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鼎建築經營部
根據有據可查的歷史,張文順先生並非德雲社真正的創始人之一,原因如下:
1、德雲社的前身北京相聲大會成立於1995年,此時的演出人員並沒有張文順,也沒有被傳為創始人之一的李菁。那時的演出人員除了郭德綱說相聲,王惠唱大鼓以外,其他的演員都是郭德綱從外面請來的,按場付費,大家熟知的王玥波、邢文昭等都是如此,此外還有趙桐光、張文良以及京津二地的鼓曲藝人,都是領份錢演出,郭德綱和王惠自負盈虧。
2、郭德綱在《過的剛好》這本書中提過,他是1998年才和張文順先生相識,併成為搭檔。後來張先生逐漸成為德雲社的中流砥柱,不僅在經濟上多次貼補郭德綱,而且幫助郭德綱扛住了來自同行以及上級部門的種種壓力,對於郭德綱的幫助之大猶如再生父母。所以,郭德綱不僅認張文順先生為義父,更是在其去世以後,照顧其後代子孫的生活。目前,張文順先生的女兒女婿及外孫仍然在德雲社工作。
3、雖然張文順先生並非德雲社真正的創始人之一,但是對於郭德綱的幫助之大是無人能及的,所以郭德綱樂於在相聲中捧他,不僅稱他為德雲社的創始人之一,還言必稱張文順先生為藝術家,以及宣傳其師承於佟大方先生。其實,關於張文順先生的師承,主流相聲界一直是比較含糊的,因為其在學員班時因談戀愛被開除,此後幾十年沒有說過相聲,但是經過郭德綱的多次普及,現在已經成為既成事實了。
4、既然張文順先生的創始人身份是郭德綱捧出來的,並非事實,所以沒有德雲社的股份就很正常。
相聲演義
既然是股份問題,那就得理一理利益關係。
就利益而言,雖然德雲社成立於1995年,但是那時候的德雲社跟現在系統化、集團化的大群體根本不是一回事。那時的德雲社還叫“北京相聲大會”,由郭德綱、張文順、李菁牽頭組建,名氣也小,也算不上有實力。
北京相聲大會創辦初期,別說郭德綱的徒弟,就是郭德綱自己也沒什麼名氣,這就導致了講的相聲沒人看,賺不了錢。
為了維持相聲大會的日常運作,張文順拿自己的積蓄作為補貼,郭德綱又是賣車又是出去跑各種私活,這才勉強讓相聲大會在市場上活了下來。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了張文順老爺子退居二線,也就是于謙給郭德綱當捧哏的時候還不見好轉。
德雲社真正開始賺錢已經是2008年的事情了,但是早在04年,張老爺子就不怎麼說相聲了。
張老爺子本來就是因為興趣才在退休後和郭德綱合作,那麼郭德綱自然不好意思在公司經濟艱難甚至是虧損的情況下拉老爺子入股,畢竟誰也無法預測到後來德雲社能如此壯大。
當然郭德綱在張老爺子去世之後,確實做得還算可以,給了張老爺子女兒德雲社的管理工作,也會在舞臺上念念不忘張老爺子當初的貢獻。
其實做到這樣,也還算不錯了吧。
皮皮電影
德雲社前身是郭德綱、張文順、李菁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成立的北京相聲大會,後來改名為“德雲社”,2006年成立“北京德雲社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是郭德綱的妻子王惠。股東是王惠和王俁欽。
德雲社初創的時期,生活艱難,依靠相聲根本賺不到錢。很多時候都要堅持不下去,這時候張文順把家裡的積蓄拿出來貼補,郭德綱妻子王惠更是把從孃家帶回來的一輛夏利賣了,給剛起步的德雲社。而郭德綱也是四處走穴,給人寫劇本,當主持,甚至在一檔綜藝節目中關在櫥窗裡生活48小時。都是為了能讓德雲社堅持下去,能讓相聲繼續活下去。就這樣在郭德綱成名之後,德雲社也隨之婦孺皆知。
在德雲社成長過程中,張文順可謂居功至偉,他跟郭德綱的關係亦師亦友。在和于謙搭檔之前郭德綱固定的捧哏就是張老爺子,張老爺子特點是“嘴碎”,比較能搶話,和于謙是截然不同的一種捧哏風格,甚至郭德綱在唱《大實話》時,都能唱一句捧一句。深受觀眾喜歡。其實在在遇見郭德綱之前,當過商人的老爺子家裡有一定的經濟基礎,而且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就是憑藉對相聲的喜愛,以及對郭德綱的欣賞,和郭德綱一起打拼,在德雲社聲明鵲起之時遭到了同行的排擠和打壓,也是張文順第一個起身呵斥,甚至拖著病軀去和對方理論。在德雲社第一次退社風波後,張老爺子更是堅定的站在了郭德綱的身邊,絲毫不因為是自己的徒弟而有所袒護。從這些就可以看出老爺子並不是因為錢而和郭德綱合作,那是因為對相聲這門藝術的愛,他心裡明白郭德綱和德雲社走的路是相聲要發展的正確道路。所以張老爺子並不苛求德雲社所謂的股份,只是在自己彌留之際,將自己的家人託付給了郭德綱。而郭德綱也是盡心盡力安排好老爺子家人以後得起居生活。並且老爺子去世之時,德雲社停掉全部演出,給老爺子辦了一場風風光光的葬禮。用郭德綱的話說:辦一場最好的白事,看那些人誰能死過張文順。而張老爺子的遺言更加能提現自己高風亮節希望相聲能夠發展,德雲社能夠強大的期望,“致德雲社全體:望大家團結在德綱周圍,振興相聲事業,振興2000年代的新娛樂事業,把德雲社辦到壯大,堅強"。在老爺子去世之後,郭德綱將老爺子的女兒安排進入德雲社的管理工作,收外孫寧雲祥為徒。更是將他的照片跟自己老師侯耀文一起掛在了德雲社的後臺。郭德綱不止一次說過,沒有張文順就沒有德雲社的今天,這是對老爺子貢獻的最大肯定。郭德綱和老爺子的感情,豈是一個股份能代替的了的!
吃葡萄不吐葡萄核
在德雲社創始人中,張文順是貢獻非常大的一個,因為張文順2009年去世,那時的德雲社還沒有現在的規模,郭德綱是這個團隊的核心,這個“歪脖子”老頭是郭德綱早期的捧哏搭檔,他們合作的經典相聲《論五十年相聲之現狀》,更是把他們推向了相聲界的頂端。
作為德雲社創始人之一的張文順,他本人是無私的,他從未要求過說分割德雲社的股份,在德雲社早期他更是投入了大量精力財力,在別人圍攻郭德綱時,他站出來呵斥那些誹謗的人。張文順和郭德綱更是互相視為“忘年交”,他們的情義我們是無法理解的。
在張文順感覺自己快不行的時候,他找到郭德綱,對他說幫忙照顧自己的女兒和外孫,郭德綱在他身邊說:“都有我呢!”於是,郭德綱把張文順的女兒就在德雲社打理一些事務,收張文順的外孫為徒,他曾說“一半授業,一半報恩。”可見郭德綱對張文順的感激。
2009年,張文順去世,德雲社所有劇場停止演出,郭德綱帶著全體成員為張文順辦了一場風風光光的葬禮,郭德綱說:“辦一堂最好的白事,看他們誰死得過張文順!”張文順對郭德綱的幫助,郭德綱是記在心裡的,而郭德綱又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所以,張文順到底有沒有德雲社的股份,已經不重要了。
上官卸任
怎麼說呢,觀念不一樣吧,對人才的觀念還是老傳統,不可否認郭德綱的業務能力,但是創業元老基本走完,與他的管理能力有莫大的關係,別說別的,郭德綱一場掙多少?其他創始人一場掙多少,要有些槓精非要說只是看郭德綱的,只買郭德綱的票我也無話可說,如果只是郭德綱一個人說,錢一個人掙也就罷了!問題是這些元老也是一起苦過來的,從不火到火,郭德綱一場從幾十掙到了幾百,再到幾萬幾十萬,然而其他元老還是一場幾十到幾百最多上千的演出費。還不能退出,一退出就是背叛,徐德亮退出後,攛掇張文順收回德字,徐德亮家境殷實,為什麼苦的時候願意在德雲社,而德雲社開始火的時候退出了,應該是大家都是一群喜歡相聲的人,在郭德綱、張文順、李菁等人的號召下攢到一起,共同把相聲行業做大,這時候的這些人都是真愛相聲的一些人,因為不愛這個誰幹這個快餓死的行業,這比如王月波,王文林,徐德亮,曹雲金,何雲偉等人,當然郭德綱是其中的佼佼者,要不然曹金何偉等人也不會拜在一個比自己大不了幾歲的人門下,大家也齊心協力力捧郭德綱,讓他成為非體制相聲行業的一杆大旗。但是等到產業做大了,這些元老們發現自己好像成了給郭德綱打工的了,錢都讓一個人掙了,於是乎開始抗爭,開始爭取自己的權益,家境好的自然先發聲,比如徐德亮,我不幹這個也餓不死啊,我憑啥給你打工!但是郭德綱為了維持德雲社穩定,給出走的人爆各種黑料,極盡挖苦,再加上老和部隊的戰鬥力,出走的人現在沒有一個有好名聲,上至李菁,徐德亮,王文林,下至何偉曹金郭鶴鳴,反正不是欺師滅祖就是悖絕人倫,唉。其實一開始就採用技術入股,即使股份少一點,大家都有錢掙,也不會有這麼多事。張文順要有股份,女兒也就不用屈居郭德綱德雲社打工了,還美名說我郭德綱收留了你,說良心話,那些元老都為德雲社的壯大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值得德雲社為其提供一點股份,享受德雲社發展的成果。如果沒有好的激勵機制,還會有人出走,如果還是這種德雲社有老郭在就德雲社就不會倒的這種態度,一旦大眾對這一波相聲熱潮過去之後,未來或未可知!
辣條巨頭陸草墊
德雲社風雨二十載,郭德綱無疑可以說是這個團體的精神領袖,但如果說起德雲社如今的輝煌,不得不提的還有他的創始人之一,張文順老爺子。
那時,他和郭德綱的作品《論五十年相聲之現狀》如黑暗中的一道驚雷,直指所謂的“主流相聲”和“體制內相聲”的弊端。
作品給德雲社帶來了關注,也帶來了危機,後面郭德綱的“非主流相聲演員”,其實從那時起就埋下了伏筆。而給郭德綱做捧哏的張文順老先生曾經便是所謂的主流相聲演員,更是北京曲藝團的第一科學員。說這段相聲對張老來說,需要的不僅僅是業務能力,還要有很大的勇氣。
在老郭和于謙合作之前,張文順先生也穩坐德雲社的第二把交椅,和郭德綱長期作為一對搭檔合作。
很多人覺得張文順沒有德雲社的股份,是老郭剛愎自用、心胸狹隘,其實非也。
張老先生09年去世的時候,把家人託付給了郭德綱,這種託孤的情誼,豈能是霸佔股份、心有芥蒂的兩個人能做得出來的嗎?
而張文順的白事,郭德綱也率一眾弟子為他風光大葬,葬禮上老郭痛哭流涕,若是張文順和郭德綱有錢財的嫌隙,想必也不會有這一幕。
而張先生在彌留之際,留給德雲社的遺言,是這麼一段話:
致德雲社全體:望大家團結在德綱周圍,振興相聲事業,振興2000年代的新娛樂事業,把德雲社辦到壯大,堅強。
德雲社棄徒徐德亮被張老先生痛斥,而有所謂的主流相聲演員抵制德雲社,也會被張文順所反擊,至於錢財方面,他和老郭的感情已經不至於會為了一點股份之類的而有任何不快,兩個人都已近乎於家人了。
褚漢辰
一直以來,人們談到郭德綱德雲社內部矛盾時,總是會說的一句話就是,"郭德綱,張文順,李菁做為德雲社創始人"如何如何云云。我聽著極其不入耳也不順眼。我不想做任何鋪墊,就想直接問問大家,馬雲創業之初招收的員工是不是都是創始人?曹德旺起步處於作坊時期的管理人員和工人,是不是都是福耀的創始人?我理解的是,只有投資共擔風險者才是創始人。張文順,李菁從來都沒有投資,更沒有承擔經濟風險,並且有了收益還拿工資,發不了工資,郭德綱還欠著他們。風險是由郭德綱一人承擔的,其本人更別提拿工資的事兒。所以,張文順,李菁只能算是創業元老,是早期員工,與創始人不搭邊。而談股份,就是扯淡了。
我佛在我心中
周阿繁
當初相聲都快被主流的弄的斷氣了,基本沒人聽相聲了,那些年正是小品歌曲舞蹈的天下,從那些年春晚可以大概看出來。那些年演小品的陳佩斯朱時茂後來趙本山宋丹丹範偉,趙麗蓉鞏漢林,潘長江蔡明郭達,就連馮鞏也去和別人搭檔演小品去了,再加上姜昆江郎才盡每次教育人的相聲只有他自己樂,沒有逗樂一個觀眾後來都被不讓上了,相聲被嫌棄到什麼程度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當初創立德雲社小劇場演出根本不掙錢,很多時候還要自己搭錢呢,雖然張文順也搭錢,李菁也搭錢了,但是他們愛相聲沒有老郭那麼死心塌地,老郭為了補貼相聲到處上節目去掙錢,最慘的時候還把老婆的車賣了,張先生心好幫襯著點,但這時候入股,沒人想過,郭德綱也不確定以後會這麼牛,也沒要求張先生李菁他們入股。也怕真經營部下去連累這好朋友,忘年交。就好比你借給朋友50萬買房,朋友房子後來漲了三倍,你會去找朋友去多要100萬?或者你借錢給朋友50萬,朋友去炒股都賠了,朋友就剩自己的一百萬了,你不讓朋友還50萬了?
現如今德雲社飛黃騰達,郭德綱照顧好張先生的女兒孫子,作為一個忘年交的好朋友做成這樣還不行嗎?真拿著孔聖人的要求去要求一個說相聲的?去給張先生的後人一些股份?
KDurant65126235
德雲社的正式成立是2003年,之前一直以北京相聲大會的名義攢穴演出。
現在我們看到德雲社賺錢,但是在2003年那時候,小劇場相聲就是賠本賺吆喝,試問一個看上去包賠的生意,有人願意接受股份嗎?張文順老先生對郭德綱確實幫助很大,但這種幫助也僅限於經濟上的貼補幫襯,不可能去承擔股份風險。
股份經營不是什麼好事,尤其是沒有固定盈利渠道的德雲班社,想盈利的唯一途徑是演出,但是演出就意味著賠錢,請問誰能張這個口?
“勞駕,您認一半股份吧,今天演出虧損500塊,您掏250就行…”。人家陪你演出,演完了沒錢分還要掏錢補虧空,而且這種費用不是一次兩次,認下了股份就意味著這筆錢要一直掏下去…。真的合理嗎?要知道當時的德雲社不是現在的金字招牌,對大家來說一文不值,要這種股份做什麼?
德雲社開始賺錢是在05~06年,但是這時的賺錢可不是小劇場賺錢,這時的賺錢是指郭德綱在拜師後獲得了許多幫助,影視、主持、專訪、代言,郭德綱儼然成了當年最紅的相聲明星。更確切的說是郭德綱賺錢,不是德雲社賺錢,當時德雲社的盈利項目還是小劇場演出為主;錄製過幾套相聲光盤,好像也沒賺到錢;一年極少的幾場大型演出效益也一般,因為當時的相聲票價並不高。
德雲社真正賺錢盈利是在2008年之後,這時的相聲商演已經初具規模,但收益不錯也帶來了矛盾,商演都是郭德綱于謙領銜,帶誰不帶誰就成了問題,帶上你有錢賺,不帶上你就沒錢賺。徐德亮王文林退出其實就是因為這個,一場商演的人數有限,不可能每人都帶上,不帶他出去商演的直接影響就是收入要比別人少很多。
時間到了2010年,此時的相聲市場已經全面打開,全國各地都湧現出各種相聲班社,巨大的市場份額吸引了很多人,作為這場相聲風潮發起者的德雲社無疑是當中最大贏家。不少人就開始有了想法,跟著別人做商演總不如自己挑班做商演好,於是“八月風波”就不可避免的發生了,德雲社也差點關門大吉。挺過風波後的德雲社涅槃重生,重新搶回了失去的市場,而當初另起爐灶的那些人反倒一年不如一年。
我們回頭看德雲社的發展路線會發現,當張文順退居二線的時候,也就是于謙加盟德雲社的時候,當時是2004年初。2004年的德雲社並沒有成為今天的行業品牌,此時的德雲社不過是一家很普通的相聲班社,並不具備任何商業價值。
說句難聽點的話,郭德綱在經營德雲社倒閉後,還有可能成立德雨社、德雷社…,那麼請問這種股份分配除了承擔風險還有什麼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