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治理幼兒園「小學化」,請讓孩子在起跑線上「玩耍」

教育部治理幼兒園“小學化”,請讓孩子在起跑線上“玩耍”

教育部治理幼兒園“小學化”,請讓孩子在起跑線上“玩耍”

近年來,在巨大的升學壓力下,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越來越嚴重。遊戲少了,作業多了,考試更頻繁,升學壓力層層傳遞到幼兒身上。

巴爾扎克說,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階段,那時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顆果子,是一片朦朦朧朧的聰明,一種永遠不息的活動,一股強烈的慾望。而幼兒園的孩子,對周圍的一切所萌生出的好奇與嚮往,正處於最蓬勃的探索階段,本該在遊戲中認識“學校”和“學習”兩個新朋友。卻早早地對這兩個“新朋友”產生了抵抗心理,“別人家的孩子”和“起跑線”已經成為困住孩子們童年的“牢籠”。

教育部治理幼兒園“小學化”,請讓孩子在起跑線上“玩耍”

曾有媽媽向我吐槽說:兒子到了大班,才一個星期就請家長。老師說:看看某某同學認識多少字啊,多聰明啊!學習多好啊!能讀幾十本書了!

她心中便想:“不能讓我家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孩子面對的是接二連三的補習班和永遠做不完的作業。

“看著孩子每天做不完的作業,整天愁眉苦臉的我也心疼啊,可是我的孩子不能比別人差啊。”我看著她一臉堅決的樣子,竟不知說什麼好。

教育部治理幼兒園“小學化”,請讓孩子在起跑線上“玩耍”

這種盲目攀比似的教育方式毀了絕大多數人的一生,而我們做家長還打著“我都是為你以後著想”的口號怡然自得。

教育部治理幼兒園“小學化”,請讓孩子在起跑線上“玩耍”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發佈《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強調要全面、徹底治理幼兒園的小學化問題。

消息一經發布,就引起了家長的熱議,有的家長持反對意見:學習就應該從娃娃抓起,小時候不努力長大了再學習就遲了。你在玩的時候,別人家的孩子在學習,你學習的時候別人還在學習,但這時候別人已經超過你一大截了。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種教育理念已經深入國人的思想裡。所以,為了孩子能夠在起跑線上領先,家長們使出了渾身解數,極盡所能的教孩子各種知識,為孩子報各種輔導班、興趣班,甚至,以自己的孩子學得知識多為傲。

教育部治理幼兒園“小學化”,請讓孩子在起跑線上“玩耍”

孩子回到家裡,家長第一句話,不是問“今天在幼兒園過的開心嗎”,而是,“今天學的什麼啊,你說給媽媽聽一下好不好”。說得好,家長會進行表揚,說得不好,免不了一頓斥責。

家長觀念引領的幼兒園課程選擇。家長是顧客,顧客就是上帝。為了爭取生源,必須迎合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需求,於是,幼兒園罔顧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開設各種英語、數學、拼音、識字等小學類課程,甚至,還會佈置作業。這便導致了“幼兒園小學學化”。

教育部治理幼兒園“小學化”,請讓孩子在起跑線上“玩耍”

家長花費大把金錢與時間去竭盡所能的培養孩子,沒想到換來的卻是孩子對學習的厭惡。

作為家長的我們,有沒有想過這到底是為什麼?

教育部治理幼兒園“小學化”,請讓孩子在起跑線上“玩耍”

有研究顯示,孩子年齡越小專注力時間越短:3歲約為9分鐘,4歲約為12分鐘,5歲約為14分鐘。如果長時間注意力太集中,大腦易疲勞,會對神經系統造成傷害。孩子們的智力水平還不具備系統學習的能力,過早強制灌輸,會讓孩子產生厭學情緒。

同事阿楠經常在辦公室吐槽:“我兒子剛上大班,就要學數學,我看看好多內容在我那個年代,應該是一二年級才有的。現在放在幼兒園裡去教,孩子學起來吃力,而我又不知道該怎麼辦,他現在每天早上起來又哭又鬧不願意去學校,可愁死人了!”

教育部治理幼兒園“小學化”,請讓孩子在起跑線上“玩耍”

我們大人都覺得知識應該早點學,不然跟不上。然而這種無非就是飲鴆止渴,主要還是教材內容難度深度安排不合理,導致了老師累,家長愁,孩子苦這一現狀。

還有專家表示,學前教育"小學化"讓孩子過早學習文化,喪失了想象力的培養。

澳大利亞幼兒園對兒童的培養非常人性化,也非常自由。幼兒教師的主要工作就是讓孩子在幼兒園裡玩得開心,從而培養他們獨立的人格,幫助他們更好地與同齡人建立夥伴關係。除了教師之外,還有幼兒護理助理來協助教師的工作,負責照顧幼兒的飲食起居。幼兒園通過遊戲和寓教於樂的方式來認知這個世界。

教育部治理幼兒園“小學化”,請讓孩子在起跑線上“玩耍”

同時,"幼兒教育‘小學化’剝奪了幼兒遊戲和動手操作的機會,也就剝奪了幼兒大腦神經元受到豐富刺激的機會,阻礙了神經元和突觸的生長形成,進而阻礙了幼兒大腦發育。"

過於超前的訓練所獲得的即時效應意義不大,這種急於求成的浮躁心態和所運用的強制性方法反而會使孩子的興趣被壓抑,致使幼兒產生緊張焦慮的心情,或者把愛玩愛跳的孩子弄得像小大人似的,全無陽光、活潑可談,不利於孩子的個性健康。

那麼在幼兒園孩子到底該學到些什麼呢?藍小豆(hellolandou)告訴你。

教育部治理幼兒園“小學化”,請讓孩子在起跑線上“玩耍”

幼兒園會每天帶領孩子們做遊戲,但是家長認為孩子在幼兒園就玩了,什麼都沒有學到,家長就會覺得這一天浪費了。

教育部治理幼兒園“小學化”,請讓孩子在起跑線上“玩耍”

實際上老師們設計的每一天的活動都是為了幫助孩子更好地與小學銜接:小班培養自理能力、中班培養社交能力,大班培養學習能力。看似在玩,其實是在幫助孩子獲得知識、培養習慣、具備適應小學的能力。

從遊戲和生活中可以獲得的直接的、感性的經驗,以達到學習的目的。孩子經常在玩,每天在重複,他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解決問題,獲得的經驗是持久深刻的,獲得的知識是充實的。所以在幼兒園孩子只要學到以下五點就足夠了。

一、學會交流、表達。與人交流,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這是兒童首先要學會的。

二、學會交往。任何人的交往是最基本的活動,跟玩伴、家長、陌生人,要讓兒童做好體驗。

教育部治理幼兒園“小學化”,請讓孩子在起跑線上“玩耍”

三、學會生活。培養基本的起床、休息、吃飯、喝水等生活習慣。

四、學會觀察。怎麼觀察、觀察周圍的環境,鍛鍊眼、耳。

五、學會鍛鍊。幼兒園兩大任務一是教育,二是保育,長身體更應該優先於知識的學習。

這個階段的任務就是為幼兒的後繼學習和終身發展作奠基,這是一個準備的過程,但並不一個提前學習的過程。

教育部治理幼兒園“小學化”,請讓孩子在起跑線上“玩耍”

知乎上有個問題,“哪些能力很重要,卻是多數人沒有的?”

其中有一個回答是:別讓任何人打亂你對孩子進行教育投入的節奏,更別打亂孩子自己成長的節奏。

仔細想想,我們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好像都是我們熟人的孩子。也正是這些跟我們關係很近的孩子,影響著我們對自己孩子的教育。

教育部治理幼兒園“小學化”,請讓孩子在起跑線上“玩耍”

可是你再好好想想,我們為什麼要按照別人家孩子的成長節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呢?我們為什麼不去發現自己孩子的節奏,再按照他的節奏來培養他呢?

在生活中大多數家長,他們忽視孩子成長的節奏,用一種“揠苗助長”的方式主導了孩子的成長,這真是件讓人難過的事。

放下面子,孩子才能按自己的節奏成長,才能更積極向上的生活;這點我閨蜜小雨做的特別好,連我都自愧不如。

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小雨可以說是完全充當了“孩子的角色”

“寶貝,你可以幫媽媽澆一下花嗎?你看它都快渴死了”

教育部治理幼兒園“小學化”,請讓孩子在起跑線上“玩耍”

“寶貝,我們一起給爸爸做個小蛋糕吧!”

“媽媽想聽故事了,你給媽媽講個《狼外婆》吧!”

好像她什麼都讓孩子做,什麼都依靠孩子,雖然一開始孩子都做不好,但小雨總會耐心的教她,“花花不能喝太多水,它的小肚子會撐的、小蛋糕做的很漂亮,但是我們可以做的更好看...下次講故事媽媽給你扮演狼外婆好不好?”

也許這樣的大人會被覺得懶,但小雨的兒女兒的成長卻是有目共睹的,很會關心人,做事也不馬虎,故事也讀的好。一塊參加親子游的時候,別人家孩子還在等吃、等喝、哭哭鬧鬧,她卻主動幫媽媽照顧起了大家。

是啊,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成長的規律和節奏,他需要成長的空間和時間,千萬別讓自己的好面子、攀比毀了孩子的成長,當你放下面子的時候,當你耐心陪伴的時候,孩子的變化會超乎你的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