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爆發124周年|國恥猶痛,狼煙仍在;強軍興軍,衛我中華!

甲午战争爆发124周年|国耻犹痛,狼烟仍在;强军兴军,卫我中华!

甲午战争爆发124周年|国耻犹痛,狼烟仍在;强军兴军,卫我中华!

“甲午,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具有特殊的含義,在我國近代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含義。”“歷史刻骨銘心,永遠不能忘記,要教育官兵勿忘國恥、奮發圖強,絕不能讓歷史悲劇重演。”

——習近平

甲午战争爆发124周年|国耻犹痛,狼烟仍在;强军兴军,卫我中华!

甲午海戰

今天,是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24週年。時間的扉頁雖已泛黃,但“甲午之殤”仍然是中國人的“剜心之痛”。

劉公島,一座沉重的島。甲午戰爭紀念館裡,屈辱仍在陳列,傷痛仍在展覽。累累的疤痕蓄滿歷史的悲情,讓人不忍卒讀,扼腕不已。

望遠鏡、指南針、克虜伯大炮……北洋水師留下的浸血遺物,將人們的思緒再次引向那場屈辱之戰——崩裂的大海,傾斜的天空,燒焦的太陽,溺水的火焰……

甲午战争爆发124周年|国耻犹痛,狼烟仍在;强军兴军,卫我中华!

戰史如燈,殷鑑不遠。

北洋水師覆滅了,但戰敗的屈辱並未就此終結;甲午戰爭失敗了,但敗因至今仍在追問;硝煙戰火遠去了,但戰爭的傷口並未癒合,仍然橫亙在歷史和現實之間,不時發作,隱隱作痛。

民之痛,國之殤,軍之辱,甲午一役在中國近代史上重重寫下了一個“敗”字,憤憤烙下了一個“恥”字,深深刻下了一個“警”字:戰爭是敵對國家之間最高形式的較量,事關生死存亡,影響興衰成敗。軍事上的落後一旦形成,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將是致命的,不僅傷筋,而且動骨;不僅斷根,而且蛀魂。

可以說,甲午之敗,並非海軍之敗,也非陸軍之敗,而是一場“致命的”國家之敗——直接宣告了清軍的潰敗,直接加速了清朝的沒落。更為致命的是,這一役開啟了日本軍國主義鯨吞中國的歷史。

佔旅順、割臺灣,侵佔東三省,直逼北平城……甲午戰爭的惡果一直延續到“七七事變”,中國既付出累累白銀,也付出累累白骨。中華民族復興進程兩次被強行打斷,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屈辱、苦難、傷痛,世所罕見,罄竹難書。

甲午战争爆发124周年|国耻犹痛,狼烟仍在;强军兴军,卫我中华!

《馬關條約》的簽訂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大大加深。

僅從“東洋”一詞來看,這曾是日本對中國的稱呼。而甲午一役後,“東洋”卻成了日本的代名詞。稱呼互換的背後,折射出兩個國家戰後的騰飛與淪落。還有,日本當年用甲午賠款購得“出雲號”裝甲巡洋艦,後來充當侵華日軍的旗艦,在中華大地上犯下滔天罪行。

多難興邦。毫無疑問,我們渴求勝利,但戰敗是沉痛警示。中華民族有一個特點:一旦遭遇外侮,就會迸射出自強之光。甲午一戰加深了民族苦難,也激勵了民族覺醒。梁啟超曾對此有過入木三分的評論:“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始。”

從此,“甲午”這面警鐘就一直響在中國人的心頭。那燃燒的滔滔海面,那飲恨的孤膽忠魂,那異鄉的戰艦殘骸,讓中華兒女刻骨銘心,讓中國軍人如鯁在喉。正如一位專家對歷史的反思:“一個落後的國家,一支沒有精神的軍隊,如同羊與狼爭。”

痛則思變。從南昌城頭一聲槍響,到井岡山上紅旗漫卷;從萬里長征浴火重生,到抗日戰場發展壯大;從解放戰爭摧枯拉朽,到抗美援朝力克強敵……人民軍隊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雖非完全因甲午之殤而勠力奮起,但“落後就要捱打”的教訓時時迴響,“軍強才能國安”的道理始終銘記。

“一看到落後捱打的悲慘情景就痛徹肺腑!中華民族永遠不會忘記這段血淚史、羞辱史。”“世界仍很不太平,戰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依然懸在人類頭上。”三軍統帥的憂患與擔當,來自對恥辱歷史的深刻反省,更來自對國家安全的深邃思考——“沒有一個鞏固的國防,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和平發展就沒有保障。”

甲午战争爆发124周年|国耻犹痛,狼烟仍在;强军兴军,卫我中华!

時間的腳步永不停息。4年前,兩甲子過去,又逢甲午。對落後捱打的痛苦體味,最深的莫過於軍隊。一篇篇反思文章,一部部影視作品,一個個網絡熱帖,一件件戰爭遺物,一次次撞擊著中國軍人的心靈,一次次砥礪堅定著強軍信念:“只有創造過輝煌的國家,才懂得偉大復興的真正含義;只有曾經飽受蹂躪的民族,才對強軍有如此深切的渴望。”

“節日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紀念。更在於所有人共同在這一天做具有相同意義的事,從而形成強大的共識生長力和行為影響力。”在這一天,我們要做的“具有相同意義的事”就是,反思甲午,鏡鑑當下,既要撫平心靈的創傷,更要揭開歷史的傷疤,讓百餘年前黃海上的隆隆炮聲,永遠響徹在每一名國人的內心深處:國恥猶痛,狼煙仍在;強軍興軍,衛我中華!

轉自:八一評論

主編:李 斌

校對:黃鐘越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甲午战争爆发124周年|国耻犹痛,狼烟仍在;强军兴军,卫我中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