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大字不識,爲什麼能做「東北王」?他有什麼過人之處?

用戶68590185


和諧穩定的社會才能為知識分子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而張作霖生活在“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戰亂時代。他出生於1875年,那是晚清民國的亂世,按照儒家的說法就是社會“禮樂崩潰”。

社會上沒有公平和秩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張作霖13歲的時候,他的父親被人打死,他和哥哥報仇致人死亡,哥哥被捕,他逃走,從此開始了浪跡江湖的生活。

張作霖先後學木匠當貨郎賣包子學獸醫等多個工種,後經馮德麟介紹加入綠林董大虎匪部。與趙家廟村地主趙佔元次女結婚後,他在趙家廟組織保險隊,負責附近幾個村子的治安。他負責的地區稱為“保險區”,張作霖在保險區內很守規矩,不僅遵章守紀,而且維護治安。

從此,在這個地區土匪的騷擾得到遏制,張作霖也得到村人的稱讚,他由此聲名鵲起。後來與當時的土匪海沙子的隊伍發生衝突,張作霖找機會幹掉了海沙子,從此他的隊伍旗號改為“北霸天”,在當地赫赫有名。

內憂外患的清政府對日益強盛的土匪採取招安政策,張作霖順勢就從土匪頭子變成了巡防馬步游擊隊管代。

在不斷的戰鬥中,張作霖發現通過當土匪幹壞事也會被官府器重,最後還被委以官職,於是他更加熱衷搶地盤做土匪。所以說張作霖能做“東北王”,是“禮樂崩潰”的社會現實為他提供了歷史舞臺。

張作霖在東北地位頗高,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當時有人說:“張大帥在,必不至此!”可見他能成為“東北王”還有他自身的過人之處,主要表現在審時度勢會做人,借力打力能辦事,心狠手辣有底線。

1、審時度勢會做人

張作霖雖然只上過幾月私塾,但他為人豪爽大方,善於審時度勢。對上級,他認乾爹喊老師,非常尊重。張作霖好打麻將,他通過打麻將聚集了一幫有頭有臉的牌友。

對平級,與他們結拜為兄弟。奉系的高級將領幾乎都是他的把兄弟。對於那些兄弟,張作霖總是以“為我所用”為原則,儘量寬容。馮德麟比張作霖資歷老,因此總是呵斥張作霖,但是張作霖都是笑臉相迎,使馮德麟不好再發火。

張作霖對下級,視為後輩,態度和氣、出手大方。他的手下有很多留學回國的人才,他非常尊重知識分子,總稱自己沒文化,從而表現他的謙虛和對知識的推崇。

2、借力打力能辦事

張作霖早期為了發展,多次拜訪日本駐奉天總領事,表達了自己反對革命的立場。後來勢力強大後,他利用日本的力量與俄國侵略者抗衡。

張作霖在對待日本人的問題上,一直是秉承能利用就利用的態度,雖然口頭承諾過給日本人很多利益,但最後都沒有兌現,這也是他在皇姑屯他被日本人炸死的原因。

3、心狠手辣有底線

張作霖一生做過許多錯事壞事,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從來沒有簽訂過喪權辱國的條約,對袁世凱、段祺瑞政府簽訂的損害中國主權的不平等條約,張作霖一概不承認。對日本人,他還做了許多長中國人臉的事,其中“張作霖手黑”和““這就叫以牙還牙”這兩件事最為有名。

21世紀的今天,法制建設日益完善,社會秩序穩定和諧,知識更新特別快速,人們必須通過終身學習才能獲得成長成功。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張作霖的過人之處在於辛亥革命後他是第一個站出來向日本人表忠心的東北高級軍官,有了日本人的支持,他當然能做“東北王”了。

1912年1月,張作霖拜訪日本駐奉天總領事落合謙太郎時,表達了自己反對革命的立場,“本人認為與其將東三省委於南方人之手,勿寧讓予外人更為了當。當此時刻,日本國如對本人有何指令,本人自必奮力效命”

2月,張作霖再次向落合表示,“吾人現已失去應為之效忠之皇帝,則依附同種之日本,乃屬理當然。

而當落合謙太郎問張作霖“假如袁總理罷免趙總督(趙爾巽),閣下將如何對處?”時,張作霖慷慨激昂的表示“如另委他人為總督,本人決不承認,本人將擁戴肅親王歸依日本國,屆時也可向世間表明,此舉並非出於日本國之強迫。”

也因為張作霖是東北高官裡第一個如此赤裸裸向日本表忠心的,因此,他得到了日本政府的青睞;落合謙太郎當時就向日本外務省緻密電,認為“

張作霖等人目睹北京形勢與其本人之願望日益相反,如果日本此時能如彼等所想象,有意擴張南滿洲權益,彼等即可起而迎合。以求在日本國庇護之下鞏固其今後之地位”。

而日本人是怎麼幫助張作霖“統一”東北的呢?

我就以張作霖“吞併”吉林的寬城子事件舉例。

事情的起因是1919年7月6日,北京政府任命孟恩遠為“惠威將軍”,令赴北京供職;調張作霖的兒女親家鮑貴卿任吉林督軍。孟恩遠拒不卸任。其部下吉林督軍參謀長兼第一師師長高士鎮等,以強硬的態度抵制北京政府的命令和張作霖的企圖。

張作霖於是訴諸武力:以奉軍二十七師師長孫烈臣為總司令,分四路討伐吉林;兵至范家屯、大貴、西豐、梨樹等地,並在吉林南北作牽制、干擾活動。吉軍高士濱把軍隊由吉林、哈爾濱等地集結在長春、農安、伊通一帶,長春成為中心地區,附近兵力達萬餘人。

此時此刻,孟恩遠、高士濱及其部下官員,極力避免與日本侵駐長春的任何機關和人員發生衝突。長春日本守備隊和領事人員對此觀察得十分清楚。

在吉軍為對抗張作霖而調集的軍隊中,有吉林陸軍第三旅(旅長高俊峰)步兵二團。該團於1919年7月15日前後由哈爾濱開到長春,暫住長春北郊中東鐵路二道溝站界內,在一片大空地幕營。營帳周圍劃有警戒線,禁止非本部隊人員任意通行。

19日中午剛過,“滿鐵”長春車站職員日人船津藤太郎從該團幕營警戒線內通過。該團士兵攔阻,發生口角鬥毆。在場日本士兵數人參與其事,以致“互相群毆”。船津頭部被打傷。

該團駐地二道溝與日軍守備隊駐地接近,毆鬥發生後,日人船津等向守備隊報告。該守備隊大隊副官住田中尉、中隊長谷中尉等帶兵三十餘人,全副武裝,跑步馳往現場,在與中國兵營相距約“百步之間”散開,其勢洶洶,如臨實戰。住田帶兵數名到中國兵營,“強令將打人兵士交出”。二團一營營長戰福“令日兵先行回去,中國軍隊滋事之兵,候查明嚴辦”。

但日方“不允”。“爭論間日官即解手槍皮套鈕釦,其他日兵見之,隨即將槍平抬,致彼此開槍”。

戰營長揮手並高聲制止,均無效。日方陸續增兵近百名,戰約一小時之久。吉長道尹陶彬、旅長高俊峰、日本駐長領事館人員等,聞訊同往現場,制止了武裝衝突。日軍退回駐地。吉軍東退二十里。此戰中日雙方互有傷亡,據統計,日本軍警死十九人,傷十七人。中國官兵死十二人,傷十四人。

而最後的處理結果是日本方面要求孟恩遠的軍隊“一概退離長春附屬地三十里以外”,“此後中國軍隊進入長春附屬地三十華里以內,須經駐長春日本領事館同意”,最後孟恩遠無奈之下只好答應,寬城子事件後果是“吉軍在長春的軍事中心遭到破壞,抵抗奉軍的軍事防禦體系隨之土崩瓦解,形勢立即惡化。”,而最後的結果自然是孟恩遠黯然離職,張作霖終於如願以償,控制了吉林。

有意思在於,寬城子事件爆發後張作霖立刻(即7月21日)公開向所屬部隊發出訓令,謂“日軍死傷三十餘名,驚聞之下不勝慨嘆”;申明“本使治軍念有餘載,向以保全邦交為第一要義,對僑居我國之各國國民皆有保護之責”;令

各旅團對日本軍警商民“和睦相待,苟有姐齲亦不許發生衝突,,如有違犯,“向各該部長官追究責任。”

張作霖這番表態看似無辜,然而日方電報證明,寬城子事件正是張作霖派人向日本求助的結果。

據1919年7月日本海參威軍參謀長給參謀次長第一二七二號電報稱:7月9日鮑貴卿會見土肥原時說:“萬一動干戈,勿令彼等(指孟督—引者)利用鐵道,如可能將吉軍從長春危險地區驅走,則極為幸運。”

而根據寬城子事件當事人之一,吉林二團事後捕獲了奉天派來奸細之一黃瑞林,經審訊,吉林方面才知道,原來張作霖直接派人參與了寬城子事件——

奉天省顧問英順,挑選精練士兵十餘人到吉林省“密探藉便煽動吉省軍心”。7月8日,英順等十餘人抵長投宿頭道溝客棧。其中劉樹棠、王德勝到二道溝步二團士兵中活動,每天從英順處領取經費購買食品與二團士兵共用,進行拉攏。19日下午3時,劉、王、黃三人攜食品到二道溝二團幕營附近,適逢日軍守備隊向二團駐地行進,“勢甚兇猛”;

探知二團士兵與日人衝突,遂隱身於幕帳後禾稼地內。,“劉王皆拿出身帶手槍”參與作戰。

從寬城子事件可以看出,張作霖對於東北的“統一”是完全建立在日本人鼎力支持,不惜付出人員傷亡的前提下的,沒有日本人的支持,張作霖是沒有可能“統一”東北的。


蘭臺


有野心,敢做,敢拼,善於藉助外力,懂得審時度勢,擅長處理各種人際關係。

張作霖年輕時候,靠著一些雜活維持生計,按理說,可以解決溫飽。但是,他非常好堵,有一次賭博輸急眼了,張作霖直接從身上割下一塊肉,放在桌上,對方當時就被嚇到了,急忙把錢還給了他。

年紀輕輕的張作霖,就透露出一股非同尋常的狠勁,這也預示著將來必定會成為一個梟雄。可是眼下,還得活著,當時戰亂不斷,獸醫成為了非常有前途的職業,於是張作霖就做了獸醫。

後來,經常幫土匪治馬,一來二去覺得土匪有前途,就去做了土匪。在當土匪的時候,劫了一官太太,好吃好喝的供著她,最後在這官太太的幫助下成功的被招安。

接著經歷了義和團,日俄戰爭,張作霖憑藉著過人的政治手腕,不斷壯大,武昌起義後,因鎮壓革命黨人被任命為師長。

袁世凱稱帝后,被封為盛武將軍,督理奉天軍務兼巡按使,袁世凱失敗後,被黎元洪任命為,奉天督軍省長,後來奪取馮德麟軍權,統一奉省軍政。

後來,利用日本人的勢力,控制了奉,吉,黑三省,成為奉系首領。




幻影沐風


一個字“狠”,對人狠,對日本人也狠!

在甲午中日戰爭時期,東北已處於一片混亂,土匪鬍子到處作亂。老百姓紛紛成立民團,力求自保,而逃難來的張作霖成了趙家廟民團的頭目。後來張率領的民團與一支強大的山匪發生了衝突,寡不敵眾遭到慘敗,只好帶著手下逃亡。



在八角臺遇到了土匪頭子張景惠,張非常欣賞張作霖,兩人一見投緣,就力邀張作霖。就這樣,張作霖順便做起土匪頭子。張作霖佔據八角臺後,繼續擴充隊伍並把他的隊伍起名為“保險隊”,以便與土匪區分開來。

在當時有個大土匪海沙子,虎視眈眈一心想吞併張作霖的隊伍。張作霖明白自己是打不過這個人的,況且此人還有巨匪杜立三做後盾。張作霖決定主動出擊,提出和海沙子單打獨鬥,誰贏就統領雙方隊伍。



結果海沙子當場斃命,張作霖就毫不客氣的收了海沙子的隊伍,而在這些人中有一個人日後成了張的左膀右臂,他就是湯玉麟。幹掉了海沙子後,張的名氣是越來越大,光聽他隊伍的旗號“北霸天”,就能感受到他那時的霸氣。清政府面對日益強盛的土匪也是頭痛,於是決定招安,張作霖順應大勢,就從土匪頭子變成了巡防馬步遊擊對管代。

當了官的張作霖混跡官場那是如魚得水,遊刃有餘。一面用剿匪得來的財物賄賂討好上司,一面加強隊伍的軍事訓練,以確保他的軍事武裝。



張作霖的隊伍駐紮在新民府時,和日本人發生了衝突,日本人殺了他倆個手下,張作霖知道後暴烈脾氣瞬間爆發,小日本竟敢欺我,立馬找到日本人強烈要求殺人償命。

不料日本人竟然以“正當防衛”為由,傲慢的只拿出1000兩白銀完事,張作霖冷冷的看了一眼日本人,拿了銀子轉身就走,土匪出身的他怎能嚥下這口惡氣。就命令他的部下:“立刻,馬上給我打死三個日本兵”。



事後,日本人要求嚴懲兇手時,張作霖對日本人說:“在你們日本人眼裡,一條命就是500兩,這三個人1500兩銀子,你拿去吧。”張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日本人無話可說,只得灰溜溜的走了,從此日本人對張是又懼又恨。


文史長河


東北王張作霖,出身貧苦,性格叛逆,十四歲離家出走,差點餓死,在亂世中他得到了眾多好心人的幫助,成長起來。他很會做人,聰明勤奮,結交了一些綠林好漢。

張作霖白手起家,成立保安大隊,從嚴治軍,保境安民。當時遼西的土匪成百上千,再加上沙俄,小日本,以及清政府的鎮壓,百姓的生存環境惡劣。張作霖經營的保安大隊,能夠不斷髮展壯大,可見張作霖有非常高超的處事能力。他曾藉助奉天將軍夫人的推薦,搖身變為一支正規軍,這是張作霖一生的轉折點。自此,張作霖統領軍隊,一直幹到師長。

張為人豪爽、大方,對上級,認乾爹、老師;對平級,與之結拜為兄弟,奉系的高級將領幾乎都是張的把兄弟;他對下級,視為後輩,態度和氣、出手大方。張作霖好打麻將,無論在奉天、北京、天津,身邊總是聚集著一幫有頭有臉的牌友。

張作霖雖然也做過錯事、壞事。但張作霖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從來沒有簽訂過喪權辱國的條約,對袁世凱、段祺瑞政府簽訂的損害中國主權的,張作霖一概不承認。張作霖是一個有民族氣節的人。有日本軍方的人請張作霖賜字,張作霖落款“張作霖手黑”,有人事後提醒,是不是寫錯了,應該是“墨”,少了一個“土”字。張作霖答覆:“我要讓日本人知道,我張作霖手黑,東北的土地我是寸土不讓。”

日本人見拉攏張作霖不成,於是產生了殺機。

張作霖雖然沒有太多文化 ,卻足智多謀,他身邊聚集很多有才學的人,他重視教育,出巨資興辦了很多學校,培養大量優秀的人才。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時人皆稱:“張大帥在,必不至此!”由此可見人們對張作霖的評價之高。時至今日,在許多東北人眼中,張大帥依舊是讓人豎起大拇指的人物。




樂說古詩


學歷只是人能否成功的一小部分,越是亂世越是如此。

眾所周知,張作霖出身貧苦,想來是沒什麼條件讀書的。但這不能說他不是人才,古代有讀書讀傻的方仲永,也有乞丐皇帝朱元璋,亂世中,能力才是最好使的,如果說讀書考試能發現人才,那麼張作霖可能只是沒有機會去做這些。


之所以能做東北王,首先他是一個有魄力的人。小時候,在地主家打工,曾差點被地主打死,被扔出門後的張作霖活了下來。大難不死的張作霖轉頭就去當了土匪。後來,他帶著土匪一把火點了地主的房子。

張作霖是一個很會辦事的人,古今弄權之人能成功皆是此類人,能哄得段祺瑞夫人團團轉,能讓眾多小弟馬首是瞻,不得不說,為人處世是相當大的一門學問。


而且,打仗是他的天賦,他有很強的觀察力和判斷力,能當機立斷而且決斷正確,這一點很重要。所以,他能獲得成功。


歷史密探


張作霖“過人之處”到“東北王”的距離,中間不必然架著一座“識大字”的橋樑,因為在這中間也可能有什麼其他的途徑,比如說當土匪或者山匪,比如說直接坐船或者飛過去!(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不可否認的是,讀書識字自古以來乃成功大道,多少人都是通過讀書識字習得本領,然後運用到自己以後的生活或工作當中!

這方面的例子太多,多到都沒法舉一反三,看看我們身邊的人,答案基本上就瞭然於胸了!

在任何時候,若成功還能通過讀書識字獲得,比如說張作霖是通過讀書識字成為“東北王”的,那對那個時代來說都是幸運的,對於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來說,也是幸運的。

能夠通過讀書識字獲得成功,證明這個社會還是個有序社會,還有基本的規則,基本的秩序可供人們遵守。


但是,張作霖卻是生活於晚清民國的亂世,按照如家所說:“禮樂崩潰”,秩序早已被內外歹人破壞殆盡,社會上沒有公平和秩序,甚至沒有死活。

人們的生活環境極度惡化,以至於人人自危的境地!張作霖通過讀書識字成為“東北王”,走向人生巔峰的途徑已然被堵死。

開篇我們說了,張作霖走向“東北王”,中間不必然存在著一座供他跨過的“讀書識字”的橋樑,直白點說就是不僅僅讀書可以獲得成功,成為“東北王”!

禮樂崩潰的時代即破壞了舊有的公平和秩序,但也為張作霖的成功提供了無限可能,劍走偏鋒或鋌而走險成為“東北王”的一個可選項。

張作霖就驚奇的發現,很多人不是通過讀書識字升官發財,通過當土匪幹壞事竟然也會被官府器重,最後還被委以官職的不在少數!

這個秘密的發掘就好像為張作霖打開了通向另一個世界的大門,他的人生頓時豁然開朗!

張作霖當土匪不是歷史的偶然,通過土匪走向“東北王”的寶座,更不是歷史的偶然!


歷史三日談


上學少,不等於沒有聰明才智。張作霖只在私塾中讀書三月,可以說和文盲差不多;出身農民,幼年喪父,可以說無爹無家世可拼。但是,即使是這樣出身卑微的人,卻幹出了一番大事業,雄霸一方。這與他個人的奮鬥、才略、識人用人息息相關。

如何從無名小兒到亂世梟雄,只有兩個字“奮鬥”。小時候父親被打死,兄弟倆去報仇,結果殺了人,哥哥被捕,自己倉皇逃走,跟著母親躲到外公家。亂世硝煙瀰漫,內有義和團運動,外有沙俄入侵東北。每個人都只顧得保住自己的性命,但是張作霖組織了保險隊,鬍匪不敢前來騷擾,村民們得到生命的安全保障,自然倍受手無寸鐵的村民的稱讚。從這件小事,就能看出,張作霖的才能。之後投身綠林,勢力壯大,清政府無力征剿,將其招安。歸順清廷之後,協助清廷剿滅杜立三等綠林土匪,武昌起義打響,又鎮壓革命黨人,最後被任命為東三省巡閱使,藉助日本的力量,成為東三省的實際掌舵人。如果因為出身貧賤而甘於平庸,沒有夢想的話,張作霖只會永遠是一個小混混。

張作霖雖然脾氣大,但是他和曹操、劉備一樣愛惜人才,用人唯忠不唯親。舉兩個例子,有個小故事說,張作霖下令晚上十二點之後,大帥府就禁門了。但是,有一天他自己回來晚了,門衛嚴守時間規定,拒絕開門。張作霖無奈,只能從後門進入。第二天,張作霖召見了門衛,要升他為看守所所長,卻遭到門衛拒絕:自己目不識丁,怎能做官。張作霖卻說:“這個好辦啊,給你找個識字的當秘書不就行了!”這就是用人的藝術。另外一則是說,他的小舅子拿路燈當巴子練,全打壞了,管理人員敢怒不敢言。張作霖聽說後,勃然大怒:“把他給我斃了!”家人紛紛勸說,罪不當死啊。孰料,晚上他親自執法,他說:“你們在家犯錯,丟的是我張作霖的臉,但是在外面搞破壞,壞的是奉天城的風氣。”得民心者的天下,莫不如是啊。

另外一方面就是張作霖深知自己學問不深,搶奪江山要靠武力;而治理江山則要靠知識。也正因為如此,他大力籠絡人才,注重培養人才,在資金緊張的搶礦下,依然創立東北大學,高薪聘請教授,為東北培養了多方面的人才。據說,每年孔子生日的那天,他都要脫下軍裝,換上長袍馬褂,跑到各個學校,拜訪老師:“我們是大老粗,什麼都不懂,教育下一代,全虧諸位老師偏勞,特地跑來感謝!”沒有文化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重視文化;沒有知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重視知識。


蔡駿


我是兵說,我來回答。

張作霖只讀過三年書,出身土匪、屠夫、獸醫,讓他主政東北,顯然壓力山大。不過,他能夠把東北治理成為整個東亞最為富庶的地區,確有其過人之處。

首先是張作霖善於用人。他專門請王永江出任奉天警務廳廳長一職,法治奉天。王永江制定頒發各種治理奉天的法規,各路軍頭受到的約束越來越多,得罪了張作霖的拜把兄弟湯玉麟。即使這樣,張作霖不僅不撤王永江的職,還升他為奉天省財政廳廳長兼東三省官銀號督辦,專門核賬,整頓東北稅收體系,如此一來,東北的財政得以好轉。

張作霖的開明,加上像王永江這樣的幫手善治,東北步入正軌,社會風清氣正,經濟快速恢復,工業建設全面鋪開,短短几年,鐵路、軍工、金融、教育等都得到快速發展。這一時段,被稱為東北20世紀上半葉的“黃金時代”。

張作霖的智慧,還體現在抓軍工、抓土地張作霖統治東三省期間,除了內治,還常常要與俄國和日本鬥智鬥勇,互相制衡,三足鼎立。而其能與兩國斗的手段,就是擁有一流的軍工廠,這也是張能立足東北,展開攻勢的重要原因。

他輾轉從丹麥、日本、德國、美國和奧地利等多個國家,花高價購進大批兵器工業設備,和高薪聘請國外技術人員。到1928年,佔地3000畝的“東三省兵工廠”已擁有8000多臺機器,廠內機床數量比全國各地加起來的都多,可以生產160榴彈炮、野炮、山炮、輕重機槍等,堪稱亞洲第一。

在對待農民問題上,張作霖也深得民心。比如,規定不能強佔農民土地,不得多交其他稅收,不僅讓農民有自己的土地,還要保護農民的土地不受侵犯;還鼓勵開荒種地,如果哪個地區種的莊稼作物好,還獎勵銀元。此外,當時憑藉東北軍的強大實力,關外軍閥混戰,關內也沒什麼影響。所以,農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那時的東北老百姓對張作霖非常擁戴。

另外,張作霖雖然文化不高,但還有他獨到的家教——


兵說


也許是中國人沒有文化的太多了,總希望看到屌絲逆襲,聊以欣慰。其實說張作霖是沒有文化的土匪,大字不識一個,都是為了刻畫他反面人物的需要。

張作霖是有文化的,從小就年過幾年私塾,他的老師叫楊景成,他不但認字還會讀書,在他當上東北督軍兼省長時,他就在大帥府立了一塊巨石

這是他在宋太祖的訓誡錄中摘取的一段話,可見他不僅有文化,還很有大志情懷。

張作霖非常懂得用人,他的手下有很多留學回國的人才,他非常尊重知識分子,總稱自己沒文化,實際上是他的謙虛和對知識的推崇,這樣的人會真的沒有文化嗎?

東北流傳著張作霖的一個段子,土肥原聽說他沒有文化,故意試探,請他寫一幅字,張作霖欣然答應,可是寫好後落款上寫了“張作霖手黑”。土肥原一看心想他真的沒文化啊!應該是“手墨”,居然寫成手黑,就笑他寫錯字,少了一個土字底。沒想到張作霖輕蔑地說,對付你們日本人必須手黑啊!我是一寸土地也不會給你們的啊!


這樣一個有智慧的人,把東北管理成全國的模範省,受到孫中山讚揚的“東北王”能沒有文化嗎?

張作霖的書法也是流傳很廣的,


在中國古代,實際是個輕武崇文的社會,行伍之人在達到一定地位時都會越來越文人化,這是中國上層社會的特性,張作霖也不例外。由於他當過土匪的歷史,和其他那些正統出身的軍閥相比,“沒文化”更具他的人物性格,作為一個歷史人物被定型。

現在有很多人愛拿這類“沒文化”卻成大事的人來說事,不過是一種“反智”的錯誤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