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匯川接受《金融時報》專訪 積極打造有使命的資本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也是平安集團成立30週年,平安信託是平安集團的控股子公司,是平安集團綜合金融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誕生於深圳的金融企業,平安信託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的發展過程。從過去5年看,平安信託累計投入實體經濟規模超1.5萬億元,累計向受益人分配信託利潤1965.33億元;累計納稅57.43億元;在基礎設施建設、股權投資、財富管理、公益慈善等方面均走在行業前列,多個業務類型開創行業先河。如何看待平安信託的成長以及行業未來的發展,《金融時報》記者日前採訪了平安集團總經理兼平安信託董事長任匯川。

公司發展得益於改革開放

《金融時報》記者:平安信託坐落在深圳特區,您認為公司的發展得益於什麼因素?

任匯川:平安信託的發展得益於國家的改革開放環境和特區良好的創新基因,也得益於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平安集團的綜合金融優勢也為平安信託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平安信託抓住了實體經濟快速發展和國民財富積累的機遇,通過發展“財富管理+資產管理+投資投行”三大核心業務,獲得了快速成長。成立22年來,平安信託緊跟國家的戰略發展方向,圍繞實體經濟需要開展創新,以多種綜合金融解決方案服務於實體經濟;同時,通過財富管理拓寬人民群眾的財產性收入渠道,繁榮了金融市場,樹立了“受人之託,代客理財”的行業形象。

《金融時報》記者:信託公司的誕生在金融改革開放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任匯川:中國信託業伴隨著改革開放應運而生,並在最近10年迅速崛起,成為僅次於銀行業的第二大金融子行業,在我國經濟建設、國民財富管理和社會資源優化配置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大的作用,成為實體經濟重要的融資工具。

信託業因其跨市場的資本運作和多元化的金融工具,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信託業通過發揮金融的中介作用,引入民間資本助力基礎設施建設和國家經濟發展;同時,通過私募股權投資,為我國一大批創業者、企業家提供資金支持,成為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居民的閒置資金增多,投資理財的市場需求不斷增大,信託業發力財富管理業務,成為國民財富管理的重要工具;同時,信託也成為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重要渠道。2016年,平安信託於慈善法正式實施當日,設立了國內首隻集合永續型慈善信託“中國平安教育發展慈善信託計劃”,累計規模超過2000萬元,並通過定向開放募集,壯大資金規模,成為“金融+公益”運作的典範。

信託行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金融時報》記者:作為行業的領頭者,平安信託如何看待行業的變化?

任匯川:信託業要更加註重發展質量,摒棄“速度情結”和“規模意識”,更加主動地服務實體經濟與人民美好生活需求。 今年4月,資管新規正式落地,新規對於去通道、去槓桿、破剛兌的規定也表明,監管層正在全力推進金融迴歸本源,更好地振興、服務實體經濟。作為中國資管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信託行業有一定的先發優勢,但需要進一步優化業務模式,提升綜合能力,逐漸由受託人發起向由委託人發起轉型。

信託公司可以依託獨特優勢,定位為以直接融資和信託服務為特色的現代資產管理機構。作為唯一橫跨信貸市場、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的金融機構,信託公司是提供市場化直接融資的重要力量;是傳統銀行業和資本市場的重要補充,通過提供債權和股權直接融資,滿足傳統銀行業和欠發達的資本市場無法滿足的需求。同時,基於信託制度構建的金融機構,信託服務是信託公司的本源和最大特色;家族信託、資產證券化等非通道的事物管理類信託體現了信託本源,展現了信託的制度優勢和技術能力,是信託區別於其他資管機構的顯著標志,是能夠有效服務實體經濟、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重要發展方向。

《金融時報》記者:平安信託將如何應對這些變化?

任匯川:平安信託將充分挖掘信託自身多市場、跨領域、財產獨立性、風險隔離等獨特製度優勢,積極響應監管號召,迴歸業務本源。一方面,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求積極創新,採用債權融資、股權投資、投貸聯動、產業基金、資產證券化等特色化、專業化、定製化的金融服務,將制度優勢轉化為綜合金融服務的能力;另一方面,圍繞“三去一降一補”戰略,根據實體經濟發展需要做好“加減”法,降低企業槓桿率,培育經濟新引擎,助力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支持民營經濟與中小創新企業的發展;我們還可以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以及粵港澳大灣區、中西部開發、“中國製造2025”等國家重點領域,通過與政府產業基金合作等模式,支持具有國家戰略意義的高科技產業發展。

短期看非標、中期看標品、長期看財富

《金融時報》記者:在行業轉型的關鍵期,您如何看待國內信託業的發展走向?

任匯川:就短期而言,作為資管機構中唯一具有貸款牌照的機構,信託可以提供專業的融資工具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就中期來說,以資本市場為中心的資產管理能力決定了信託公司轉型的成敗。信託擁有雄厚的資本與專業的團隊,可以建立以資本市場為中心的資產管理能力,在一級市場用專業股權融資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主動擁抱新經濟,擁抱新價值領域;在二級市場向優秀券商和基金看齊,滿足客戶資產配置需求。從長期來看,信託可以充分發揮制度優勢,面向高淨值客戶和機構客戶,提供以資產配置、產品選擇、投資建議為核心的全方位定製化服務,這是信託公司的制勝之道。

《金融時報》記者:在當前金融業進一步改革開放的背景下,信託進入了怎樣的新時代?

任匯川:中國金融行業對外開放是國家的一項重要戰略舉措,信託公司作為一種市場化比較充分的金融類公司,對外開放及引進外資能夠促使信託公司在陽光下快速成長,也有利於信託公司在競爭中發展壯大。信託公司要逐步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打造自己的特色和業務體系,這樣才能經得起金融業開放、競爭加劇的挑戰。

家族信託業務是中國信託業迎接金融業開放、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工具。信託公司應在這方面建立自己的核心能力,充分發揮信託制度優勢,促進國民合法財產的保護和傳承,增進家庭穩定、社會和諧,用專業和服務把更多的客戶和資產留在國內,支持國內的經濟、社會發展。(李鵬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