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普特會”讓特朗普成了美國媒體的眾矢之的。他在會後記者會上反駁美國情報機構的說法,說俄羅斯沒理由干涉美國大選,結果被罵成“叛國者”。回國後特朗普馬上改口,稱當時是口誤,本來是想強調俄羅斯干預了大選。除了這樣的戲劇性環節,普特會並沒給人留下太多深刻印象,雖然在緩和美俄關係上取得一定進展,但具體成果了了。
比如雙方雖然同意召開兩國經濟領域高層專家會議、建立兩國科學家和軍隊專家委員會等,但大多是意向性的;雖然涉及了國際關係的廣泛議題,如敘利亞戰爭、朝核危機、伊朗核協議等,但基本是各說各話;而有關影響兩國關係最為要命的克里米亞、經濟制裁等問題,卻未能觸及。
美俄關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首先,雙方矛盾是結構性的,在國際秩序觀、發展觀、價值觀等問題上存在根本性對立。其次,美俄之間利益碰撞點甚多、積怨甚深,如北約東擴和強化中東歐軍事部署問題,烏克蘭危機及與其相關的對俄製裁孤立問題等等,
相互妥協餘地有限。再次,特朗普面臨的制約因素太多,比如仍在發酵的“通俄門”等,普京對俄美友好相處的失望太甚。這些因素決定美俄關係要從“融冰”到“破冰”,還有長路要走。不論普特會是否取得實質性成果,坐下來聊,總比冷眼互懟更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穩定。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自然樂見兩大國關係改善、主要戰略協作夥伴俄羅斯面臨的美國壓力減輕。
至於最近網絡上爆出的所謂“基辛格協助特朗普拉俄製華”“中國必須防範普京出賣”云云,如果不是對俄美矛盾的結構性質、實現關係正常化的難度缺少了解,對中俄關系的戰略性、內生性、穩定性缺少認知,那就是對中俄關系的惡意挑撥。必須明白,中俄戰略協作之所以具有高水平,不僅是因為兩國互為最大鄰國、相互都是對方安全與發展的“半邊天”,兩國領導人和高層精英對歷史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均有深刻認知,而且還因為兩國同為新興大國、非西方大國,同為美國的戰略遏制對象,因而戰略需求、戰略理念廣泛相近,對平衡國際格局、構建新型國際秩序有著共同訴求。 有充分理由相信,處於“歷史最好時期”的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不是輕易可以動搖的。
說到基辛格,雖然去年他曾受特朗普委託訪俄並會見普京,但遍查各種來源的信息,都找不到說明此行旨在“拉俄製華”的證據。而且,基辛格隨後就訪問了中國,與中方領導人談得非常友好。更重要的是,協助尼克松總統改善中美關係是基辛格一生最能彪炳史冊、其本人最引以為豪的事,他怎會輕易將其毀掉?再者,基辛格是國際戰略平衡大師,對“拉俄製華”的可行性不可能渾噩無知。看來,我們輿論場中的一些人,確實該擦擦眼、醒醒腦了。
王海運,察哈爾學會國際諮詢委員會委員、能源外交研究中心首席顧問,中國國際戰略學會高級顧問,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前國防武官、少將
文章來源:《環球時報》,2018-07-19
閱讀更多 察哈爾學會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