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才子居然被活活凍死,就因爲他摻和永樂的事

明朝第一才子是誰?他既不是風流倜儻的唐伯虎,也不是狂放不羈的徐文長,而是編纂了《永樂大典》大才子的解縉。

明朝第一才子居然被活活凍死,就因為他摻和永樂的事

解縉,江西吉水人,天生聰明過人,號稱神童。六歲時就能寫詩,十八歲高中舉人,十九歲即中進士,完成了無數讀書人一輩子的夢想。儘管才智過人,但是解縉一輩子卻也耽誤在聰明上,他把自己的聰明才智浪費在投機上,而最終他也因此而慘死。

解縉的投機在他中進士以後就表現得淋漓盡致,當時朱元璋對解縉的才學非常器重,經常讓他陪在身邊協助處理政務。一天,朱元璋在對解縉說:“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第二天,解縉就寫了一篇一萬多字的奏章,不久之後,解縉再寫一篇《太平十策》。都得到了朱元璋的首肯。

明朝第一才子居然被活活凍死,就因為他摻和永樂的事

朱元璋

因此,年少得志的解縉不免開始輕狂起來,原本任職兵部從事,但是工作開始也不好好做,還經常出言輕佻,遭到兵部尚書沈溍的彈劾。然而朱元璋愛惜解縉的才華,只是讓他改任監察御史。後來李善長案爆發,解縉不知輕重,居然代替郎中王國用寫奏摺替李善長鳴冤。朱元璋並不以為意,只是在解縉父親解開覲見說:“大器晚成,若以而子歸,益令進學,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讓解縉回鄉下唸書反省去了。

應該說朱元璋對解縉的才學是真心的喜愛,要知道,朱元璋處理李善長正是為了要扳倒一個個開國功臣,好為子孫留一個安穩的江山,解縉在這個節骨眼上居然不知深淺的跳出來,除了說明他此時還缺乏政治經驗外,還說明了朱元璋對解縉的愛惜,因此他才讓解縉回鄉反省,“大用未晚也”。

八年以後,朱元璋駕崩,解縉回到朝中做官,馬上就有官員彈劾他未盡孝道,在母親去世尚未安葬,而父親已經九十高齡的情況下居然離家為官。這個彈劾份量很重,古代官員父母去世,都應守孝丁憂,三年之後方可再次出山任職,解縉此舉確實有違孝道。不要以為這沒什麼大不了,在封建時代,這是天大的事情。萬曆年間內閣首輔張居正父親去世,張居正申請丁憂,被萬曆奪情,合理合法的繼續當官,還被人詬病不已。因此解縉也遭到了處罰,被貶為河州衛吏。但是此時的解縉已經不是當初的毛頭小夥子了,他當即給禮部侍郎董倫寫一封信,信裡言辭懇切,幾近於卑躬屈膝,請求董倫為其保舉。董倫於是向建文帝推薦瞭解縉,讓他得以進入翰林院擔任翰林待詔。應該說這個時候,解縉已經逐漸開始摸到了做官的門路,不再一味恃才傲物恃寵而驕,而是知道趨炎附勢了。

明朝第一才子居然被活活凍死,就因為他摻和永樂的事

徐崢扮演的建文帝朱允炆

很快,靖難之役爆發,建文帝被明成祖朱棣趕下皇帝寶座下落不明。解縉沒有選擇像方孝孺一樣為舊主殉難,而是選擇嚮明成祖歸降,並且很快就得到了朱棣的重用。因為剛剛登基的朱棣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危機,他畢竟是造反起家的,為了能讓自己造反的行為合情合理又合法,他需要有人大量為他篡改從朱元璋以來的各種朝廷文書檔案,從而達到兩個目的:一、將自己的生母改為馬皇后,從而使自己變為朱元璋的嫡子,有繼承皇位的資格。二、抹黑朱元璋的太子朱標以及建文帝,讓自己的造反行為合理化。在這一方面,大才子解縉顯然是最合適的人選。而解縉也不辱使命,不到一年時間就重修了兩百多卷的《明太祖實錄》,將朱棣大大美化了一番。朱棣非常高興,升任解縉為內閣首輔,緊接著安排他開始編纂《永樂大典》。

不要以為編纂《永樂大典》真是什麼浩大的文化工程,編寫《永樂大典》的過程就是將歷朝歷代散落在民間的書籍收集到皇家,由皇家派人遴選符合標準的書籍編錄到《大典》中,不符合標準的予以譭棄。所謂不符合標準的書籍無非就是與朱棣皇位合法性有違背的,或者與皇權的至高無上相牴觸的各種書籍,因此《永樂大典》的編纂無疑對文化是極大的破壞行為。同樣,由於解縉才學出眾,對各種典章極為熟悉,因此完成起來也是得心應手。

明朝第一才子居然被活活凍死,就因為他摻和永樂的事

明成祖朱棣

就在解縉春風得意的時候,他卻在一件無論如何也不該犯錯的事情上栽了大跟頭,那就是皇太子的選擇問題。當時明成祖朱棣一直對選擇朱高熾還是朱高煦作為繼承人舉棋不定。朱高熾雖然是長子,但是性格優柔寡斷,並且又是個死胖子,朱棣一直不喜歡他。反而是次子朱高煦,靖難之役戰功彪炳,為人有魄力,朱棣認為這個孩子跟自己很像,因此也傾向於立朱高煦為太子。但是朱棣心裡也明白,文官集團傾向於立朱高熾為太子。

曾經有一回,朱棣私下詢問解縉該立誰為太子,解縉稱:“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看朱棣沒有回答,解縉補了一句:“好聖孫。”意思是,朱高熾雖然不咋樣,但是他兒子朱瞻基非常出色。朱棣也非常喜愛這個孫子,因此對解縉的意見表示同意。

解縉的這個表現並沒有什麼問題,如果他到此為止,也不會有事,但是他聰明過頭了。因為畢竟這一回是皇帝親自問你意見,解縉謹慎回答,當然問題不大,但是後來,解縉又多次公開對儲君之事發表意見,這就是朱棣不能容忍的事情了。因為立儲這個問題歷朝歷代都非常敏感,皇帝既想了解官員的意見,又害怕官員勾結儲君對自己不利。而作為官員來說,也希望通過立儲這件事在未來的皇帝面前邀功,以便新皇上臺之後自己能夠憑藉擁立之功飛黃騰達。因此無論是皇帝、儲君還是官員之間,這層微妙的關係讓儲君的問題顯得極為敏感。而偏偏解縉就沒有處理好這層關係。

太子確立之後,朱高煦仍然受到朱棣恩寵,甚至恩寵超過禮秩,解縉上奏說這樣厚待朱高煦不合適,今後會引發戰爭,朱棣當即斥責解縉是在離間骨肉,不久之後就將他貶為廣西承宣布政使司參議。後來朱棣聽說解縉居然在私下頗有怨言,於是讓他去交趾(越南)監督化州兵餉。

明朝第一才子居然被活活凍死,就因為他摻和永樂的事

明仁宗朱高熾

然而解縉並沒有因此接受教訓,永樂八年,解縉回京述職,正好碰上朱棣北征蒙古,於是私下覲見太子。朱高煦將此事密告朱棣,成祖當場震怒。大臣私下覲見太子,肯定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件。解縉是朝廷的官員,不是朱高熾的家臣,私下覲見意欲何為?三國時的楊修就因為參與到曹丕與曹植的世子之爭而被殺,岳飛也曾經因為敦促宋高宗立儲而遭到忌恨。解縉在這樣微妙的時間點上居然還敢私自覲見太子,也不知道他的書都讀到哪裡去了。

很快,解縉被抓到錦衣衛的北鎮撫司大牢裡。五年之後,永樂十三年,錦衣衛都督僉事紀綱向朱棣上報在押犯人的名單,朱棣看了一眼,隨口就問了一句:“解縉還在啊?”紀綱馬上就領會了皇帝的意思。當天晚上,紀綱回到北鎮撫司,就下令置辦酒席,請解縉飲酒。等到解縉被灌醉以後,紀綱馬上命人將解縉拉到門外,掩埋在雪堆裡。大才子解縉死時年僅四十七歲。

解縉一生,也是投機的一生,給朱元璋上萬言書是投機,給董倫上書求職是投機,歸降明成祖為他的罪惡洗地更是投機,為朱高熾背書還是一種投機,他自然希望朱高熾登基之後再拉自己一把。解縉確實聰明,因為朱棣死後也確實是朱高熾繼位,然而這種聰明也害死了解縉他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