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按摩:央行和財政四手連彈的前奏

宏观按摩:央行和财政四手连弹的前奏

央行和財政其實早就目標重疊、各自準備、默契行動了。只是近期一個罕見的摩擦引發了很多猜測,看了下各種解讀不太滿意,就再來一篇宏觀按摩。

仍然儘量簡化通俗,主線是部委之間的大目標和小分歧的來由,隱線是市場企業的邏輯和反應,更多層級和線條都省略掉。因為一兩篇或者幾十篇都不可能完整說清楚的,每篇幫著去掉一點點誤判倒還可以。

1)首先擺正終極目標和終極約束:堅決防止系統性金融風險。

系統性金融風險必須提前兩三步摁住或者準備好預案,因為萬一失控那實在是太可怕了。這是各部委爭吵摩擦的最終約束。

一個後果是惡性通脹(想想前蘇聯的盧布)。現在再怎麼難掙錢,老百姓還是想掙錢的,仍舊各守本業。假如錢被搞成了廢紙,老百姓不想要錢了,只想著怎麼換到大米雞蛋奶粉,那時政府將不得不甩掉90%的成員,只保住軍警維持最後的秩序。是的,貨幣其實和暴力對於維繫秩序的重要性幾乎等同,很難說錢廢了和警察消失哪個更可怕。

改開後的20年裡曾出現過兩次通脹失控的苗頭,都不計代價的壓下去了,保住了人民幣沒有變成盧布。這其實比休克式還是漸進式的影響更大。貨幣一崩,沒得機會再帶領著摸索新的路徑。所以不要相信那些說“政府謀劃著各種印錢掠奪的手段,早晚會出現80萬一平的房子、300塊一碗的拉麵”,其實官方比你還焦慮這種後果的。

另外要防止的是債務危機(想想美國2008年或者1929年大蕭條)。表現為銀行拒絕對企業放貸,甚至拒絕對同行拆借,唯求自保。結果是人人都保不住,資產價格暴跌也沒錢接盤,企業沒錢週轉成片倒閉,無數工人失業扔到大街上,欠債了的或者失業了的人停止消費,然後冰凍繼續蔓延。

大蕭條那次還把非英語國家的政權以及世界秩序沖垮了。德國人選了納粹,餓肚子賣女兒幾年沒希望的日本人狂熱的支持關東軍吞併東北。有了這種痛苦經歷,戰後各國才竭力合作維繫貨幣和貿易秩序,忍氣吞聲的部分放棄內政外交的獨立性。2008年時聯儲破例借出了上萬億美元的救市資金,也是因為蔓延下去後果太可怕了。

系統性風險的後果和代價如此巨大,需要極力避免,這一點所有部委都沒什麼分歧。分歧在於,到底什麼時候是臨界點,該用什麼藥方什麼力度,被壓縮的給什麼說法;以及更重要的,憑什麼你的邏輯權威利益就比我的要優先,要我先服從大局而你躲過去等等。這些觀念層面的博弈、操作層面的算計,才是不確定性的根源。

2)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積累和過去的應對

為了縮短篇幅就只從08年危機開始。當時學界主流建議是貨幣政策(歡樂的放貸)和財政政策(痛苦的減稅和裁員)雙管齊下,但最終幾乎是單邊放水,貨幣總量從08年底的47萬億,跳到12年底的97萬億,新增50萬億貨幣大部分是貸款,多數貸款又流入了國企和基建。

但貨幣增發能得以循環維繫,背後的鐵律是,有貸款必得有還款,合同是白紙黑字寫著的呢。這時問題來了:經營收入夠不夠還款的?新形成的巨大產能要靠銷售回款,高鐵要靠賣票回款,高速公路要靠收費回款,這些全都需要民間有足夠的收入和消費意願。

順便糾正一個流行的偏見:貸款或者債務總量高不高,其實真的不重要。首要的是債務對應的資產有沒有未來營收,欠債的機構個人是否能還款、肯還款或者交出資產來。一些非市場主體能變著法兒脅迫或者套取貸款、花完走人,才是根本性的問題。

但是很不幸,09年大放貸後,接盤俠的收入沒能完全跟上。因為沒能同步減稅,增量被政府拿走了更多,所以企業老闆和工人的收入增速遠遠不夠;而且受耕地紅線影響土地供應緊張,土地出讓金也一路上漲,城市化和房產門檻大幅提高,加上戶籍教育衛生等限制居民進城,自然就吃不掉那麼多鋼筋水泥、建材家電。

結果是一部分中小民企被債務壓垮,其餘民間投資意願也急劇下降,眼看GDP和就業就要擋不住的往下掉,循環傳染將導那些國企也還債並部分關廠、下崗,已經有了債務危機的前兆了。這在12年到13年間引發過一輪激烈的爭吵,期間那些剛剛壯大的部門非常強勢,央行被迫後退,竭力保住匯率和幾大行不被掏空等底線,至於地方行、表外、互金等,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監管空白、監管套利、監管競劣”了。

這期間發生了很多事,比如說:

主循環優化不了,又要保證GDP,結果是貨幣總量比13年初又增長了70萬億。因為產能增不大動,結果很多還被國企和地方政府搞去發了工資或者城市改造,難以償還的貸款更多了;

權威人士表態要進入新常態,要求降低GDP增長目標,隱含意思意就是,結構改不了,那指標先低一點兒吧,你們能少放一點兒;

嘗試用一帶一路把過剩產能轉換成海外資產(由外國人將來還貸款或者分紅);創設自貿區吸引新投資(可惜類似於非公36條,很快被行業部委們不聲不響的合力摁死了,能退出自貿區的權力就有被取消的風險);簡化審批流程、限制基層的任意收費和罰款(難以大幅減稅和開放新行業讓民企多投資多僱人,那少一點傷心吧);供給側改革(結果很混亂,許多負債低的民企反而清空產能了);高端產業獎勵、鼓勵全民創新創業等等。

外需方面,15年811匯改時,有嘗試貶值刺激出口多帶動一點兒的意思,但由於中國出口體量過於巨大,貶值把周圍經濟體都嚇的貶值更多,人民幣反而相對他們升值,於是這條路也堵上了,反倒是刺激資本瘋狂外逃,外儲半年掉了大概4000億美元,為了保外儲又各種亂來,包括把安邦萬達海航等揪出來扇耳光;

房產土地方面。招拍掛、耕地紅線、房產調控、限制特大城市擴張,步步都是收權消滅市場自由供需,終至不可收拾。曾在經貿談判為什麼難的中,論證過日韓臺的土地管制為什麼是慢性民族自殺;17年5月初也曾寫過“房地產長效機制”可能會是什麼樣子的,其中提到部委不會自我改革、只會年年加碼,除非撞到另一個部委或者國家的紅線。並猜測財政和央行已幾乎沒有退路,紅線即將繃緊。

文章發出當月,國土住建同日更換書記。又隔了一個多月,貨幣安全的紅線也得到驗證,5年一度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主要領導人和各省市、高法高檢、軍隊武警等相關負責人參與,首次決定降槓桿,重點針對國企和地方政府,並強調地方官要改變政績觀,嚴控債務,追溯追責到底,財政紀律和債務約束終於跟官帽掛上鉤了,不再僅僅是文山會海中的幾頁紙了。

這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算是一個轉折點。因為組織太大,層級和條線都太多,首先要取得一些共識,才能調整組織機構;等到相關的位置、KPI和授權都動了,任務才能有望推進。不能以為開些會、下些文件,費些周折把“讓市場機制發揮決定性作用”和土地平權寫入18屆3中公報,就能自動達成,天下哪有這麼容易的事。

再多的還是先略過吧,還有A股、國企、國土、外匯、開放等等條線也同樣略過,反正早晚會成為熱點的,也不急,現在寫了也沒多少人看。(拖稿有理)

3)2018年換屆後央行和財政的機構權限調整

今年兩會之後,好多部委調整了職能權限和內部機構,地方今年也差不多要跟隨完畢,所以現在是新階段的序曲,更多變動還在後面。央行和財政的權限算是升了半格,當然離主要市場經濟國家還差的太遠太遠。

央行方面,此前十五年的分散監管局面得到扭轉,銀保監會和央行同一位書記了。國開行也開始接受指導(棚改權限調整),後面看能不能協調證監會,約束地方金融辦和地方銀行。而財政部呢,肖財長成為分稅制後首位晉升的財長,部領導的組成也調整頗多,有三位做過地方財政主官(地方財政的那些貓膩…),一位成長於地方銀監會(地方銀行那些貓膩…),還有一位副部長則出身於中組部(各種搞錢出官的那些貓膩…)。

雙方組隊完畢後,就開始各自的行動。比如財政曾砍掉一些部委給光伏、電動車、機場等的補貼,查處縣區一級的違規舉債,發改委也及時配合否掉一些大型基建項目。對於雙方業務重疊的金融部門,其實雙方的默契也不少,先是央行學者多次批評以前的“監管空白”、“監管套利”、“監管競劣”,圍堵地方金融辦的各種後門;緊接著財政就發文件,要求國有金融資本單獨管理,穿透到財政行使股東權益。

非金融央企和地方政府所控制的金融機構(城商行、農商行、農信社等),估計能影響四五十萬億的貸款總量。財政部繼續無權伸手的話,別說指令他們降槓桿,連真實數據都難說能拿到(不能更換行長和總會計師的話,誰理你啊),股本補充、債務替換、責任認定和免除等就更是扎手,推測這是主要目的:把後門鑰匙通通交出來,把賬本打開看一下再說。估計財政部派駐各省和單列市專員辦那千把人有的忙了。

有人擔心財政目的是控股四大行開發行(以及銀保監會管理的中央金融企業)為自己扛鍋,乃至控制央行(像日本戰後早期),我認為這是多慮了,這種一腳邁向盧布化深淵的步子,很難蒙過一個曾經N次強行碾平通脹、還安排過冀朝鼎的組織的警戒心。

4)減稅發債確實迫在眉睫,早晚都躲不過去的

央行已經沒得選擇。中長期看,已暴增十年的國資債務、地方政府債務必須要壓縮切割置換,因為還款現金流和還款意願都太差了。而短期呢,百餘萬億的貸款債券大多是1-3年期,平均每月三四萬億要到期,接續稍有猶豫的話就可能連環爆雷;真的還掉的那些額度,還得找到新的能掙錢肯還款的接盤俠,否則貸款結構更糟,從“結構性去槓桿”變成了“總體去槓桿、質量逆淘汰”,而且貨幣總量一旦緊縮,那可等著好看吧。

所以央行短期壓力是真的等不及的,沒新的優質接盤俠就只能繼續放給老傢伙,而老傢伙形成“呵呵新一屆不過如此”的預期後,再扭轉就更費力。但優質接盤俠在哪裡?實業沒多少人願意加槓桿了,因為早年開放的那些領域裡已塞的滿滿當當,還繼續追加投資的額外收益幾乎沒了。稅收增速又持續超過民營部門增速,即使企業貸了款擴大生產,轉幾圈也就變成了稅,那誰還有意願進去折騰。所以徐忠怒而說是“不實質減稅是耍流氓”一點都沒錯。

只有實質性的減稅減社保才能立即見效,因為那相當於每月強行往企業家和工薪的兜裡按照產出發獎。企業家們會擴大一輪投資和僱傭,直至利潤回報再次拉平;就業和工薪的增長則會擴大消費意願,消化掉舊有的和新增的產能,也有意願和能力扛下更多的房貸、房租、房產稅。這才能真的一邊實現脫虛向實、一邊給資產泡沫提供緩衝,而不是滿滿的套路和無限的焦慮。

居民那端,短期也真加不動多少了。按揭和消費貸款餘額兩年多來已經翻倍,還本付息壓力自然就加倍,再加上攢錢買房的信仰普及到四五線城市,那麼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速就沒可能不往下掉,家電建材食品服裝通訊等行業已經開始感覺到寒意。等拖到他們開始緊縮裁員,那就真的啟動緊縮週期了,房價房租要掉,鋼鐵水泥汽車等國企產能過剩債務惡化失業加劇…..這還沒提國際環境的衝擊呢。

如果國土真的落實“房住不炒”去掉土地供應硬性限制,把接近兩億畝農村宅基佔地轉換成一億多套城郊獨棟大宅,那也還好,可以顯著增加按揭貸款還有鋼鐵水泥建材家電家居等消費,把整個經濟還有生育率拉起來,但目前看幾乎不報指望。至於教科文衛能源交通等領域放開、縮減財政供養、事業單位改制等,也都是短期沒可能搞定的。

所以眼下華山一條路,央行呼喊財政減稅很正常。現在不喊,下季度也得喊;央行不敢喊,那其他學界或者更高層也會有人喊的。繞不過去的。

5)其實財政手裡減稅的底牌,超過美國日本歐盟財政部手裡牌的總和

這個底牌就是“可出售的淨國資”,美歐日增發國債的空間很小,政府持有的可出售資產更是接近於零,而中國政府的國債空間和還債資產可謂如山如海,百萬億不算誇張,連減20年都比他們家底厚。債務危機其實是虛的表面的,資產債務錯配才是實的根源的。簡單說就是,重稅重費各種管制過多的奪走了居民的消費力,結果攢了再多的國資還不是隻能過剩、壞賬、下崗。

翻翻中央和地方國資系統的報表,淨資產就有40多萬億。不包括國有金融、科教文衛宣傳領域,也不包括歷史遺留的土地和礦產使用權價值,因為按照會計法則是要攤銷的。鐵路總公司、供銷社、郵儲、工行等絕大部分自有地皮房產,北京上海兩地總計四五十萬億的房產中那不低於1/5”姓公的”,賬面記載價值幾乎為零。京滬國資委賬上那各一萬多億“淨資產”,你信嗎?

如果每年拿出三四萬億來,用於減稅(比如把每年五六萬億的增值稅降低到日美消費稅5-8%的水平)、劃撥國資減社保

(每年五六萬億少抽1/4)、劃撥公房或者股份補償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改革,輔以股市和土地的自由化,那至少能支撐十年平均約10%的高增長,估計人均GDP達到2.5萬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由現在的5000達到約1.6萬美元。

這沒什麼可驚訝的。現代財稅結構強調儘可能把資本增量交給民間支配;政府負債在不超過未來資本時儘可能高(是指有望未來工作、納稅、還貸的少兒總量,超過退休老人);國資佔全國財富的比例,與全國財富的總量成反比(想想古巴朝鮮和大陸改開前的經濟)…這些常識近十年來在中文世界幾乎完全消失,結果就是所有人都在老的格局下反覆兜圈子,民企吃完一波制度紅利後就動彈不得,而國企和政府一動彈又得趕緊踩剎車。

然而,幾十年來每個行業部委(比如國資國土科教文衛工信交通科技農業環保等)都死死捂著自己那攤,頒行無數法規文件擴充權力,捆住民間和地方山頭以外,還要伸手干預國家部委(財政央行國防外交商務等)。這可苦了央行和財政,牌雖然那麼多,這兩個部委能打的卻幾乎沒有,可能連上桌跟其他部委拍桌子的資格都輪不到,說話都要小心翼翼生怕被懟。

徐忠那篇開頭就提到中美財政部的權力對比,意思其實是“知道不是財政能定的,但只能衝你們來”,可是中國財政部的權力之小、地位之低、運行之原始,超過絕大數人想象。財科院劉尚希院長前段時間有篇萬字長文《財稅體制怎麼改》,第一部分就是講“化解公共風險是為改革注入了確定性”,意思是喊了幾十年要改,希望這次是真的要動了。(如果跟蹤更久的話,還能找到前任肖財長和前前任樓財長於1987年的一篇合著,其中許多架構設想至今還沒補上)。

劉院長同一小節裡接著就是“國家財權至今尚未能實現統一”、“很多部門把注意力放在了分錢上。財政資金異化為一種權力,而不是責任”。說的是部委們以各種名頭“節約外匯”、“產業自主”、“糧食安全”、“教育發展”、“科技創新”、“基層穩定”、“農村改善”等等爭搶那每年2萬多億的“專項撥款”,誰搶少了誰就輸了,誰發文件少了誰就輸了,誰先服從大局誰就輸了。而地方為了考核和拿錢又只能配合完成指標,即使那些指標和設定過於一刀切….算了打住,一段就解釋這麼長,那劉院長萬字長文的解讀,就得五萬字起跳了,還得琢磨其中四萬字怎麼繞圈兒。

按照高層既定路線,是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現代財政體系(不容易啊,七十多年才完成正骨),屆時達成的話,用俗話說就是“國家部委高於行業部委,而不再是低聲下氣乖乖掏錢的孫子”、“地方政府接近於財政獨立法人,而非幾十位老爺孃娘都能訓斥一番的小媳婦”了。

6)本篇小結

1)央行已經逼到懸崖,呼籲大幅減稅不奇怪,除非愛誰誰了等著看笑話才會對對對;

2)財政顧左右而言它,是因為地位實在太弱、顧忌實在太多;

3)減稅+制止行業部委和地方亂伸手亂花錢,這是目標;擴張財政支出+控制金融和央行繼續亂花錢,則是意外;目前看還好吧;

4)難度確實很高,阻力多到數不過來,比如財政、外交、商務等國家部委十幾年來被擠得沒地位、沒士氣、人才梯隊也弱弱的,就是現實困難之一;

以上分析已準備好隨時被打臉,“專治各種不服”老讀者們都知道的。 最後繼續提醒新讀者,這篇讀後請勿產生“我搞懂宏觀了,炒匯炒房炒股信心大增了”的迷之幻覺。宏觀複雜到99.9%的人不宜花專門功夫去研究掌握,覺得有意思可以在微博和雪球看看我舊文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