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養育一個不「貧窮」的孩子?

坦白說,我還是一個挺操心的爸爸。因為從事的是理財教育行業,常年與家庭打交道,自己又有兩個孩子。

我一直在探索,到底應該如何給孩子一個符合未來趨勢的教育路線呢?

最近聽了女兒所在教育機構的K校長,在幼兒園畢業典禮上的一席話,她認為,應該讓孩子學會do hard things,做難一點的事情;要觀察孩子並根據自己孩子的狀態及時調整,這才是陪伴的真正意義。

校長的觀點與我心有慼慼焉,特別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注:校長比較低調,我就不直接說名字了。)


1

我們參加的是幼兒園的畢業典禮,與會的都是幼兒園的家長。

校長說,預備班或者一年級的孩子,常常會出現分野,有的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進入學習階段,當然並不是說TA的腦子裡已經裝了很多知識,而是TA已經做好了學習的準備,這類孩子上升的勢頭很快。

而有的孩子,老師花了很大的心力去幫助TA們,效果卻不太明顯。

是什麼導致我們的孩子,在進入預備班或一年級就有這樣的差別呢?

每個孩子當然有資質上的差別,這是天生的,我們無法改變。作為父母,我們只能接納孩子。

但是,如果我們的孩子能夠更自如地學習,能夠更少掙扎,更少情緒,活得更好,學得更好更快樂,為什麼不呢?

作為教育者,作為父母,我們如何讓TA們成為這樣的人?

K校長在講話中,主要分享了兩點:

一是do hard things,做難一點的事情;

二是每個孩子卻是獨一無二的,家長要觀察、接納、引導孩子,並根據孩子的狀態不斷調整。


2

校長分享的第一點,我們要讓孩子DO HARD THINGS,讓孩子做難一點的事。

在孩子生命的每個階段,總有一些事情是TA覺得難的。

為什麼要做難一點的事情,聽起來和現在“快樂就好”的觀點有些背道而馳了。

因為,每一個孩子有天生的性格,每個孩子都不一樣,當TA面對困難時,長處和短處都會展示出來。可能TA遇到困難時會有藉口,有膽怯,這就是TA的性格,性格沒有好壞,關鍵在於父母如何引導。

你需要看到,才能夠引導。你沒有看到,你就不知道。

把孩子置於困境之中,你才能真正看見孩子。

我們經常看到很多高大上的觀點:父母的格局決定了孩子的格局。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怎麼落地呢?父母非常焦慮,想盡各種方法,看盡各種書。

其實,你應該讓自己定一定,吸一口氣,然後再想想,我們應該怎麼幫助孩子。

沒有一個人是完美,都有他的缺點,沒有完美的小孩,也沒有完美的大人。

我們常常聽到一個詞“接納”。

看見之後,接納TA的性格他的一切,你才會想辦法幫助TA,思考我們一起怎麼做?


3

孩子畢竟是孩子,將來對TA來說是非常遙遠,TA也不會激勵自己。你跟TA講一大堆道理,沒用。

校長提到的第二點是,父母需要陪伴孩子,陪伴是什麼?陪伴的意思不是陪在TA的身邊就好了。你要觀察,什麼是TA的"所愛"。

現在很多父母都在努力尋找孩子的長處,TA的興趣TA的熱情所在。如果孩子有明確的興趣愛好,當然是很好的事情,但這是非常理想的狀態。

有的孩子,TA就是沒什麼興趣愛好,即使到了大學,也找不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你要怎麼去幫助TA?

TA也有自己喜歡的東西,可能會不斷地變化,今天喜歡這個遊戲,明天喜歡那個玩具,你只有陪伴在TA身邊,才能夠發現。

K校長分享了一個朋友的故事——

這個朋友是國外的一個大學教授,教音樂史。他很熱愛音樂,當然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熱愛音樂,不一定要走音樂專業道路,但他的生命中應該有音樂。學樂器之餘,他讓10歲的孩子聽古典音樂,因為學音樂就像學語言一樣,只有多聽,才能擁有音樂的感覺。

但是,讓一個愛玩愛動的10歲男孩聽古典音樂,這的確是一件難的事情了,對於這個孩子來說,這就是DO HARD THINGS。

父親想了一個辦法:在陪伴過程中,他知道孩子特別想要一部高配的計算機,父親就鼓勵他去買,自己掙錢買,你聽古典音樂一分鐘,我給你一美分。

為了得到計算機,男孩甘於忍受聽古典音樂這件“沉悶”的事情。

如果是中國的父母,早就直接給孩子直接買了吧?

這個爸爸並不是出不起錢,而是要抓緊機會,用孩子喜歡的東西,去激勵他,讓他去做困難的事情。

我們在童年時,可能物質上比較匱乏。當我們對待自己的孩子時,總是會以這種匱乏的心態去對待孩子,表面上看來是為了滿足孩子,其實是為了滿足我們自己。

假如這個孩子的爸爸直接給他買了,孩子可能不會珍惜他的計算機,他也沒有動力去聽古典音樂。

如果孩子覺得困難了,就不去努力,他永遠體會不到古典音樂帶給他的樂趣。父親巧妙地利用了孩子的“所愛”,讓他去做更困難的事情。

現在,孩子在聽的過程中發現了古典音樂的樂趣,他還會把傾聽的感受和父親分享。父親的目的達到了。


4

我想起兒子在這個學校讀預科班的經歷。

兒子樂樂6歲在這兒讀的預科班,來之前,也斷斷續續上過一些英語早教班,收效甚微,看見英文繪本就躲。

當時,對樂樂而言,英文閱讀應該就是他的hard things了。

樂樂來到這兒後,3個月攻克了自然拼讀法,開始大量閱讀牛津樹,從此厚厚的英文書對他而言都不是問題了,看不懂沒關係啊,反正能用自然拼讀法讀出來了。

那時,每個孩子每天都捧著七八本牛津樹的繪本回家,一看大半個小時也沒有怨言。其實也很簡單,每看完一本小書都有獎勵代幣,多看多獎,有了代幣就可以到學校的小賣部去兌換禮物了。孩子們樂此不疲。

我當時也會擔心,不是不鼓勵獎勵小紅花嗎?這和小紅花又有多大區別?為了獎勵而努力,會不會太功利而失去了對閱讀的真正興趣。

我是多慮了,在老師表揚(精神)和獎勵代幣(物質)的雙重激勵下,樂樂經過那一年的大量閱讀,完全突破了對英語的恐懼,英語閱讀水平大幅提高,達到了小學三四年級的英文閱讀水平。現在他三年級,已經開始閱讀中長篇英文小說,預科班打下的英語基礎對他幫助極大。


5

樂樂並不是一個天生有樂感的孩子,對聲音的美甚至有些遲鈍,按普通人的想法,他是不該學音樂的。

可是,我們也如那位教授所想,他的生命中最好有音樂作伴,無論快樂悲傷都多一個表達的方式。

樂樂從7歲開始學習鋼琴,至今已經兩年多。學樂器都一樣,剛開始時充滿好奇,到了一定程度就靠每天苦練,枯燥免不了。聽古典音樂會,當然也有些沉悶,他也沒少在音樂會睡著過。

對他而言,學音樂,應該也是do hard things了。

如果以音樂的美來誘惑他,估計很難;我們瞭解自己的孩子,他喜歡枯燥的抽象的東西,好勝,喜歡搶答,樂理的學習就正中他的下懷了。

老師們都覺得,不能用學數學的方式來學音樂,當然這是對的。

但是每個孩子不一樣,樂理是他的優勢,他也喜歡鑽研,我們就鼓勵他,讓他在學習樂理的過程中得到滿足,甚至是一點虛榮。而不是,用他的短處(彈奏沒有美感、節奏不穩)去和別人比較。

他現在已經過了英皇五級樂理,卻一次演奏的考試都沒有參加過。樂理學得不錯,有了理論的支撐,也讓他對學音樂多了信心,反過來促進了他的演奏和對音樂的理解。

上個月,我們帶他去聽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演出結束後,他激動地說:太精彩,太好聽,太美了。

我們的心裡無比開心,這不就是我們讓他學音樂的目的嗎?


6

我特別讚賞K校長說的兩句話:

當一個孩子無所求的時候,當一個人的人生沒有追求的時候,TA是貧窮的。

如果我們太容易滿足孩子,也就是剝奪了孩子追求的樂趣——努力、有所求的經歷和樂趣。

孩子在追求的過程,必須要克服很多的困難,當孩子有了更多do hard things的經歷後,慢慢地,TA不會再懼怕,遇到困難,TA馬上想到的是,如何解決問題。

我們要慢慢鍛鍊TA的這種能力。

我們發現,很多孩子腦子很好用,但就是學不好,只是因為他有太多的情緒。這些畏難情緒阻礙了TA的發展。

聰明的孩子,如果沒有面對困難、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能長期堅持,最後都會成為不咋地的人。

這個世界沒有多少天才,都是平凡人。一個人如果能在一群人中出類拔萃,還是因為堅持,不怕困難,有動力,有所為。

如何發現孩子成長的動力,學校有時是很無力的,學校能做到的是激勵孩子,但有的孩子根本不想拿第一,對一點點物質獎勵也沒有感覺。

這時候,只有父母最瞭解自己的孩子,你陪伴在TA的身邊,不要只是玩手機,要走到TA的生命中去,看見你的孩子,只有你能夠真正找到孩子的“所愛”。


7

我是一個喜歡給孩子挑戰的爸爸。

兒子現在在讀三年級,我已經和他交流高數的問題,孩子的媽媽也覺得我不可思議。其實,高數看起來很複雜,但只要孩子有了基本的數的概念和基本運算,交流起來也是沒有問題的。為什麼不給他真正的數學思維?給他更開闊的視野呢?我們的眼光為什麼總要盯著考試那點分數呢?

我們還會交流很多問題,例如雅典和羅馬的民主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你相信上帝還是相信進化論?為什麼從考古學上無法確定夏朝的存在,而能夠確定商朝的存在呢?

這些問題看起來都有一點複雜,但是熱愛歷史的孩子,給他打開另一個窗戶,讓他思考更難一點的事情,有什麼不好呢?

我不求他給出什麼標準答案,他只需要願意去思考,願意去學習,願意保持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就夠了。

給孩子難一點的事情,讓TA有所追求。

這是我聽完校長的話後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

如何養育一個不“貧窮”的孩子?

你有多久沒有存過錢了?月入3000,不是月光的理由。現在開始做理財規劃,你會遇見不一樣的自己。點擊“瞭解更多”,可免費體驗價值800元的保障規劃服務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