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女生考入北大要感謝貧窮 再引「寒門貴子」之爭

【綜合訊】“貧窮帶來的遠不止痛苦、掙扎與迷茫。儘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我仍想說,謝謝你,貧窮。”近日,一篇18歲女生關於自己、關於貧窮、關於希望的文章給讀者心中帶來暖意。文章出自河北的一位名叫王心儀的女生,她剛在高考中取得了707分的成績,被北大中文系錄取。而這篇“感謝貧窮”的文章再次讓“寒門是否難出貴子”話題迴歸輿論。

當北大的錄取通知書寄到家門口時,王心儀隻身一人在異地打工,在河北保定一家輔導機構做輔導員。

河北女生考入北大要感谢贫穷 再引“寒门贵子”之争

圖為王心儀。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中國青年報

王心儀出生在河北衡水棗強縣一個普通農村家庭,媽媽體弱多病,常年在家照顧患有高血壓、哮喘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姥爺。家中有兩個弟弟,大弟弟即將升入高三,小弟弟還沒有上小學。一家六口全靠家中的兩畝地和爸爸外出做零活補貼家用。

貧困的家境並未影響王心儀的學習,小學、初中、高中她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各種獎狀,證書貼滿了牆壁。班主任張秀英曾評價王心儀:“樂觀開朗,視野開闊,格局很大,絕對不是傳統意義上只知道學習的學生。”她愛好畫畫、唱歌、演講,平時常關注時事、閱讀外文書籍。

而另一方面,從小學開始,王心儀就主動割草餵雞、採摘棉花、田間犁地,幫父母一起扛起家庭重擔。媽媽說,王心儀每個月的生活費是平常孩子的一半,每次買飯就買一些大白菜,捨不得吃葷菜。

面對家境的貧困,王心儀寫道:“感謝貧窮,你讓我領悟到真正的快樂與滿足。感謝貧窮,你讓我堅信教育與知識的力量。”

河北女生考入北大要感谢贫穷 再引“寒门贵子”之争
河北女生考入北大要感谢贫穷 再引“寒门贵子”之争

“感謝貧窮”全文截圖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中國青年報

這篇文章據說看哭了無數人。何以如此?許多網民評論稱,首先是因她教會人們如何在困境中仍保持樂觀的心態。

北京《新京報》評論稱,王心儀能考上北大,絕不是因她家庭貧窮,而是因她在這種情況下堅韌不拔的精神,是她努力奮鬥的結果,而不是貧窮的生活狀態的結果。“苦難沒有意義,戰勝苦難才有意義。”

類似王心儀這樣貧窮中靠努力和知識走入高等學府的例子,近來常見諸報端。

同樣是利用暑期在打工的崔慶濤近日也收到了來自北大的錄取通知書。通知書被送到雲南省會澤縣的崔慶濤手中時,他正在家鄉的工地上拌砂漿,累得汗流浹背。

崔慶濤的父母常年在工地上打工,家中生活來源都來自於此。高考結束後,崔慶濤就開始跟著父母一起到建築工地上打工,運沙子、拌砂漿,平均每天可達12個小時。在許多網民的點贊聲中,有人說:有這樣的兒子,每天搬磚也開心。

另一邊,在陝西延安市安塞區,“一門四清華(北大),五子皆才俊”的“耕讀家庭”吳治保家庭近日被區政府頒授了30萬元人民幣獎勵資金。

吳治保是安塞區白坪街道辦五里灣村村民,他和妻子胡治愛育有5個孩子(三子兩女)。2015年,大兒子考入清華攻讀博士;同年,小兒子也被保送到清華;2017年,老二和老四分別收到清華及北大的錄取通知書;小女兒2017年辭職準備繼續深造。

因生在農村,出身貧寒,吳治保初中只上了一年便輟學,妻子胡治愛更是沒上過一天學。夫妻兩人立志要讓孩子們學文化,“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們供上大學”。

“寒門生貴子,白屋出公卿”,這樣的信念曾激勵著無數貧寒子弟發奮苦讀。不過,近年來,由於越來越嚴峻的“擇校熱”、城鄉教育資源的差異、不斷增多的留守兒童等問題,“寒門”已難出貴子的說法時常見諸輿論。

《廣州日報》此前報道,北大教育學院教授劉雲杉統計1978年至2005年近30年間北大學生的家庭出身發現,1978年至1998年,來自農村的北大學子約佔三成,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下滑,2000年至2011年,考上北大的農村子弟只佔一成左右。2016年北大錄取農村學生比例僅在17.5%,已是近年最多。可見,農村生源的比例下降,是一個長期的趨勢。

近年來,中國教育部連續實施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的國家專項計劃、地方專項計劃。各名校紛紛推出農村學生單獨招生專項計劃,如北大“築夢計劃”、清華“自強計劃”、復旦“騰飛計劃”等。

不過,2017年北京文科狀元熊軒昂曾坦言,“高考是階層性的考試,農村地區越來越很難考出來,我是中產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能看到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厲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識不一定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

一些分析認為,這些推動“教育公平”的計劃目前看保證了一定的招錄比例,但操作是否合理,改進的空間還有待研究。(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