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中的翻砂僞幣該如何分辨?

古錢幣收藏是一些藏家的心頭好,但是隨著古錢幣的升值,造假的現象也逐漸多了起來,讓人眼花繚亂,那麼還不是很內行的藏家該如何分辨呢?

從隋唐開始,中國的錢幣鑄造不再主要採用以前的平板範豎式澆鑄法和疊鑄法,而開始改用母錢翻砂的鑄造工藝了。

翻砂鑄錢工藝一般分成製作錢模、製作範型、合範固定和澆鑄錢幣等四個步驟。

古錢幣中的翻砂偽幣該如何分辨?

第一步:製作錢模。將一塊銅塊由人工雕刻成錢型,然後雕母先翻制若干個錢幣,並用它來充當鑄錢的錢模。

古錢幣中的翻砂偽幣該如何分辨?

第二步:製作範型。固定木框,用砂土將木框填實,放置錢模,再將另一個填實砂土的木框疊放在上面,翻制面範和背範,然後取出母錢,並製作澆口、直澆道、分澆道。

第三步:合範固定。將面範和背範對合疊放,然後捆綁固定。

第四步:澆鑄錢幣。將熔化的銅液用坩堝盛起,對準澆鑄口進行澆鑄。冷卻後開範取錢,再進行清理、修整、打磨。

從平板範澆鑄到疊鑄法,再到母錢翻砂法,中國古代鑄錢工藝發展的每一步,都與當時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並都凝集著古代工匠們聰慧的結晶。

現代古錢作偽中採用最多的是翻砂法。翻砂法以真錢原品製作模型,澆鑄的銅水多為古代銅錢或銅鏡熔化而成,因此翻鑄銅質仍接近古時的青銅或紅銅。由於熱脹冷縮的緣故,以真錢翻錢要略小於真錢。此種偽錢上市極多,有的幾可亂真,只在鏽色、包漿上會露有馬腳,鑑定時一定要注意。

古代鑄錢工藝都比較講究,故銅錢質地細密,光潔度高,表面有自然磨損的痕跡。偽造者的翻鑄工藝一般都很差,因此銅質疏鬆,表面多砂眼、氣孔,即使經過了打磨,也不如自然磨損那樣溫潤、光亮;古代鑄錢時只將砂箱翻身,不需要將母錢一一拿出,因此砂模受力均勻,錢幣的厚薄也大體相同。偽造時,真錢被用做模,取錢時砂範受力不均,往往會造成輕度變形,所鑄偽錢在厚度上也有出入。

古錢幣中的翻砂偽幣該如何分辨?

此外,出爐後不久就被埋入土中的古錢,若干年後出土時仍文字清晰,能看清原始銼痕;如果古錢流通過久,輪廓就失去了稜角,銼痕當然也就消失了。如發現文字平夷而錢體上卻有新銼痕的錢幣,藏家就應仔細察看了。

古錢由於曾長期穿在繩索上,錢的穿孔經自然磨損便光滑無稜。翻鑄的偽錢,穿孔一般都經過人工打磨,由於人工打磨時輕重不好掌握,致使穿孔內磨損程度不勻,從這裡也可看出端倪。有的偽錢鑄成後未經打磨,錢體側面往往留有不規則凸起,這是由於翻砂技術不精,銅汁從砂模合縫處溢出造成的。還有外輪內邊不圓、中孔不方等情況,藏友們都要加倍留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