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七年之癢變成三年就癢,我們的婚姻怎麼了?

當七年之癢變成三年就癢,我們的婚姻怎麼了?

出品:婚姻與家庭雜誌(id:hunyinyujiating99)

人們常說“七年之癢”,如今已經縮短至5年,甚至3年,這樣的變化和趨勢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

——小婚家

有關2017年離婚率的統計數據顯示:北京地區的離婚率高達39%,緊追其後的是上海、深圳、廣州等大城市。

近年來,離婚的人越來越多,離婚的年齡也越來越小,似乎在這個幾乎什麼都要趕時間的年代,連婚姻這種一輩子的大事,都變成了快消品。

01

為什麼我們的婚姻變得越來越短命?

(1)太流動

我國是流動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總數超過2.45億。

在人口高度流動的社會里,每個人都擁有更多的發展機會和人際交流機會,容易對婚姻或情感審美疲勞,並傾向於尋求更新鮮的感情,這便是導致離婚的原因之一。

(2)太忙

有這樣一個調查統計顯示:上班時間越長,夫妻越容易離婚。

摩登都市裡,人們好像被高科技上了發條,待在辦公室的時間遠遠多於家裡。家則像是旅館,夫妻的交流溝通少得可憐。

在這種狀況下,如果你對收入和成就的要求高一點兒,勢必會犧牲陪伴家人的時間;你對家庭看得更重一點兒,自然得接受沒那麼光鮮的物質生活。

婚姻這回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太忙的夫妻,婚姻的溫度自然低,離凍僵、凍死也越來越近。

(3)太急

你今天可以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便閃婚,明天就可能為誰做家務這樣的瑣事而離婚。人們對待婚姻的態度,似乎因為這個浮躁的時代而變得越來越草率。

面對婚姻頭幾年的磨合期,一些婚前缺乏瞭解的小夫妻開始招架不住,短短日子便舉了白旗。

我曾親眼見到一對年輕夫妻一副好合好散的樣子走出民政局,齊道“分手快樂”後,臉上的笑容倒像是慶賀。

女方輕巧直言:“不合適就掰。”

男方雙手一攤:“就這樣唄。”

有時候,我們對離婚過於莽撞就是因為在結婚時太急不可耐,以為在父母的催逼下、大齡的焦慮下、寂寞的侵蝕下,匆忙拉上一個人就能填補生命的空白,這樣的結局,必然是漆黑。

當七年之癢變成三年就癢,我們的婚姻怎麼了?

(4)不愛

中國性學專家潘綏銘在接受《人物》採訪時說:“最意外的是中國的婚外戀,無論男女,比例都在上升,尤其是妻子出軌的比例是全世界最高的。中國大約每3個丈夫和每7.5個妻子中,就有一個曾經出軌。”

潘教授還指出,在調查中,中國夫妻只有30%是真心相愛的,剩下70%根本不愛,但是他們也照常過。這個數字乍聽真是有點兒聳人聽聞,細想頗覺幾分悲哀。

夫妻不相愛,不出軌才怪。

三年不癢,可能是暫時平靜,還可能是麻木壓抑,但總有一天會爆發。無論是女性還是男性,人們越來越經濟獨立,物質得到了滿足之後便更渴望情感的依賴,也對失去了情感的婚姻越來越無法容忍。

(5)太“聽話”

一個常見的“歪理”說:結婚是兩個家庭的事。

甚至不少父母在孩子的婚姻中扮演起了結婚助推劑和離婚催化劑:要麼是亂點鴛鴦譜,逼著孩子按照長輩的意願結婚;要麼是越俎代庖,把孫輩當成兒女養,甚至造成兒女的夫妻矛盾。

當邊界不清的父母過度介入孩子的婚姻生活,很容易造成家庭成員間的衝突,由此引發的離婚也不少見。

(6)太懶

目前,80後成為離婚大潮的主力軍,90後成為後備軍。人們通常詬病這兩代人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唯我獨尊。

實際上,他們在原生家庭中是核心,但在組建新的家庭後,原來的核心地位便遭遇了挑戰——你是寶,我也是寶。

大家都做好了準備享受被疼愛的感覺,卻似乎都沒做好準備去關心別人。轟轟烈烈的戀愛後,一兩年的柴米油鹽便把往日的激情消磨得煙消雲散。

下班後,大家打開電視一起看電視劇已是極好,一個刷手機一個玩兒電腦的生活更為常見,人們似乎懶得溝通、懶得交流,遇到問題更懶得去共同面對。

當七年之癢變成三年就癢,我們的婚姻怎麼了?

02

三年之後

房子歸你,孩子歸我

有些婚姻,假模假樣地經營著名利場;有些離婚,則真刀真槍地上演著羅生門。現在的人,在離婚時越來越“敢撕”,撕得也越來越難看了。

離婚,分割的是感情、財產和孩子。有的夫妻鬧離婚,大到分鑽戒,小到分衛生紙,一分一毫都必須算得清清楚楚。

其實,倒不是他們真有那個閒心把一切家產都掰開數明白,而只是在拿錢做個噱頭,要以這種方式來表達積壓已久的憤怒,宣佈與對方劃清界限。

明明婚姻已經氣數已盡,他們依然孤注一擲、撕破臉皮,非得讓彼此生出厭惡來。

比如有的男方認為夫妻感情不和是造成離婚的主要原因,可女方不依不饒地控訴男方冷暴力,對待自己敷衍又冷酷,她完全忘記了每當丈夫說喜歡看新聞時,她總是一次次地潑冷水說新聞都是假的;

而有時儘管女方訴求合理,有些強勢的男方依然咄咄逼人,要了公司股權又要孩子的撫養權,最終可憐了孩子,不得不跟著一個控制慾爆棚的父親生活……

離婚的結果總是讓人心力交瘁:這樣鬥智鬥勇、撕破臉皮的兩個人,還是當時扯證時笑得陽光燦爛的那一對嗎?

當七年之癢變成三年就癢,我們的婚姻怎麼了?

03

當離婚變快

你還敢“孤注一擲”嗎?

若論“三年之癢”怎麼破,首先要明瞭,婚姻自主乃第一要務,不結沒感情的婚。別扯愛情可以慢慢培養,培養出來的那叫習慣。住在同一個屋簷下的不一定是家人,生活在一起跟心心相印是兩回事。

電影《世界上最偉大的父親》裡有一段臺詞: “曾以為,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是孤獨終老。其實不是,最糟糕的事,是跟那些讓你感到孤獨的人一起終老。”

美國心理學家Arthur Aron博士設計過一個“愛上陌生人”實驗:

他讓參與者兩兩分組坐在一起,用45分鐘彼此提問並回答36個問題,之後互相凝視4分鐘。

實驗結果發現:有30%的人表示,他們和同組參與者的關係比他們生命中和其他人的關係都要親密,35%的人在問答過後開始約會,還有一對實驗者在半年後就結婚了。

最終得出的結論頗具人文色彩:發展親密關係的關鍵,就是雙方要不斷持續和深入地相互坦白自己的內心。

幾乎所有的雞湯文都強調在婚姻裡要理解、要包容,但也許更重要的是,我們得提前明白做到這些並不容易,不然很可能會因為彼此做不到理解包容而產生更多的失望和憤怒。如果特別難,不妨嘗試問問自己為什麼會有那麼強烈的情緒反應。

有人在健康幸福的家庭里長大,他體驗過愛,於是也有能力給予愛;

可有人沒能在早年的成長中獲得足夠的情感滋養,這時讓他無償付出愛,無異於讓一個人給出自己沒有的東西,未免強人所難——這便不難理解了,愛人不是父母,伴侶沒有義務為你前半生的創傷買單,學習自我成長,遠比抱怨另一半來得有效。

當七年之癢變成三年就癢,我們的婚姻怎麼了?

古語有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人說三年之癢是現代化進程伴生的一種正常現象,是社會之痛。但社會恰恰是由個人組成的,說到底還是個人之痛。

現在的人們對幾年之癢這所謂的數字過於敏感,未嘗不是暴露了內心深處對於親密關係的恐懼和不確定。三年之癢並非普適真理,它的好處是提醒我們更認真用心地對待每一段感情。

美國詩人瑪麗·奧利弗寫道:“一個我愛過的人給了我一盒子黑暗。許多年後我才明白這也是一件禮物。”

婚姻沒有標配,它作為關係中的一種,不比別的關係更好,也不比別的關係更壞。並非婚姻激發人的天性,而是人們基於某種天性才選擇了屬於自己的婚姻。

當我們有一天能對自己本身擁有更清晰和深刻的理解時,或許就能減少一些三年之癢的婚姻事故,增添一些天長地久的浪漫故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