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個「傻大膽兒」

我家有個“傻大膽兒”

媽媽的煩惱:有句臺語叫“無竹定”,意思是說,往往不經意就發生一點小災難──如跌倒、受傷、弄破杯子等。我那五歲的女兒就是如此。前幾個月,我從泰國買回來一尊玻璃佛像,也在她的不小心中損壞了。我當然知道她不是故意的,但老是那麼不小心,任誰也忍受不了啊!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她戒除這種“無竹定”的壞習慣?或者你能不能告訴我,孩子為什麼會如此?

為什麼孩子總闖禍呢?

  其實,正確的說法應該是三至六歲的孩子都是如此,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一般來說,雖然已能生龍活虎的運動著,但是控制力仍然相當差,常常會有“無竹定”的情形產生。再加上這年紀的小孩特別好奇、衝動、勇敢、大膽、愛探索,那就更容易出事了。

“禍不單行”,也是這年紀的特徵之一,有時候你會發現,明明是早上出過的“紕漏”,他居然會在中午重犯一次。令人扼腕的是,有些意外事件,還是相當煩人的哩!如燙傷、燒傷、觸電,即使因而受了傷,他依然會大膽地企圖二次嘗試。也許你會想:難不成他有點“阿達”?其實不然,也許他只想證實,上次為何會受傷而已。

由於身心各方面的發展,進入學前期的孩子,產生了強烈的參與社會活動的需要,所以這時候的孩子特別愛“自作主張”地“逞能”,什麼都想試一試;另一方面,由於孩子的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動,特別是不能對自己的能力水平做出恰如其分的估計,因此經常會出差錯甚至捅出“大婁子”。

我家有個“傻大膽兒”

除了年齡階段特點外,孩子愛冒險還和以下因素有關:

大眾傳媒的影響。孩子特別是男孩子大多崇拜英雄式的人物如警察、具有超級能量的外星人等,他們最愛看的動畫片《火車俠》、《奧特曼》中的主人公就是以這樣的形象出現的,因此在遊戲中扮演“超人”並樂此不疲就不足為奇了。

家庭因素。有些家庭中沒有起碼的規則,孩子想玩什麼就玩什麼,想動什麼就動什麼。久而久之也就意識不到還有什麼不能幹的事、危險的事,對什麼都缺少設防了。

如何對待“愛闖禍”的孩子

對於這些酷愛闖禍的孩子,將他關在家中,或一味的訓誡他:“那個不行摸!”“那個不準碰!”“那樣有危險!”其實是行不通的,或者有點因噎廢食,畢竟在你不注意之際,他們仍然會嘗試的。最佳的辦法應該是:

提供孩子“正確”的做事方法

提供孩子“正確”的做事方法,也是積極可行的,例如,與孩子運動時,你就有必要撥冗教他如何使用運動器材;端湯的時候,就教他怎麼端才不會被燙到;玩泥土時,則可告訴他,在什麼地方玩,或怎麼玩,較不會將它弄破;出入平交道,或斑馬線時,提醒他如何識別號志燈。

我家有個“傻大膽兒”

提供安全的活動環境

防患於未然。家長要及時、妥善處置各種安全隱患。如家中的電器插銷最好用防漏電的,危險的物品要放到孩子夠不到的地方,高層住戶窗外要安上防護欄等。

如果家庭條件允許,在屋中鋪上柔軟舒適的泡沫地板,這樣孩子就可以在上面盡情地摸爬滾打了,不僅過剩的精力體力得到宣洩,還有效地促進了他們動作能力、感知覺能力的發展,對學習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利。

外出活動家長也要選擇好環境,確保沒有安全隱患。可以選擇草坪、小區公園、街心花園等,而不要選擇馬路邊、便道等危險性較大的活動地點。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家長不必管得過嚴過死,可以允許孩子有一點點“冒險”,如在草坪上玩耍就沒有必要一味地提醒孩子“不要跑”。實際上,孩子在跑跳過程中體驗到的快樂是他人所無法給予的,而摔跤本身不僅增長了孩子的經驗、智慧,也提高了他們自我保護的意識。

積極訓練他的眼手協調

積極訓練他的眼手協調,例如,堆積木、塑泥偶、捏陶土,或經常出去跑跑跳跳,讓孩子的大小肌肉早日發展完成,如此才能將意外災害減至最低。當你傳授這些“自我防衛”的秘方之後,保證孩子仍舊會出點意外。不過,只要不是什麼大災難,偶爾讓孩子體會一下皮肉之苦也好。古人不是說過:“不經一番寒澈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啊!”

制定行動規則

生活中有許多危險因素,無論家長怎樣注意,還是會防不勝防。為了使孩子免受傷害,家長有必要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行動規則,讓孩子明白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有危險,應該用什麼方法做。如果孩子違反規則,必須有相應的懲罰措施。 如想玩火、玩電、玩機器用品,則必須提醒他,只有父母在場時,才準動用,並且讓他明白這些東西會有什麼危險。

我家有個“傻大膽兒”

鼓勵孩子探求知識的奧秘

無論孩子是登梯還是爬高,都是心理的探索與冒險。滿足孩子的這種需要並不只有用身體冒險這一種方式。孩子素質的提高應該是身心兩方面的,家長還要多多鼓勵孩子在知識上不斷探求,感受知識帶給他們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悅。通過發掘知識寶藏,孩子的探險心理得到滿足,危險行動自然就會減少。

營造豐富多彩的家庭生活

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工作的壓力使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力不從心。本來上班時還想著回家要和孩子好好交流,回到家躺在床上就什麼都懶得動了。這種長期單調的家庭生活使孩子們求新、求異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於是,尋找點“刺激”便成了孩子們填補“空虛”的追求。

因此,家長們要學會設計豐富多彩的家庭生活,多與孩子交流,準備一些益智的親子游戲,策劃一個共讀的時間等。一個朋友告訴我,她和丈夫不管多累,每天都要抽出十幾分鍾時間與孩子做遊戲。一次,孩子吵著要點火柴,她沒有大聲呵斥,而是與孩子共同探討火的威力,火為人類帶來的幸福與災難,他們還握著孩子的手慢慢地接近火,讓孩子感受一下火的灼熱。她說,當孩子真實地感受到火的威力後,就再也沒有鬧著要玩火了。

我家有個“傻大膽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