的對比,但是從長遠看,決定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最根本東西就是創新能力。其實在知識經濟越發發達的今天,傳統工業幾乎不可能在為經濟增長提供多麼強有力的動力的時候,創新就成為這個城市崛起的一個法寶。

2013年,深圳受理專利申請80657件,比上海少了將近六千件。2014年,深圳就實現了反超,從此把上海甩開,到了2017年深圳受理專利申請量達到17.71萬件,比上海足足多了4.5萬件。

深圳的專利申請可不是灌水灌出來的,其含金量相當高。深圳去年PCT國際專利申請量2.05萬件,而上海的這個數字則遠遠不如深圳,只有2100件。

在創新能力上,深圳已經把上海拋在後面了,那麼很有可能,未來進一步在經濟實力上超越上海


海匯觀潮


這種可能性很小,因為兩者目前的差距是鴻溝級的,即使是深圳最引以為傲的經濟層面,至少經濟規模也相差一個東莞,所以在兩者經濟增速沒有形成十分懸殊的差距之前,深圳能夠縮小差距都實屬不易,畢竟基數差很多。

好吧,我們假設深圳經濟已經超越上海,但是經濟以外的領域呢?比如科教文衛等方面,這個差距可就不是經濟層面這麼簡單了。上海的一眾名牌高校,一堆國字號科研院所,頂尖的醫療機構和團隊,國際級航空交通樞紐地位,龐大的軌道交通網絡,一流的重工業基礎,這些都是靠時間和底蘊慢慢發展和沉澱出來的,不是靠金錢堆積起來的。所以深圳未來如果真的超越上海,也不可能是全方位的。何況經濟型強市壓根沒必要去和綜合型強市去比,深圳的優勢在於人均經濟更強,民眾幸福指數更高,這就很好了。


子夜的風


這個話題被炒作很多次了。就像中國乒乓球隊選拔最好的選手去參加奧運會,就會對主力隊員進行全方位分析。

深圳能否超越上海,取決於幾大因素:

1、國家戰略。

在國家戰略方面,上海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舉辦大型的國際活動、試驗重要的改革措施,研製大飛機、造航母…這些資源是不可能輪到深圳的!因為深圳在國家戰略中充其量是嶺南重鎮,科創試驗田。目前還難以擔當重任!

2、城市的綜合能力和底蘊。

作為一百多年來領先全國,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上海,綜合能力之強是深圳二十年內無法趕上的!就像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學歷高、反應快,但是遇到處理複雜問題,是無論如何都比不上富有社會經驗的中年人的!

3、從地理位置和周邊環境看。

上海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上海港目前是全球第一大港口。周圍的蘇州、無錫、杭州、南京、寧波等都和上海形成了產業和人才互補,加上長三角綜合治理,上海能夠調動的資源已經不是深圳可比了。

但是深圳的地理環境有些微妙。廣州、香港和深圳的關係是互補還是繼續拆臺? 不好說!

綜合以上,深圳無論從國家層面還是地域層面,都不具備超越上海的條件!甚至在今後十年內,會被武漢、重慶等城市追上!因為重慶的直轄市地位是深圳無法相比的,武漢的地理優勢也是深圳的短板!


上海漫步


上海會被深圳超越嗎?

這個問題問得就有點意思。

一,如果你所說的超越是單單經濟方面的話,那麼完全有可能超越。

深圳2017年GDP總量為22438.39億,上海為30133.86億,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兩地的GDP增速,上海為6.9%,深圳為8.8%,GDP增速深圳大約比上海多了2個百分點,深圳經濟正處於高速發展階段,超過了全國平均GDP增長速度,按照這個發展趨勢,深圳從經濟上超越上海是必然的。

二,如果你所說的超越是綜合實力的話,那麼超越是非常困難的。

上海在政治地位,歷史文化,科技,教育,醫療,交通方面都比深圳要好的多,

而在政治地位,歷史文化,教育,這三個方面,深圳是望塵莫及的。



上海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而深圳只是改革開放才發展起來的城市,上海在教育方面全國數一數二,高校林立,而深圳高校還是比較少的,能拿的出手的也就深圳大學和南方科技大學大學。這些深圳不管怎麼發展,都是遠遠比不了的。

雖然科技,醫療,交通在未來幾十年,可能會被超越,但是現在還是上海遠遠領先與深圳。

所以深圳在綜合實力要超越上海,那是基本做不到的。



喜歡歡迎下方評論,如果你有不同的觀點,歡迎留言,謝謝閱讀。


小灰狼愛上大熊貓


深圳超越上海是必然的趨勢。

使一個地方快速發展首先是人不是物。

上海與深圳相比,主要敗就敗在環境所造成的思想因素。

深圳自上世紀70年代未改革開放以來,開放、改革、創新意識一直領跑著整個中國。

幾十年來,中國沒有一個城市能超越,無論那一個地方的人來了深圳,都被邊座城市一種巨大的魔力驅動,使你急速前行,然後敢為人先,敢吃頭啖湯。

因為來到這裡的人都被深圳洗腦了,洗得沒了懶惰,洗得脫胎換骨了。個個都好象打了雞血一樣,想創業,想不平凡、想淘金、想冒險、想出人頭地…

正是深圳這特定環境所形成的熱土,培育出全中國,不,全世界一朵朵商業奇葩,光芒四射。

深圳經濟一路高歌猛進,過關斬將,GDP每年以8%以上高速發展,目前經濟總量己排全國第三位。

而上海正是缺乏這種精神因素,要追要改要學,那都達不到深圳這種境界的,原因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關外刀客1


標題應該改為上海還有機會超越深圳嗎?在深圳面前上海的是自以為是的窮屌絲,人均GDP比深圳低50%,上市公司總市值只有深圳七成,中國首富前三有兩個在深圳,上海首富排三十開外,人口多一倍面積大三倍總量GDP才多兩成幾,超出部分還主要靠人口基數大服務業比例高,第二產業核心高端製造業產值還不如深圳,最嚴重的人口還嚴重老化,經濟增速遠低於深圳,真不知道上海在深圳面前還有什麼吹噓本錢,再過幾年深圳總量GDP超越上海時,上海只能跟深圳比歷史,文化,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