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教育欲「帶病」上市:曾涉嫌合同詐騙 勞資糾紛不斷

今年5月,中公借殼上市方案披露。資本盛宴還沒開席,中公先迎來一波質疑,高業績對賭如何實現?勞資糾紛不斷,資深教師在流失,如何保證中公核心競爭力?中公教育實控人李永新也因曾涉嫌合同詐騙,受監管問詢。

教育公司今年在資本市場十分活躍,接連衝擊上市。滬江網、新東方在線選擇港股IPO,尚德教育、樸新教育則在美股登陸。相較之下,國內公考培訓龍頭中公教育(以下簡稱"中公")另闢蹊徑,擬借殼亞夏汽車登錄A股。

5月初,中公借殼亞夏汽車的重大資產重組方案(以下簡稱"交易方案")公佈,中公擬作價185億元置換亞夏汽車100%股權。5月23日亞夏汽車復牌,在此後的16個交易日中迎來14個漲停,截至7月24日,亞夏汽車報收9.7元/股,市值相較於5月22日復牌前增長了46億。

中公成立於2010年2月,以公務員、事業單位和教師等公職類招錄考試培訓為主營業務,與華圖教育競爭激烈。交易方案披露,中公2015年至2017年的營收分別為20.7億元、25.8億元、40.3億元,近兩年營收增長率為24.48%、56%,淨利潤增長率高達95.24%、60.16%。

中公教育欲“帶病”上市:曾涉嫌合同詐騙 勞資糾紛不斷

亮眼的業績數據背後,市場對中公的質疑聲音不斷。近日,數名曾在中公擔任教師的員工向市界(ID:newsseeker)透露,近幾年中公資深教師人員流失比例高,原因包括未足額繳納社保、公積金,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苛待教師等等。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中公董事長及實控人李永新曾因合同詐騙罪被湖南邵陽市公安局立案偵查。然而,就在公司借殼上市方案公佈前夕,邵陽市公安局經偵支隊以相關涉案人員不配合調查,三年不能推進為由對此作撤案處理。

7月24日,市界(ID:newsseeker)多次致電李永新及中公總裁辦試圖瞭解情況,均無人接聽。

合同詐騙"羅生門"

隨著中公披露借殼上市計劃,一樁此前的訴訟也引起了監管注意。深交所5月11日發出問詢函稱,有投資者反映中公教育實控人之一李永新曾因合同詐騙罪被邵陽市公安局立案偵查,要求補充說明案件進展情況、李永新是否存在其他涉嫌犯罪、中公教育權屬是否存在瑕疵。

這樁訴訟的原告為原中公教育首席研究與輔導專家田亞東。時間回溯到2004年。彼時,田亞東在湖南邵陽市開辦了湘中人才培訓學校(以下簡稱"湘中學校"),截至2008年底,該校年營業收入達1000多萬元,幾乎壟斷了整個邵陽市的公務員考前培訓市場。

中公在線(中公未來更名前)董事長李永新為順利進入邵陽市公務員培訓市場,找到了田亞東。

雙方經過協商,於2009年1月15日簽訂《合作協議書》,明確約定"湘中學校併入中公在線邵陽分公司,田亞東長期擁有中公教育邵陽分公司50%的股權,並按股份比例長期擁有中公教育邵陽分公司相關管理和收益權"等內容。隨後,中公在線邵陽分公司接手了湘中學校的場地及所有業務。

中公教育欲“帶病”上市:曾涉嫌合同詐騙 勞資糾紛不斷

田亞東對市界(ID:newsseeker)表示,之後,李永新就以中公在線需直營邵陽分公司為藉口,並以承諾其享有中公在線價值達3個億的股權為誘餌,將他調離中公在線邵陽分公司。

在田亞東看來,這是李永新的圈套。在田亞東被調離且不知情的情況下,李永新註銷了中公在線邵陽分公司,又另行註冊北京中公未來教育諮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公未來),將中公在線形成的品牌價值、師生資源全部予以吸收,且接管了中公在線的所有業務。

然而,李永新卻不認可田亞東在中公未來享有任何股權。2014年4月,田亞東以李永新、中公在線、中公未來涉嫌合同詐騙罪為由,向邵陽市公安局報案。

田亞東的代理律師黎飛仙告訴市界(ID:newsseeker),"由於此前的中公在線邵陽分公司在工商機關注冊的是分支機構,這種分支機構是沒有股東的。因此,田亞東沒法辦理工商變更登記,這就導致了這場合同糾紛。"

邵陽市公安局受理後,委託市經警、法制支隊對李永新涉嫌詐騙的情況進行了深入調查,最終於2015年8月16日以李永新涉嫌合同詐騙進行立案偵查。

蹊蹺的是,2018年4月25日,田亞東收到邵陽市公安局的撤銷案件決定書。

邵陽市公安局給田亞東的答覆意見顯示,中公教育及相關涉案人員不予配合調查,沒有提供相關證據,因此無法評估2009年7月份時中公在線教育邵陽分校的價值和中公在線教育的價值,無法核算該案的涉案金額和公司直營時的真實情況,致使此案從2015年8月16日立案至今無法移送審查起訴或做其他處理。

對此,田亞東表示不能接受。他認為,答覆函內容十分明確,撤銷案件不是因為李永新不構成犯罪,而是由於不配合調查導致無法核實涉案金額。由於中公處在借殼上市的關鍵期,田亞東懷疑,此案的公安偵查遭受人為阻礙。

而在亞夏汽車、中公對深交所的回覆函中,相關律所表示,邵陽市公安局直屬分局已撤銷其對李永新的立案,李永新亦不存在其他涉嫌犯罪的情形,李永新的任職資格符合《首發管理辦法》相關規定;中公教育權屬清晰、不存在瑕疵;上述情形不會對本次交易構成實質性法律障礙。

欠薪被訴至公堂

除了實控人與前高管田亞東之間的恩怨,近期,中公還因未足額支付工資和未足額繳納社保、公積金而面臨來自員工的訴訟。

張蘭曾是中公教育的一名資深講師。日前,她與中公近兩年的勞動爭議糾紛案二審宣判,法院維持一審判決,認定中公教育欠付員工工資差額的事實,最終判處中公教育向該離職教師支付工資差額、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近12萬餘元。

據瞭解,張蘭於2011年4月25日入職中公教育,擔任講師崗位工作。2016年10月起調整至研發崗位工作。雙方簽訂的最後一份勞動合同期限自2013年4月25日起至2018年4月24日止,約定執行標準工時制。

2017年7月4日,張蘭向中公教育提交員工離職審批表,辭職原因載明為:"公司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轉崗時被降低職系職級(從中三降到中二,從M3降到M2),且由於降低職系職級導致工作居住證不能辦理;社保、公積金未足額繳納。"

當天,中公教育公司同意張蘭辭職,雙方辦理了離職交接。中公教育通過銀行打卡向張蘭支付工資至2017年6月25日止。

張蘭起訴稱,中公教育未依法足額支付加班費和年終獎,也未足額繳納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她請求法院判處,中公教育支付她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年終獎3萬元,2011年4月25日至2017年6月30日平時超時、週六日及法定節假日加班費14.52萬元,以及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12.58萬元。

然而,中公教育則表示不同意張蘭的全部訴訟請求。最終,法院經審理後,認定中公教育欠付休息日加班工資差額的事實。經核算,中公教育應向張蘭支付工資差額5898.67元、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12.22萬元。

張蘭還對市界(ID:newsseeker)表示,經海淀區社保中心核實溝通,中公已為其補繳近17萬餘元社保費。人員流失風險隱憂

教育培訓企業屬於典型的知識密集型產業,依賴穩定、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中公近年來業務規模擴張迅速,其員工數2015年末為8496人,到2016年末、2017年末增長至1.09萬、1.9萬人。

中公教育欲“帶病”上市:曾涉嫌合同詐騙 勞資糾紛不斷

員工人數翻倍的背後是資深教師隊伍的加速流動,這給中公帶來不小的風險。交易方案中也提醒,公司人員結構以知識型員工為核心,員工流動性較高、個性較為鮮明。市界(ID:newsseeker)所處的一個500人規模"中公前員工優秀師資群"中,不少離職員工透露,近年來中公全國各分校資深教師離職率頗高。

為此,市界(ID:newsseeker)採訪了幾位離職員工,離職的原因多種多樣,但集中在中公對教師苛刻,數年來無間歇上課,長期多地奔波,導致教職人員身體健康出現問題。還有員工指出薪資待遇中的不規範,中公存在高層在教師評級時故意打壓等現象。

中公的發展得益於擁有一批經驗豐富的專業技術人才,而一位離職教師認為,中公大批資深教師的離職,帶走了中公一定的的核心競爭力。這位教師還稱,不少員工出去後再創業,也開辦公職類培訓機構,與中公競爭。然而,中公新入職的教師只是經過一週甚至更短的時間培訓就直接上崗,這也導致不少的教學事故和被投訴事件。

在交易方案中,中公對此類風險也做了提示,如果不能夠聘請具有必要經驗和專業能力的員工,無法提供具有競爭力的薪酬方案,中公教育可能無法保持教育質量的一致性,同時影響公司分支機構和業務規模的擴大,對中公教育的品牌、業務和運營結果帶來不利影響。

而此次借殼交易中,中公與亞夏汽車之間還涉及業績對賭,即2018年度、2019年度和2020年度,中公教育扣非後歸母淨利潤數須分別不低於9.3億元、13億元和16.5億元,合計38.8億元。

中公曆史財務數據顯示,2013年度至2017年度,其淨利潤合計不到11億元。而人才隊伍隱憂,以及出走員工開辦類似機構形成的競爭,都給中公的業績增長帶來不小的壓力。

對中公來說,完成借殼登陸A股前,還有一段規範的路需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