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 未來禪之悟道:中觀 空性 智慧

禪 未來禪之悟道:中觀 空性 智慧

重返兜率天居士 禪之指引者

上回講到,在達到知而不想的境界,在相對“無我”的未來禪中,順理成章的做出應對反應,也於此,我們才能克服它,進入更深入的禪定世界。。。。。。。。我們在過程裡恐懼,迷茫。試圖找出自己心中的真理,這大抵就是所謂的 悟道,證道。

大家一路走過來一邊看,一邊思考。我們自身就是事物,萬事萬物也是事物,包括我們的所思所想精神,都是事物,本質上來說,我們人,我們的身心,和萬事萬物都是一體的。我們的身體是物質組成,我們的大腦也是,所思所想也都是電流在腦細胞之間互相傳播產生的,若本質來看,和這個物質世界一模一樣,都是物理的現象。

既然如此,那麼萬事萬物都有一個什麼樣的特徵呢?那就是任何事物,都無法永久的保持住原來的樣貌。舉幾個小例子。比如,我們的身體,會變老,會生病,我們會死掉,然後身體會腐爛,然後變成塵土,這些都是眾人皆知,而且我們無法永遠保持在一個年齡段。包括我們死後變成的塵土,有的部分被植物吸收了,有的隨風飄揚混在霧霾中,有的部分,在地下高壓中千萬年後變成石頭等等。之後再也找不到原來的那個我了。

又比如樹木也是一樣腐敗消失,即使我們認為堅固的石頭,被水消磨殆盡,或者風化消失,也是很久以後就找不到它原來的模樣了。所有事物都無法保持原來的樣貌。

假設我們有靈魂,就是我們的思想,是脫離物質存在的,小時候,你所求是糖果玩具,青年時候,你求的是錢財,男女,老年的時候求的健康長壽等等。我們會發現,隨著時間的流轉,我們思想也是無時無刻在變化的。也就是說,思想也是不可以永久保持的,不能永恆的。

這種萬事萬物都不能維持原貌不斷變化的現象,我們就叫做 【無常】。

我們通過邏輯思考一下,無常是不是真理?如果無常是真理,我們為什麼會執著的認為有一個我存在呢?怎麼會認為今天的我,就是昨天的我呢?

通過這些疑問, 我們證悟的發現,“我”和事物是共生的,沒有世界我就無法知道我自己存在,光有世界,沒有我,對於我來說世界也不存在。於是我們可以想想,我們如何得知無常存在的?

這裡又出現了一個概念,叫做緣起所謂緣,就是條件,就是因素。也就是說我們知道任何事物,都是有參照的。我因為參照物質世界的存在得知我的存在。無常參照的其實就是有常,如果說無常是無規律的一系列變化過程,那麼我們之所以得知無規律這種概念,實際上就是因為我們知道什麼是規律。春夏秋冬反覆輪轉,地球繞著太陽轉,太陽繞著銀河系。每個人都是從小到老到死,一模一樣的特徵,太陽東邊升起,西邊落下,潮起潮落,全部都是按照特定規律發展的。於是乎,我們發現,不管是無規律的無常,還是有規律的有常,都不能概括整個世界的真相。所以它們既是對的,也是不對的,對的是它們是真實存在的現象,錯的是,都無法概括所有世間的現象。

禪 未來禪之悟道:中觀 空性 智慧

不管是無常,有常,對或者錯,有或者無,都是片面的認知。所以這裡要說一個另外重要的概念了,那就是中觀了

中觀】就是不陷入任何一種片面觀點概念。

所謂中觀,就是不偏不倚,不常不斷,不落入任何一種偏見中的取捨,就是中觀,也因這個思想,誕生了所謂的中道。也就是說,把中觀的思想,貫徹到對任何事物的形容認知中。

這樣我們就不會在禪定某個階段人為,哦,原來無我!我感覺不到我,就是無我,或者說,哦,我現在感受不到痛苦了,我成就了,我脫苦了!(明明還有我存在,怎麼會無苦?)這些等等各種不正確觀念。也因此不會在某個階段停下來,自認為成佛了。或者一味的追求無我,陷入“空執”中,執著時間沒有了我,就沒有苦樂等等片面的觀點。

中觀,中道,無常等等這些概念的堅定,會穩固我們正確的觀點,而不是永遠固執的呆在某一個自我見解中。比如有我,或者無我,而是進入一種沒有矛盾的狀態,非有,非無,既有即無,從一體知道一切,從一切知道一體的正確觀念中。於是我們的心識,不在一中,也不再一切中。哪裡都不在,這就是

空性

空性也可以用有常無常來理解,萬事萬物,不停變換,無法永恆,因此永恆的事物是無。但是又不是絕對有。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有。所以非有非無這種也叫做空性。要注意,空性不是真空,而是我們無法用固定觀念來永恆的形容一個事物。所有事物能描述出來的,都是常見或者斷見。比如水,水蒸汽是水麼?氫原子氧原子是水麼?電子原子核質子是水麼?都是都不是。因此,借用道家的話,名可名,非常名。都是我們強加的認知概念。事物就是事物,名字永遠只是我們心中的理解而已,都不是真實,即可知又不可知。

知事物的這個我的時候最終會變成空,這個空又不是無物質無能量無信息的真空。所以說非空非有,物雖空,性自存,所以取這兩個字,叫做空性。

禪 未來禪之悟道:中觀 空性 智慧

這或許是中國儒家裡 所講的人性修養 【中庸】。

中庸(《禮記·中庸》古本):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禪 未來禪之悟道:中觀 空性 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