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都館記——洛陽春日最繁花

洛陽的牡丹和石窟很出名,龍門石窟特別好看。讓人們不得不讚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很有歷史的沉澱的氣息。很多有地方特色的小吃都集中在市內,強烈推薦。洛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早、朝代最多、 時間最長,跨度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感動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洛陽旅遊景點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其中龍門石窟是中國三大石窟之一,白馬寺是中國第一座官辦佛教寺院,洛陽古墓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墓群,此外還有二程墓、白園、關林等一大批歷史遺蹟。 洛陽,因為地處洛水之陽而得名,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起,歷史上先後有13個朝代在此建都,時間長達1500多年。自古以來,這裡墨客騷人云集,因此有“詩都”之稱,牡丹香氣四溢,又有“花都”的美譽。洛陽位處亞歐大陸橋東段,橫跨黃河中游兩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是“華夏第一王都”,是八大古都和國務院首批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 “絲綢之路”起點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的城市。 洛陽位於豫西山區,東臨嵩嶽,西依秦嶺,南望伏牛,北靠太行,地形、地貌複雜多變,孕育了名山大川、河湖瀑布、溶洞溫泉、原始森林等風景名勝。 北25公里有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及舉世矚目的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270平方里浩淼水面與崇山峻嶺融為一體,構成一幅北方千島湖的壯觀畫面。東80公理有中嶽嵩山及少林寺名勝, 青山疊翠,峰巒聳峙,寺廟巍巍,武校林立。南部和西部50到160公里範圍內,分佈有國家森林公園白雲山、龍峪灣、花果山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伏牛山,有欒川老君山、洛寧神靈寨、嵩縣天池山、新安青要山等8個省級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還有“北國第一溶洞”雞冠洞、“北國水鄉重度溝和陸渾水庫旅遊度假區等景點。 洛陽是個古老的城市。當你走進老城,你一定會深深地迷戀上她那質樸的氣息。她就像是一本沉甸甸的書,在等待著你去細細品味;她更像是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在等待著與你傾心交流。老城裡最不缺的就是一座座瓦片屋頂的小樓,木刻的屋簷、窗欞,還有那古色古香的街道,彷彿都在向你講述著洛陽曾經的輝煌。 四月的洛陽城牡丹怒放,城內變成了“國色天香”的海洋。細嗅芬芳,置身花海,動人的牡丹嬌豔欲滴,讓人忍不住心生憐愛,醉入其中。龍門石窟的鬼斧神工,讓你不得不讚嘆古人技藝的出神入化,震撼人心。歷經歲月更迭的白馬寺,依然在古城中靜默如初,散發著她的光芒。在老街閒庭信步,細細品味她的內涵與風韻,讓歷史訴說,讓時間停駐。

神都館記——洛陽春日最繁花

龍門石窟是中國著名的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同時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雕刻很精美,浩大的佛文化。門票比較貴,但是還是值得一看的。龍門石窟位於中國河南省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和香山崖壁上,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 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所處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景色優美,更是許多石窟難以比擬的。 來龍門遊玩,與其說是視覺的盛宴,不如說是一次心靈的朝拜。充滿靈性的石窟靜臥在古老的河畔,沐浴在蔚藍的天空下,歷史的滄桑凝重與藝術的感官衝擊,讓人在感嘆先人的智慧創造的同時,對宗教的信仰與藝術的震撼,也油然而生。

神都館記——洛陽春日最繁花

白馬寺位於河南洛陽城東10公里處,古稱金剛崖寺,號稱“中國第一古剎”,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第一所官辦寺院。 建於東漢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白馬寺原建築規模極為雄偉,歷代又曾多次重修,但因屢經戰亂,數度興衰,古建築所剩無幾,人民政府為保存這一著名文化古蹟,曾進行過多次修葺。 現存白馬寺坐北朝南,是一座長方形的院落,佔地約4萬平方米。寺大門之外,廣場南有近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橋,其左右兩側為綠地。左右相對有兩匹石馬,大小和真馬相當,形象溫和馴良,這是兩匹宋代的石雕馬,是優秀的石刻藝術品。 白馬寺的山門為明代所重建,為一併排三座拱門,代表三解脫門,佛教稱之為涅盤門。部分門洞券面上刻有工匠姓名,皆為東漢遺物。寺內現存五層大殿,坐落在一條筆直的中軸線上,兩旁偏殿則互相對稱。天王殿,正中置木雕佛龕,龕頂和四周有50多條姿態各異的貼金雕龍。龕內供置彌勒佛,即“歡喜佛”。他笑口常開,赤腳趺坐,形象生動有趣,令人忍俊不禁。殿內兩側,坐著威風凜凜的四大天王,是佛門的守護神。 華夏文明第一次大規模吸納外來文化,是佛教的傳入。公元64年,漢明帝劉莊夜夢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於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了西天取經的故事。三年後,漢使同印度高僧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返回洛陽,漢明帝親自迎接。第二年,在洛陽西雍門外建起了寺院,為銘記白馬馱經之功故名白馬寺。從此,在東土大地、洛河之濱、天子腳下,便有了中國最早的佛寺,它是佛教在中華大地上賴以發榮滋長的第一座菩提道場,歷來被佛教界尊稱為“釋源、祖庭”。 白馬寺內寶塔高聳,殿閣崢嶸,長林古木,肅然幽靜,寺內的主要建築分佈在由南向北的中軸線上,前後五座大殿錯落有致,嚴謹有序。 大雄殿內的23尊元代“夾苧乾漆”造像,形態各異,栩栩如生。他們全都是由絲、麻製成,每尊重量僅有3到5公斤,從元代至今700多年來未經修繕,仍然色彩如新,是國內罕見的稀世珍品,也是白馬寺的鎮寺之寶。 中國第一座古剎是洛陽白馬寺,中國第一座古塔是白馬寺內的齊雲塔,中原第一座比丘尼道場是白馬寺內的齊雲塔院,最早來華的印度僧人禪居於白馬寺,最早傳入的梵文佛經收藏於白馬寺,他是中國最早的譯經道場,中國的第一個漢人和尚在這裡受戒,正是這些第一使得白馬寺能夠穩居中國伽藍之首座,而永遠彪炳於中國佛教史冊之卷首。

神都館記——洛陽春日最繁花

重渡溝自然風景區位於河南洛陽欒川縣潭頭鎮西南10公里的熊耳山,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風景優美,堪稱“北國一絕”。 重渡溝因東漢光武帝劉秀二渡伊水至此,擺脫王莽追殺併成就帝業而得御賜之名。區內竹茂林密,野生動植物繁多,800畝竹林密密層層,可與蜀南竹海相比美。四季泉水噴湧,常年飛瀑成群。景區憑藉“水清、竹多、落差大”這些自然優勢和“茶文化、竹文化、水文化、農耕文化”的有機融合,讓遊客領略生態旅遊和鄉村旅遊的別樣風光。 重渡溝三絕:水、竹、農家院。重渡溝得天之獨厚,上百個泉眼數百股泉水從地球深處噴湧而出,匯成了億萬年源源不斷的蘭溪清流;鋪天蓋地、遮天蔽日的萬畝竹林又給重渡溝平添了一座滿目湧翠的天然畫廊;重渡溝被中國旅遊第一人魏小安先生稱之為“中國農家賓館第一村”。

神都館記——洛陽春日最繁花

白雲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嵩縣南部伏牛山腹地原始林區,總面積168平方公里。 有動物204種,植物1991種,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被專家學者譽為“自然博物館”。 境內海拔 1500米以上的山峰37座,其中玉皇頂海拔2216米,為中原第一峰,是看日出觀雲海的最佳處。 這裡奇峰俊秀,白雲悠悠,瀑布飛跌,林深谷幽。整個景區融山、石、水、洞、林、草、花、鳥、獸為一體,雄、險、奇、幽、美、妙交相生輝,形成各具特色的白雲峰、玉皇頂、小黃山、九龍瀑布、原始森林五大觀光區,成為中原地區集觀光旅遊、度假避暑、科研實習、尋古探幽為一體的複合型旅遊區,被譽為“人間仙境”、“中原名山”。 經過10年開發建設,公園初步形成吃、住、行、遊、娛、購配套旅遊服務體系,籌建10大賓館,完善道路及服務設施,建成玉皇頂高山滑道和“亞洲第一跳”——白雲山雲飛蹦極,形成萬人日接待能力。目前已成為中原地區旅遊新熱點和洛陽南線重點旅遊區。

神都館記——洛陽春日最繁花

龍潭大峽谷景區位於洛陽市新安縣北部,距洛陽60公里,是一條以典型的紅巖嶂谷群地質地貌景觀為主的峽谷景區,享有“中國嶂谷第一峽”等美譽。 龍潭大峽谷是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的核心景區,景區內有六大自然謎團:“水往高處流、佛光羅漢崖、巨人指紋、石上天書、蝴蝶泉、仙人足跡”;七大幽潭瀑布:“五龍潭、龍涎潭、青龍潭、黑龍潭、臥龍潭、陰陽潭、蘆葦潭”;八大自然奇觀:“絕世天碑、石上春秋、陰陽潭甕谷、五代波紋石、天崩地裂、通靈巷谷、喜鵲迎賓、銀鏈掛天”。令人驚歎不已,流連忘返。紅巖絕壁,飛瀑幽潭,狹溝深谷,奇石綠蔭,組成世界上罕見的山水畫廊。 龍潭大峽谷是一條由紫紅色石英砂岩經流水追蹤下切形成的U型峽谷,全長12公里,谷內嶂谷、隘谷呈串珠狀分佈,雲蒸霞蔚,激流飛濺,紅壁綠蔭,懸崖絕壁,不同時期的流水切割、旋蝕,磨痕十分清晰,巨型崩塌巖塊形成的波痕大絕壁國內外罕見。

神都館記——洛陽春日最繁花

洛陽博物館,位於古都洛陽市中心繁華地段,西臨王城公園,是國家一級博物館,洛陽唯一的一座綜合性歷史博物館。 洛陽博物館以其數量巨大,跨代久遠,種類豐富,品位高超而享譽中外,其中仰韶、龍山文化時期的陶器,夏、商玉石器、兩週青銅器、漢魏彩繪、唐三彩、宋瓷等多是稀世珍寶,並極具地域特色,在中國文物界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新推出的《永恆的文明洛陽文物精品陳列》由史前時期、夏商時期、兩週時期、漢魏時期和隋唐時期五大部分組成,展示文物珍品近千件。 其中在展品方面重點突出了五萬年前的大象化石、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器、夏商周時期的青銅禮器、漢魏時期的彩繪陶器及百戲俑、隋唐時期的彩繪樂舞俑和釉色鮮豔、形態各異的唐三彩等。其中的夏代青銅爵、戰國時期的錯金銀銅鼎、北魏時期陶塑、唐代的三彩燈、三彩馬堪稱國之瑰寶。

神都館記——洛陽春日最繁花

王城公園。坐落在洛陽市中州路北側,始建於1955年,因修建在東周王城遺址上而得名。 地跨澗河兩岸,中間仿玉拱橋相連,佔地一千零八十畝,是全國唯一的遺址公園,也是洛陽市最大的綜合性公園,為河南省最大的綜合性公園。 王城公園大門樓為仿古建築,紅牆碧瓦,古樸凝重。迎門石壁前設一王權重器巨鼎,是洛陽市金村出土周鼎複製模型。 園內闢有牡丹觀賞區、牡丹文化區、歷史文化區、大型遊樂區、動物園五大景區。園內東中部為牡丹亭,有牡丹園、動物園和兒童遊樂場等;園內西部為歷史文化遊覽區,有竹林曲徑、“河圖洛書碑”等,整個建築再現了周風、漢風、唐風的餘輝。在“河圖洛書碑”北側,有來自13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名臺胞聯誼會訪洛者豎立的上書“根在河洛”石碑一通;北部有大片牡丹園及熊貓館、獅虎山、禽類館等。 整個公園,景色秀麗,樹木蔥蘢,亭館臺榭,佈局精巧。

神都館記——洛陽春日最繁花

走進黃河小浪底

水利樞紐風景區。位於黃河中游最後一段峽谷的出口處,地跨洛陽、三門峽、濟源三市,南距河南省洛陽市40公里,北距河南省濟源市30公里。 南岸黃鹿山為該景區最高點,從這裡可俯視大壩全景,又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景色。小浪底風景區景色優美壯觀。景區又處在國家黃金旅遊線路河南“三點一線”的中心部位,該景區地跨南北兩岸,南岸為崤山的東北餘支,西接汾、渭盆地,東臨華北平原。北岸有太行山和王屋山,景區是以小浪底工程為依託,以山、水、林、草為特色的生態園。 小浪底水庫內大量的半島、孤島、險峰,使自然景觀近有曲折蜿蜒的河灣,遠有煙色浩淼的湖面。從碼頭登舟,擊水搏浪,出入高峽平湖,觀賞沿岸山水風光,盡情領略母親河的風采。 小浪底水庫截流後,已經吸引了大量慕名而來的觀光遊客,將小浪底譽為“小千島湖”,認為小浪底集三峽之險與灕江之秀於一體,必將成為新興的旅遊目的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