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慈不掌兵義不掌財」這句話?

用戶69288570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這句話出自《增廣賢文》,這句話完整的說法應該是: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是我國古人長時間總結出來的規律。


下面,我們就共同來理解一下這句話的深刻內涵。

首先,說說慈不掌兵的深刻內涵。

1、用於統兵的古訓。


意思是:仁慈之人,不要讓他掌握兵權,因為若為仁愛,則無威嚴,將無威則亂,故掌兵者必威大於慈,若能恩威並濟乃是最佳人等。


春秋時期,有一個孫武練兵的經典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知曉。講的是孫武嚴格訓練宮女軍訓的經過。

話說有一天,孫武去見吳王闔閭,談論帶兵打仗之事,非常有自己的想法與建樹。吳王就想考驗下孫武的實際能力和水平,就撥了一百多位宮女讓他訓練。

孫武先是把宮女編成兩個小隊,讓吳王的最寵愛的兩個妃子擔任隊長。然後把一些軍事的基本動作教給她們,並告誡她們還要遵守軍令,不可違背,違者軍法處置。但在正式喊口令時,這些宮女還是忍俊不禁,啼笑皆非,亂作一團,無法管理。



於是,孫武再次嚴肅地講解了要領,並要求兩個隊長必須以身作則。但當他一喊口令時,宮女們還是不當回事,滿不在乎,好象在鬧笑話似的,兩位寵妃隊長更是笑彎了腰。孫武非常惱火,嚴厲地說道:


“這裡是演武場,不是王宮;你們現在是軍人,不是宮女;我的口令就是軍令,不是在開玩笑。你們不按口令操練,兩個隊長帶頭不聽指揮,這就是公然違抗軍法,理當斬首!”


說完,便叫武士將兩個寵妃按軍法處置—拉去斬首了。


講到這裡,大家是不是覺得孫武有點太狠了,請先不要急於下結論,我們先來看嚴格管理的結果。

看到此景,場上頓時肅靜下來,鴉雀無聲,宮女們被嚇得大氣都不敢喘了。當孫武再喊口令時,她們動作規範、步調一致,整齊劃一,立馬變成了真正訓練有素的軍人。

所以,用孫子總結的話說:“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可見,掌兵不是不能有仁愛之心,而是不宜仁慈過度。如果當嚴不嚴、心慈手軟、姑息遷就、失之於寬,乃至“不能使”、“不能令”、“不能治”,當然就不能掌兵。

2、用於職場的規則。


因為在社會職場中,越想各方面兼顧的人,越難顧全大局。所以,這就要求處於高層次的人,身上必須匹配有殺伐果斷的氣質,如果都是粘粘連連的,處處都以感情用事,考慮一下這個人跟我很熟,那個人交情也不錯,那無異於是讓職場中的雜草漸漸長大,甚至奪走作物的營養。

如,魯豫在採訪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時,她誠懇地說:“職務越高就越沒朋友,其實也不是沒有朋友,而是你不能跟他做朋友。”

當魯豫表示疑惑不解時,她又繼續說道:“假設,你是某公司老總,當你跟某位員工特別好的時候,就算你沒有給他特殊的照顧,他在公司裡面也會讓別人產生一個影響,會讓其他人以為那個人跟老總關係很好。



但至於他在底下幹什麼,你根本就不知道,很可能又形成了另外一種不好的環境,或者不好的習慣和行為文化,企業的文化就是這樣沉澱下來的。所以我們經常跟走向中層管理團隊的人員講,你的職務越高,你失去的就越多,你個人得到的就越少。


其實真正一個更高層次的人,他的成功就在於,因為他存在,讓更多的人得到了更多,讓一個公司不斷髮展壯大,可能這就是不同的地方。”

所以說,做人難,做個優秀的管理者更難,特別是擔任管理職務的中層幹部,必須擁有堅定的立場,必須堅持正確的原則,必須堅持嚴格的管理辦法。


但是從嚴管理不等於冷酷無情,大膽管理不等於簡單粗暴,嚴肅紀律不等於濫施處罰,而是要做到嚴管加善待相結合。如此,才能夠煥發出全體員工無堅不摧的戰鬥力和一個公司或者單位牢不可破的凝聚力;才能贏得更大的成功機會。

再來說說義不掌財的深刻內涵。

1、講義氣的人心大手鬆。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出於義氣,在與朋友交往中出現經濟上的來往,礙於面子就借出去了,但是因為是朋友就不好意思催人家還錢,而朋友又沒有想要歸還的意思。結果就造成了有苦難言的局面。


所以,生意場上有一個規矩:就是哥們、同學或者親戚之間,不能做合夥買賣,要麼會因為錢財含糊不清,而賠個精光;要麼會因為一時義氣用事,錢財分配不均而反目成仇。

2、講義氣的人管不住錢。

過於義氣之人對錢財看得很淡,正因為過於義氣用事,對於一個公司或者單位來講,就不能用這樣的人來掌管的財物,否則就違背了管理財物的規律。


如果某個財務人員特別講義氣,不管誰從單位借錢,都給借;不管報銷的憑據是否合格,都允許通過;也不管出差還是開會都無條件的給全額補貼……想必用不了幾天,這位財務人員就得被辭退了,因為過於義氣用事的人,是無法勝任掌管財務一職的。

其實,掌管財物之人必須是斤斤計較,精打細算,善於運籌,十分精明的商業頭腦,一切以利益來衡量事物的標準,而不是大手大腳。因此,掌管財物之人必須具備以下特質:一是鐵面無私;二是堅持原則;三是善於算計;四是公私分明;五是運籌有方。

這句話在現實社會中,經常被用到。如判斷一個人是否適合勝任領導職務時,對評價某某領導所說的非常懦弱,沒有組織能力,管不住底下人等等之類的話,其實就是“慈不掌兵”的意思;再如,某公司在選擇財務人員時,領導們會對被選人做出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判,如說某位員工因為平時總是大大咧咧的,很講義氣,不敢讓此人掌管公司財務,說的就是“義不掌財”的意思。

俗話說:沒有金剛鑽,不攬磁器活。意思是說,不具備這個能力,就不要呈能,否則,會輸得很難受。說明的也是慈不掌兵、義不掌財的意思。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慈不掌兵,歷史上還真是有現成的例子。這個故事就發生在三國時期。三國時期,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諸侯們為了爭奪地盤,擴張勢力,無所不用其極,自然顧不得仁義道德。但是有一個人,就特別的講究仁義。這個人,來頭不小,就是幽州牧劉虞。劉虞是標準的漢室宗親,皇帝的親戚,而且是太傅,地位很高。幽州是北方六個州之中實力最大的一個州,擁有10幾萬兵馬,劉虞就是這個幽州的頭號領導。劉虞手下有一員大將,叫做公孫瓚,是三國早期的悍將,一度把袁紹打的很慘。劉備出道的時候,就跟著公孫瓚混,劉備的平原相就是公孫瓚給的。公孫瓚是一個梟雄,早就想獨霸幽州,但他上面還有一個頂頭上司劉虞。劉虞這個人簡直就是聖人,身為國家高級幹部,還穿著布衣草鞋,經常訪問民間疾苦。劉虞時時刻刻以做一個君子為榮,是一個特別有道德情操的人,幽州人民的好公僕。他愛民如子,處處行仁義之心,從來不恃強凌弱,還性格寬厚,對北方少數民族執行懷柔政策。可以說,劉虞就是亂世之中的大聖人,大漢帝國道德的楷模,在幽州民間,他的聲譽達到了頂峰。但是,劉虞控制不住公孫瓚,這個公孫瓚太桀驁不馴了,處處和劉虞對著幹。於是劉虞想把公孫瓚拿掉。

當時,公孫瓚和袁紹正在作戰,兵力大部分都分散在外,公孫瓚僅僅和一千多人在一座小城裡面駐紮。劉虞動員了10萬大軍去擒拿公孫瓚,把公孫瓚嚇壞了。但是,劉虞是一個濫好人,他在開戰之前,多次教導士兵說,我們只能殺公孫瓚一個人,其他人都是無辜的,你們一定不要濫殺無辜!劉虞還命令士兵一定要注意戰場紀律,千萬不能拿群眾一針一線。

劉虞這樣做,確實是很仁義,道德上沒有話說,但是,他這樣做的後果就是,他的士兵都被約束住了手腳,不敢放開來攻城,生怕毀壞了民宅民屋,損壞了“仁愛”之名。就這樣,10萬大軍畏首畏尾的攻打公孫瓚的1000多人防守的小城,居然打了很多天都沒有攻下來。公孫瓚發起反擊,幾百個人就把劉虞大軍打得潰散,最後還生擒了劉虞。不久,公孫瓚捏造了一個藉口,把上司劉虞處斬於街市。這就是慈不掌兵的證明。劉虞這樣的人,就是太仁慈了,他或者可以做一個太平盛世的優秀的地方官,但在亂世之中,只知道仁慈,只能被當成下酒菜。


懷疑探索者


不必說那麼多,所謂慈,所謂義,說得就是怕你沒原則,怕你沒界限。

跟真正的慈真的義沒有任何關係。

沒原則就是一味做老好人,士兵犯了錯,放任不管,什麼事情也都照顧弱的,搞考核大鍋飯,這樣的慈,可能會約束不了軍隊,導致軍隊成為一盤散沙,反正犯了錯,你也不管,後面的人群起效尤,人人打仗不拼命,反正拼命和不拼命的效果是一樣的。

這樣的慈過去就叫婦人之仁——沒有歧視婦女的意思,就是如同一個媽媽對孩子一樣慈祥,在軍隊是吃不開的。

舉例子:項羽在軍隊裡士兵生了病,他都能傷心的落淚,把自己的飯送給他。但是韓信說他婦人之仁。

白起為一個士兵吸膿,士兵的媽媽就嚇哭了,因為表示自己的兒子要為白起賣命了。

為什麼都是仁慈,評價差別如此之大,因為項羽沒原則,韓信說一旦士兵立了功,他把賞賜在手裡把玩得熱乎了也不捨得給。

白起治軍嚴格,他對士兵的仁慈就如同投資,我對你好,你就要加倍來回報我,我一定給你賞賜。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仁慈不過是手段,只要運用得當,就不怕仁慈。

再說義不掌財。說得就是你義氣到了沒原則的地步,隨便將財散了出去。

其實這也不怕,只要你散的是自己的財,沒關係啊。怕的是你散的是國家的錢、單位的錢、公司的錢,慷他人之慨。

掌財的人也可以義氣,但是這個義氣只能限制在你的私人領域,在公共領域必須要剋制自己。

小時候看過一個故事,有個財主請了一個人來理財,有一天早起,他見到這個賬房先生在屋裡轉圈找東西,為他找啥?他說有東西害我睡不著,結果就在枕頭下找到一根針。財主就為了這個豌豆公主一樣的賬房而生氣,將他辭退了。後來財主在地裡看見這個賬房躺在地裡的坷垃上睡覺。財主說你不是那麼嬌嫩嗎?賬房先生說:“過去為你理財事事操心,所以一根針也讓我放不下,現在我自己,當然不用操那麼多心了”

作為掌財的人,就應該如同這個賬房先生一樣,分清界限。再義氣也沒關係。

這不光說的是慈和義,也是在職場上每一件事都要注意的,要掌握原則,要分清界限。



錦翼


完整版應該是: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是我國古人長時間總結出來的規律,這些道理都是很有道理的道理啊。

史論縱橫先來說說義不掌財

其實解釋起來也就是四個字:仗義疏財!一針見血。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史論縱橫這樣的經歷,縱橫讀初中的時候,臨畢業的時候,大家提議一人五十元給班主任買點禮物,買什麼不知道,先提上來再說,於是班長當天就收了兩千多元吧,具體多少誰也不知道,因為,後來他一個朋友過生日,他去了,吃飯,唱K,兩千元花了了。

嗯,別的老師都有各種各樣的禮物,比如一款新式電動車,一款炫鈴手機,話費裡多了兩千多塊錢,結果我們的班主任苦著個臉,騎個破自行車上下班,天天在風中凌亂。

這個班長就是一個很講義氣的人,平時對大家都很照顧,有人被別班的欺負了,還給找人,很好的一個人,但是就是這樣的人,他管不了錢啊!

這個義,一般是指講義氣,豪氣沖天的那種,比如,魯智深,李逵,宋江這樣的,天天就講義了,義靠什麼,仗義疏財,靠錢,宋江號稱孝義宋三郎,其實就是孝義送三郎。你不送東西,不送錢,還有什麼義氣!

再說這慈不掌兵

戰爭都是兇殘的,仁慈的人往往都是優柔寡斷,很可能措施戰機,所以,在我國曆史上,基本所有帶兵的都兇殘無比。

用孫子的話說,就是:"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很多人會說,你看劉備是一個很仁慈的人,而且兵帶的也很好,其實這是《三國演義》看多了,真正鞭打督郵的是劉備,參與衣帶詔要反曹操的還是劉備,其實劉備和曹操差不多,只不過劉備能夠打著比曹操更不要臉的旗號,才逐漸壯大。

真正掌兵厲害的,比如曹操,那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氣魄;那是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逼父;那是成吉思汗,人生最大的樂趣就是打敗敵人,上他們的老婆孩。

近代史上最失敗的軍閥,應該是張學良吧!一事無成,最終被囚禁幾十年,你看看張學良談到馮玉祥時候說的話:“馮玉祥手下的人哪,好幾個都很殘忍;馮也很殘忍,他殺人。我對他很難過的,我這人向來不做這種事。”正是因為張學良的這種仁慈的性格,使得東北軍缺少一種殺氣,即使有最好的裝備,最精銳的部隊,無論是在對內作戰,還是對外戰爭,都沒有打出什麼氣勢。


史論縱橫


1

有個白起的故事,說白起很慈,每次有士兵受傷,傷口發炎,他看到了都親自給士兵吸允傷口裡的膿血。


有個老太太聽說自己的兒子受傷了,白大將軍親自給兒子允膿的消息後,大哭。


人問她,白將軍這麼平易近人,你哭啥?


她說,我有三個兒子,前兩個由於感激白將軍親口給自己吸允膿汁,在戰場上加倍努力,要報答白將軍的知遇之恩,結果都戰死在沙場之上了。


現在,白將軍又給我小兒子吸允膿汁,恐怕沒人給我養老送終了。


岳飛也是很體恤士兵疾苦的,他經常讓夫人去士兵家裡做家訪,瞭解一下看看士兵家裡有什麼困難要解決。


但是,岳飛手下的士兵去市場上買菜,老闆看見是嶽爺爺的兵,非要給便宜兩毛錢,那士兵嚇的臉如白紙,說你可別給我們便宜,嶽將軍知道我們佔百姓的便宜,是會被殺頭的。


所謂的仁愛之將,大約就是這樣的,生活中我可以照顧你,但是戰場上的紀律則要一絲不苟的去執行。


戰爭不是請客吃飯,戰爭上的仁慈其實就是對更多人的殘忍。


那些很仁慈的將軍,管不住兵,管不住將,很多最後的下場很悽慘。


2

安史之亂很有意思,造反的倆人安祿山和史思明都是被自己兒子給殺死的。


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人如其名,很講義氣,人也很好。


但是他老爹史思明人很垃圾,手下的士兵只要有做的不如他意的地方非打即罵,用各種刑法伺候。


史朝義很不滿他爹的做派,有一次和他爹意見相左,他擔心他爹做掉他,於是派人先下手為強了,做掉了老爹。


史朝義原本以為可以順利接手老爹的生意,繼續玩下去,況且他比他爹好的一點是他很仁義,凡事好說話的多。


但是史思明手下的驕兵悍將,在史思明手裡服服帖帖,到了史朝義這位比較仁義的君子手中,大多聽調不聽宣起來。


史朝義從殺了老爹就開始走黴運,節節敗退,2年後最後兵敗自殺。


這大約是靠仁義掌兵的一個註定的下場。


當一個人指揮一群人作戰時,靠什麼使眾人如一人,如臂指使,知道哪兒打哪兒呢,不是靠仁義,不是靠請客吃飯的哥們情義,必然是靠鐵一般的紀律,以及毫不含糊的執行。


而一個指揮官要做的就是下決心去執行紀律,有時候下決心是要有大毅力的。如果違反紀律的是個普通士兵還好,殺就殺了,但是如果一個功勳卓著能力出眾的人犯了紀律呢?


殺還是不殺?


比方說諸葛亮斬馬謖,老毛槍斃黃克功,都是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做出這種壯士斷腕的決定。


3

商場其實就是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各種勾心鬥角比戰場上一點都不少。


一個人行走在商場職場,怎麼對上級怎麼對手下,很大程度上絕定了你的位置,以及你能走多遠。


商人有時候必須是揮淚斬馬謖的諸葛亮,有時候又必須是穿上女人衣裙的司馬懿,他可以是馬踏青苗割發代首的曹丞相,也可以是華容道陪著笑臉和關羽說:雲長還記得我在許都給的你那一屋子美女嗎?的曹阿瞞。


可以說商人是這個時代最好的演員,演員們卸了妝就可以做回自己,職場上商場上卻不行,每個人都必須準備幾個不同的面具,隨時切換。


你和隨時變換不同臉孔的人說仁義千秋,別開玩笑了,利益還差不多。


古人說: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行商,善不為官。


也算是對人生的精緻總結。


==========

文/ 薛白袍
(歡迎關注又慈又善有情有義的----薛白袍)

薛白袍


這句話其實不完整,完整的應該是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掌財,善不為官,其實這句話從字面意思就能瞭解個大概,太仁慈了不能帶兵,太過講義氣的人不能掌管金錢,否則都會出大問題的,接下來詳細的來說一下這句話。

帶兵之人絕對不能太過仁慈,不管是打仗還是平時訓練,仁慈的人肯定是不行的,平時訓練的時候心慈手軟了,讓手下的兵練的少了,上了戰場無異於去送死,平時多流汗,戰場少流血的道理相信大家都懂,在戰場上更加的不能心慈手軟,對敵人手軟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打仗的時候死人很正常,歷史上有句老話叫做一將功成萬骨枯,如果帶兵的人怕自己的士兵傷亡太大了,從而選擇不積極作戰,那肯定會有更多的人死亡,如果帶兵的人對敵人也手軟了,不用說傷亡肯定是更大的。

在這裡舉個例子吧,霍去病帶兵非常的硬氣,對士兵要求非常高,一些比較懦弱的兵,霍去病吃完肉寧可扔了,都不給這些軟弱的士兵吃,所以霍去病的士兵一個比一個猛,他們知道軟弱之人被人看不起,而且他的軍紀非常好,士兵執行力強,戰鬥力也強。再看看李廣,李廣對兵非常的好,也很寬容,結局就是軍紀散漫,人人都知道他不會責怪,結果就是李廣戰績不怎麼好。當然說這個不是說把兵不當人看,該仁慈的時候仁慈,該硬氣的時候一定要硬氣。

就假如說士兵犯了錯誤,本該直接砍了,可是如果將軍心慈手軟了,不殺他那以後可就不好帶兵了,統帥要仁慈可是要適當,如果太過仁慈那會給他的部隊帶來滅頂之災。

講義氣的人不能掌財,這個也很好解釋,怕你仗義疏財。自己掌握著財政大權,太過講義氣了別人問你要錢你就給。這種人是不能管錢的,尤其是掌管很多錢的人一定要分清大是大非。

不知道大家發現這樣一個現象沒有,小的時候覺得古人說的老話沒有道理,隨著歲數越來越大就發現,老話是越看越有道理。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掌兵,執掌兵權,領兵打仗,將也。

而兵家之爭,只有一個目的:贏得勝利。 用數量、力量、勇氣、謀略等等一切手段去贏得勝利。要贏就必須爭。

有句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所以將可以勇,可以謀,還可以奸,甚至可以怯,這些都基本不會亡,最多不戰而逃。唯慈必敗亡!因為慈之處事有個特性就是避爭,所以慈與爭是南轅北轍的兩個極端。

義,仁義,它處事也有一個類慈特性:結果末置而仁義品行先。

財的得來講的就是低進高出,奇貨可居,爾虞我詐…甚至坑蒙拐騙。這又與仁之行徑截然相反。


心旅行緣


完整版本: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忠不從政。這些都是俗語,一般是驗證某一情景下的道理,而不是普世價值觀。我們在生活中遇到這樣的詞句,要辯證的看待。



慈不掌兵:先看兵,兵乃兇器也。慈,慈悲,觀音的大慈大悲,感同終生之悲苦,慈悲的胸懷解救終生。如果咱們用慈悲的心胸來處理兵務那可以麻煩了,比如:將士犯了錯,你慈悲看待,都不容易,每天很苦,吃的苦,住的苦,上陣打仗命運無常。那你就下不去手,如何管束軍隊,政令不通,肯定會一團亂。而且血氣方剛的兵士,還有可以以下犯上,作亂,斬殺大將軍,所以稱為兇器。比如雙節棍,用的好,打敵人,用不好,只打自己。慈悲的心態處理軍務,必然導致軍隊譁變,本來是保家衛國的利器,反而成了禍亂江山的叛徒。

難道我們不慈悲,就霸道嗎?就狠心嗎?當然也不對,這樣就走到另外一個極端了。過於嚴苛霸道,屬於壓迫。就會像彈簧一樣,壓得太緊,反彈回來傷害越深。

慈不掌兵準確的意思,制定合理的法律上下皆守。以法治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大將軍也要遵守。掌兵的人只是法令的執行者,不能更改法令。但是在執行的時候要慈悲之心對待,比如仗責兵士,行刑是執行,執行完還要關心愛護,慈悲的對待。因為你懲罰了一個人,打了勝仗,拯救了全國的百姓。此話應該是:法治管兵,慈愛教兵,仁德擁兵。



義不理財:義氣,仗義,是金錢如糞土。理財:運用錢財作為工具,增值。義氣和理財再底層認知上是背離的詞。你為了義氣,視金錢如糞土,隨意捨出去,還談什麼增值啊,本錢都沒了。但是和慈不掌兵一樣,也不能摳門,六親不認,親人有難也不借錢,或者借錢了要利息。這樣做人又沒義和情了,生命的意義何在呢?

妥當的做法,是儘量保存自己的實力,奮發進取,讓自己強大起來,反過來在為家人為社會負責人。才是大義,才是大善。小善之人容易失去自己,讓自己越來越弱小,更沒有義氣了。此話應該是:理性理財,義氣聚人,情義感人,財會更多。

總結:真實的意思是告訴我們不要感情用事,理性對待事物發展。讓自己弱點成為我們事業阻礙,讓自己的弱點成為我們失敗的藉口。


我是李合偉:伯樂創投俱樂部創始人,創投商學院首席講師,著作《覺悟行果創業論》。幫助過300多位創業者創業成功。期待與您分享交流~~~


合偉說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 這句話在《增廣賢文》一書中是這樣說的: 慈不掌兵,慈者,仁愛之士,若為仁愛,則無威嚴,然兵無令不行,將無威則亂,故掌兵者必威大於慈,若能恩威並濟乃是最佳人等。 義不守財,世上忠義之士多好友,然好友則必然重友而輕財,所謂仗義疏財,所以義者不能守財,也守不住因為他們不在乎財。

對於慈不掌兵,義不掌兵財這句話我是這樣理解的。


一,慈不掌兵

過於仁慈的人,是不適合當兵,也當不了什麼統帥,正所謂(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樣,當兵必然要打仗面臨各種戰爭,有戰爭就會有傷亡,上戰場需要的是勇氣,對待敵人決不能手軟,不能把慈善之心帶到戰場上去,戰爭中統帥必須要有鋼鐵般的意志和決心,絕不能因心慈手軟而壞了大局。偉人說過“槍桿子裡出政權”這是硬道理。曹松有句詩說的好:“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個蔣帥的成功是靠犧牲成千上萬人的生命換來的 ,如果一個人過於仁慈,就不適合代兵打仗,我們泱泱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講究的是中庸之道,戰爭時期需要殺伐決斷,和平時期就要以仁治國。



歷史上不乏有很多代兵兇狠之人 ,慈不掌兵的典範,就以大唐名將薛仁貴為例 ,那麼薛仁貴狠到什麼程度呢?薛仁貴最狠的一次,就是活埋了降服的十三萬鐵勒軍

薛仁貴,唐朝名將,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能讓敵人在未開戰之時就下馬跪拜的將軍! 故發生在事龍朔元年(公元661年),當時鐵勒酋長比粟毒夥同其他部落起兵進犯大唐邊境,唐高宗任命鄭仁泰為鐵勒道行軍大總管,薛仁貴為鐵勒道行軍副大總管,出兵討伐思結、拔也固、僕骨、同羅四部。 當時鐵勒九姓擁兵十幾萬,憑藉天山之地利,企圖與大唐雄師一決勝負。 他們派出數十位驍勇騎士出馬挑戰,眨眼間,就被薛仁貴三箭射死三人,膽寒之下,鐵勒人下馬投降,放棄了抵抗。薛仁貴(三箭定天山 )震懾了敵人,降服了鐵勒軍。


後來為了消除後患 ,薛仁貴竟然斬草除根,命令部下將已經投降的十三萬鐵勒軍就地坑殺活埋。製造了中國歷史上駭人聽聞的殺降暴行。
薛仁貴雖然被稱為華夏民族英雄一代戰神,但是他的“慈不掌兵,必須要狠”的殺降暴行,最終還是受到了民眾的譴責。

二,義不掌財

世上忠義之士多好友,然好友則必然重友而輕財,所謂仗義疏財,所以義者不能守財,也守不住因為他們不在乎財。江湖之人講究江湖道義,哥們情義論的是哥們感情。所以歷來現實中有不少人因為利益失去了友情,為了金錢喪失了靈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話雖然說的不無代理。



大家看看這個財字結構,財字是靠兩個人支撐組合起來的,和氣生財就是這個道理,在注意一下這個食字,人以食為天,良心放下邊。所以說不義之財不可取。

友不論多,得一人,可勝百人。友不論久,得一日,可喻千古。友不擇時,得一緣,可益一世。

錢財乃身外之物,夠花就行,夠用就好。仁義道德才是做人的根本 ,古人把錢財比喻成糞土,仁義道德價值千金。




對於義不掌財,我們只能客觀這樣去理解,歷史上的典故也很多,視金錢如糞土的哥們情義大有人在,最經典的四大名著裡面就有(三國演義)中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 ,(水滸傳)中的一百單八將梁山聚義等等,都是以義字當先的英雄好漢。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啦,

本人知識淺薄,大家有什麼不同見解,歡迎關注留言,提出您的寶貴意見。


任馳贏天下


“慈不掌兵,義不理財”這句話的故事背景辜且不提,見其字究其意即可。

一、掌兵核心在於“嚴”而非“慈”




歷來“軍令如山”,“秋毫無犯”是統領軍之核心,也是鐵甲“軍魂”,而“慈”則僅作為輔佐貫徹領軍核心與豎立軍魂的措施而已。前者為主,後者為輔,不可顛倒。

“軍令如山”是指統領指令的權威性,必須做到“令行禁止”,方可無堅不摧,所向披靡。絕不能對個別人或事施其憐憫之“仁慈”而廢其令。否則“令成戲言”,權威盡喪,必無鬥志。

二、理財核心在於“信”而非“義”

理財乃經商,商人自然以利潤最大化為目的。“無商不奸”只是圈內非主流的潛規則或無良商人的斂財“門道”,不但不為歷朝歷代所推崇,也遭正義商家和天下黎民百姓所不齒。


何謂“義”不理財”呢?義者氣也,叫“義氣”,現今叫“哥們兒義氣”,屬非正常、無規範生意交集。財、物往來無憑無據,弟兄有難兩肋插刀,耗費不計出入比例。

所以,經商理財核心歷來提倡是按規則,守信用,非“義氣”。所謂規矩就是“空口無憑,立字為據”,即籤合同。無規矩不成方圓,所以,經商理財必須懂規矩,守信用。而非“四海之內皆兄弟”,“弟兄有難兩肋插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