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姓歷經數千年之久,子孫依然繁榮昌盛(第二篇劉姓的形成)

談劉姓的形成,必須先搞清楚劉姓的開基始祖是誰?筆者認為當年第一個得劉姓的那個人 應該是當今天下劉姓的開姓鼻祖。那麼這個人又是誰呢?由於年代久遠,史書記載不詳,民間傳說各異,現存的文獻也眾說紛雲,莫衷一是,到底誰是劉姓的始祖,一直未能解決 。

劉姓歷經數千年之久,子孫依然繁榮昌盛(第二篇劉姓的形成)

據史書記載堯有10個兒子,兩個女兒,長子監明早亡。九男分別是丹朱、開明、啟明、胤明、覺明、臥明、晦明、源明 、少康。

因此關於劉姓的開基鼻祖就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當年劉姓的受封得姓始祖是堯的長子監明。 另一種說法認為受封於劉地的得姓始祖,不是監明,而是他的兒子式。這種說法最早見於漢代流行的緯書《尚書中侯》,該書記載:“堯之長子監明早死,不得立,監明之子式封 於劉,朱又不肖而弗獲祠”。 三種說法認為,當年受封於劉邑的是堯的第九個兒子源明。這一說法很少見於世傳文獻, 但在劉姓族譜中有流行。 四種說法認為劉姓的受封得姓始祖是堯的次子丹朱,這一說法見於一些與劉姓同源的唐姓族譜。

五種說法認為祁姓劉氏的開基始祖不是堯的兒子或孫子,而是數百年後的堯的裔孫夏朝的劉累。此說法在劉姓的源流史上比較流行。

六種說法認為,劉姓的受姓始祖是堯的兒子源明,並且強調說,源明與丹朱、監明是同一 個人的不同名稱。這種說法,不見於傳世的史傳文獻,只見於形成較晚的劉氏族譜。

在眾多的劉氏成員受封開姓始祖說中,筆者認為:劉累說是最確切、最有說服力的。

劉姓歷經數千年之久,子孫依然繁榮昌盛(第二篇劉姓的形成)

因為雖然在古老原始氏族人群中的一支氏族高揚巨斧,以“劉”為圖騰形成世界上最古老的劉氏族,這支劉氏族居住地即今河北唐縣,史稱劉地或劉邑。以後這支劉氏族又被帝堯 後裔祁姓劉氏族征服融合衍變為新的祁姓劉氏族。因為在當時任何一個氏族成員,若被封到劉地都可以稱為劉氏,他的族人可以稱為劉氏族。同時,在當時姓從根本上也就沒有獨 立的分離出來。

歷史上正式見於經傳和正史文獻的第一位真正的劉姓人物,是夏朝後期的 劉累,而且祖根就在今河南省魯山縣。

關於劉累這個人,自古以來就流傳著許多神秘的傳說。 文獻記載,劉累是帝堯陶唐氏的後裔,生於夏朝後期。《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劉累 學擾(訓養)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後嘉之,賜曰御龍氏,以更豕韋之,後龍一雌死,潛醬以食夏後,夏後食之,既而伎求之,懼而遷於魯縣,範氏其後也”。 《史記·夏本紀》雲:“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后氏德衰,諸侯畔之。天降二龍 ,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龍氏。陶唐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 事孔甲。孔甲賜之曰御龍氏,受豕韋之。後龍一雌死,以食夏後,夏後伎求,懼而遷去” 。 《水經注》雲:“堯之末孫劉累,以龍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懼而遷於魯縣(今魯山縣)立堯祠於西山,謂之堯山”。故張衡《南都賦》曰:“遠世則劉後甘劂龍醢,視魯縣而來遷,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祠於堯山”。“堯山在太和川,太和城東北水出焉 , 水又東經魯陽縣故城南,城即劉累之故邑也,有魯山,縣居其陽,故因名焉。王莽 之魯山也”。 傳說劉累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來兩手手掌中各有一個特殊的紋飾,看上去分別是當時象形文字的“留累”(先秦時“留”與“劉”通用)二字。古人很迷信,劉累的家人認為這種胎記是上天的某種預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這位新出生的聖嬰取名叫劉累。

在一部《清源留氏族譜》上還有這樣記載說:劉累生下來兩手掌中各有一字,字形是:“ 卯在田上,系在田下”(一作“卯上系下田在其中”),因此取名“留累”,“留”姓的 得姓就因此產生。這支“留”姓也公開推劉累為肇姓大始祖。所以劉累既是劉姓的始祖又是留姓的始祖。

另據《砂羅越劉氏源流考》記載:“劉累事夏孔甲,賜御龍氏。其生也,兩掌成‘劉累’ 二字,因以為姓氏”。《安徽鳳陽劉氏譜序》雲:“我劉氏之先本出於帝堯苗裔,夏之時 帝堯陶唐氏子孫生子有文在手曰劉累,因以為劉氏。此我劉氏之端也”。

又據《中國通史全編》記載:“劉累自先祖時候,就向豢龍氏學習訓龍,而且是時代相傳的訓龍能手,劉累也繼承了祖業,能夠飼養龍。孔甲把從黃河、漢水中捉到的兩條 龍交給劉累飼養,並賜劉累為御龍氏,代替豕韋的後代。過了不久,因雌龍在捕捉時受了傷而死去。劉累暗中把龍肉剁成肉醬,獻給孔甲吃。孔甲食後覺得味道甚美。既而求之, 劉累懼怕而逃到魯縣(即今河南魯山縣)”。

劉姓歷經數千年之久,子孫依然繁榮昌盛(第二篇劉姓的形成)

據傳說:“劉累逃魯縣時很倉促,一家人已跑散,劉累跑到魯陽故城即後來的邱公城,老 伴跑到婆娑街;兒子跑到劉相公莊,兒媳和女兒跑到姑嫂石”。此傳說為後人留下了神密 的回憶。 劉累遷魯隱居以後,果然躲過了滅族之災,原來的劉氏族,也即御龍氏中的一部分也先後 隨劉累遷到魯縣一帶居住下來。

為了避免招遙劉累和他的族人,主動放棄了夏王朝賜給他 們的御龍氏名號,仍以原來的舊氏族劉氏相稱。 這支遷居魯縣的劉氏族,仍然尊堯帝為本氏族的血緣聖祖。在大堯山建立堯祠。《南都賦》雲:“視魯縣而來遷,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祀於堯山”。

在今縣城西北三十里的小堯山 建堯帝廟, 《方輿記要》:“堯山在縣城西北四十里,夏孔甲時劉累遷魯立堯祠于山上,因名”。時之今日這裡的香火還十分興旺。早已成為全社會香客們的朝祖聖地。

劉累遷魯縣後,就住在魯陽故城,即邱公城。《水經注》曰:“ 水又東經魯陽故城南 ,城即劉累之故邑也”。( 今縣西三十里,地名,邱公城,即其地)。

劉累遷魯居於斯,死也就葬在邱公城的東側。據原籍耿集鎮西邊(鄰近邱公城)的白沙咀 莊現年98歲的雷平新老先生講:“邱公城東側有個劉累墓,墓比一般墓大的多,小時候讀 私塾時經常和同學們在劉累墓地玩,墓前還有個三四尺高的石碑,上面刻著‘豢龍故里, 吾臣劉累之墓’”。(2002年調查口傳材料)。

劉累死後,世人為了奉祀他老人家還在魯 縣城北牛蘭山修建劉累亭以作紀念。《後漢書·郡國志·南陽郡》記載:“魯陽有魯山, 有牛蘭累亭”。又云:“魯陽有牛蘭累亭”。

劉姓歷經數千年之久,子孫依然繁榮昌盛(第二篇劉姓的形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大膽肯定的說:不僅帝堯的裔孫劉累是當今世界劉姓的大始祖,而且 祖根就在今河南省魯山縣。

由於劉累家族長期居住在魯山一帶,所以魯山境內留下一系列 與劉姓有關的地名,據不完全統計僅大小劉莊就有十多個,還有劉相公莊、劉澤莊、劉山 門莊、劉河、劉寨、劉溝、劉鐵溝、東、西劉灣、灌劉、王虎劉等。

下一篇將接著講劉姓的衍變,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留意閱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