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世量極其少見的身雕刻花卉紋的大明宣德款銅壺

該藏品底部落款為大明宣德款,字跡清晰,銅壺壺身雕刻花卉紋飾,栩栩如生,仿似比翼雙飛,彰顯權貴身份,也代表制壺人對此藏品的雕工及用心。藏品表面包漿渾厚自然,有自然氧化生成鏽色,顯示歷史年代的悠久。此壺構思巧妙,製作精良,壺嘴舒出自然、比例適度;提樑虛實有度、挺括有力;壺身端莊大氣。藏品整個造型簡潔、圓潤、端莊、明快;比例諧和、柔中寓剛;神、氣、韻兼備,值得收藏

存世量極其少見的身雕刻花卉紋的大明宣德款銅壺

外觀及表面

藏品雖然經歷了無窮歲月,但是至今依然保存極為完好。壺身造型獨特,表層花卉圖案看上去也是栩栩如生,銅壺曾經是人們司空見慣的生活器物,其實越是我們身邊的東西人們也容易忽視,殊不知,這小小的銅壺中也有大世界。在漫長的歷史中,銅壺的大小、造型、主要用途都有不小變化,尤其是在北方少數民族地區,銅製器皿更是被廣泛使用。時至今日,原本的銅壺漸漸淡出日常生活,走入收藏領域銅壺是做什麼用的?如果您拿這個問題隨便去問人,大家的答案肯定和煮水沏茶有關,可是您知道嗎?過去的人拿著銅壺倒酒,還用銅壺計時,從不用它去煮水。

銅壺作為一種盛放液態物體的器物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最早是用來盛放酒水的,在《詩經》中就有相關記載。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銅壺的造型千奇百怪,和現代人常見的壺相似點不多。商代的壺多是扁圓形,大腹、貫耳、圈足。西周的壺圓形長頸,大腹有蓋,兩旁有耳,作獸頭銜環。春秋時的壺,鼓腹長頸,肩上有兩個伏獸。戰國的壺更接近於後來的瓶子,還出現了方形、八角形、瓠形等形狀比較特別的壺。

存世量極其少見的身雕刻花卉紋的大明宣德款銅壺

落款

如果你去故宮博物院參觀過,可能見過我國先民們用來計時的銅壺。要知道我國古代是沒有鐘錶之類的計時工具的,那該怎麼計算時間呢,聰慧的古人利用了銅壺和水,這種計時工具也叫銅壺滴漏。發明這種銅壺滴漏計時器的年代現在還沒有定論,據說在夏商時就已經出現。當時的人在銅壺內盛滿水,壺身靠近底部處有一個小洞,壺中豎插一根刻有刻度的木尺,木尺下端固定在一塊船形木塊上,使其浮在水面上,當水從小洞滴出後,人們根據水位降低後標杆上的刻度來判斷時間。宋代著名詩人王安石在詩中寫道:“冰殘玉甃泉初動,水澁銅壺漏更長”,說的正是這種用銅壺計時的方法。後來為了提高計時的準確性將多個漏壺組合在一起使用,壺數最多的是4壺一套,據說僅有兩套存世,其中一套是清代製造的陳設在故宮博物院的保和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