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興系」百億私募維權困局四大問題值得反思

朱邦凌

當人們對P2P網貸平臺爆雷已經習以為常的時候,“阜興系”百億私募實控人跑路還是讓人感到震驚。

這是第一起百億級別的私募基金爆雷事件,因此在私募圈和資本市場引發的震動自然讓人心驚。

阜興系擁有正規的私募牌照,還有約十家銀行託管。多數投資人會以為有了上述“雙保險”進行背書,投資安全應該能有保障,可結果卻未必能如願。

目前,“阜興系”跑路事件仍在發酵。近一月來,該集團旗下的4傢俬募基金管理公司發行的上百隻產品無法兌付,近萬名投資者陷入維權困局。

最新消息是,“阜興事件”工作領導小組已經成立。在工作小組和各個部門的協調下,相信這一事件會得到妥善處理。但“阜興系”跑路事件,應該引起投資者反思,也對國內私募基金行業管理敲響了警鐘。這其中有四個方面的問題尤其值得反思:

“阜兴系”百亿私募维权困局四大问题值得反思

其一:朱一棟跑路一月無法立案,問題私募基金立案標準如何確定?

6月26日這一天,許多投資者發現,上海意隆財富及其所屬的母公司阜興集團出事了,同時“阜興系”實控人朱一棟跑路。

自“阜興系”實控人跑路後,旗下私募基金在部分產品到期後未拿到本期。隨後,部分投資人開始走上維權之路,包括報案。

“阜興系”控制著意隆財富、西尚投資、鬱泰投資和易財行等4傢俬募公司,運作著多達上百隻私募基金,光是意隆財富一家就有21只,這些私募基金都在監管機構有備案,有正規私募牌照。

朱一棟雖然失聯一個月了,但按照目前的相關法律規定,其私募基金還在正常的運營範圍內,因此難以立案。這暴露了目前私募基金管理的一大漏洞。

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私募基金數量達到7.3萬隻,私募規模達到12.5萬億元。其中,私募股權基金佔總規模的62.8%,高達7.88萬億元。

自實施私募基金管理人失聯公示制度以來,失聯私募機構的名單就越來越長。在這些跑路失聯的名單中,尤以股權類私募機構數量最多。據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7月16日,合計161傢俬募機構的狀態為失聯,其中股權類、創業基金類私募失聯家數為118家,佔全部失聯私募家數的73.29%,而涉及二級市場的證券類失聯私募合計43家,佔比為26.7%。

面對高達近8萬億元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加強監管迫在眉睫。而亡羊補牢之舉就是要嚴厲追究跑路者的責任,賠付投資者損失。追究跑路者責任的前提,就是明確規定失聯私募立案的標準。

其二:託管銀行對私募基金跑路到底無沒有責任?

“阜興系”涉及的託管行有平安銀行、光大銀行、上海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7月中旬後,投資人湧向託管銀行進行談判,要求託管行召開持有人大會、開展資產保全、披露私募基金複核報告、賬戶流水等材料。

7月13日,中基協公告稱,在私募基金管理人無法正常履行職責的情況下,託管銀行要按照基金法和基金合同的約定,切實履行共同受託職責,通過召集基金份額持有人會議和保全基金財產等措施,盡最大可能維護投資者權益。

十天後,中銀協首席法律顧問提出四點異議:一、基金法並未規定銀行共同受託責任;二、依據《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規定,託管銀行並不具備“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會議”等法定職責;三、託管銀行依法依規不承擔“統一登記私募基金投資者情況”義務;四、商業銀行作為託管機構依法不承擔“保全基金財產”連帶責任。

中基協和中銀協的“口水戰”,暴露了目前股權類私募基金業務相關方的權責界定模糊、存在歧義,託管行的責任釐清存在爭議,無法認定託管行的責任問題。

筆者認為,基金法等相關規定不應只適用於證券投資基金,也包含股權投資基金,託管行的責任認定應比照證券投資基金的規定。

其三:各部門如何監控股權私募基金資金的投向及使用情況?

目前在託管機制上,股權類私募也存在缺陷,即託管人無法有效地監控資金的投向及使用情況。股權類及其他類私募基金投資的是確權與資金調撥無法有效匹配和監督的非標產品,其風險比證券類私募基金大大增加,應有嚴密的操作流程與嚴格的監管規則,有效控制其可能存在的風險。

從現在暴露出來的問題看,股權類私募資金募集和運用過程中的監管規定存在較大漏洞。目前,私募機構直接跑路失聯,這種情況更多的是涉嫌違規自融。

“阜興系”還涉嫌信披違規和項目造假。據投資人表示,有部分基金產品無論是在推介材料還是季度管理報告中,都未明確指出具體的資金投向,同時多數基金產品均由阜興集團提供流動性支持進行擔保。不過在項目造假方面,仍有待進一步的具體調查與證實。

“阜興系”用自己開設的基金公司,為自己的其他項目公司融資。這些錢進入到項目公司之後,怎麼花就基本是由朱一棟自己控制,從而也就脫離了原本基金約定的投資領域。這些錢投向了哪裡,目前還沒有調查出完全的真相,但從媒體的報道來看,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被投資到股市中。

其四:朱一棟涉嫌操縱股價獲利6億元早已被曝光,為什麼投資者還不引起警惕?

今年1月份,央視就曾報道,朱一棟通過神秘賬戶操縱上市公司股價,獲利6億元,被證監會處罰。1月30日,大連電瓷盤中大跌。這隻連續4個月漲幅高達100%的股票終於因涉嫌股價操縱被拉下神壇。而背後的“罪魁禍首”竟是隱藏在背後的阜興控股集團實際控制人朱一棟。

朱一棟涉嫌股價操縱的新聞被央視曝光後,各大媒體都有報道,投資者按說應該引起警惕,將自己的血汗錢陸續撤出。難道一個如此違法操縱股價的人還值得信任,值得託付一生積蓄的財富嗎?深陷“阜興系”投資困局的投資者,也應自我反思。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