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中文題目中國人看的真真的、切切的。換成英語的題目就熱鬧多了,突出了中國和瓷器共用一詞(china)的特點,《china’s china, world’s china》,處處彰顯了中國瓷器的影響力。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到了西方我們更要展示中國瓷器的壯麗和震撼。

瓷器和中國相輔相成,珍貴、細緻、出神入化、奇思妙想、鬼斧神工,我們可以用更多的讚美送給中國、送給瓷器。這是中國文明對於世界文明最大的貢獻。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美國曆史學家羅伯特·芬雷在其專著上說:“中國瓷器對世界史研究的最大價值,在於它反映了一項規模最為龐大的文化轉型活動。”

規模最為龐大的文化轉型活動,那就是自16世紀始起的大規模全球化過程。這個過程不僅建立起東西方海上貿易通道,新世界和舊世界也連為一體,全球性貿易網初步形成,世界各地商品互通有無。

在大航海時代,西方發達國家從陸地走向了海洋,來到了古老而神秘的中國,帶回了晶瑩剔透的瓷器,中國精緻的瓷器一切都那麼的完美,當它們出現在西方人面前,一個巨大的改變發生了。歐洲的皇室開始以中國瓷器為榮了!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瓷器開始有了神秘,這個神秘就產生在西方的主流社會,他們想用發達的科技破譯瓷器製作的秘密,但是未得其果!

為什麼中國人可以製作出如此精美的瓷器,這就是源於我們東方神秘主義的哲學思想。要不是康熙皇帝大氣的允許法國的傳教士進入景德鎮的御窯廠進行多年的學習體會,世界不知何時能獲得了瓷器生產的秘密。

中國瓷器在海外驚人的表現,作為波蘭的國王和撒松尼地區的統領,在奧古斯都二世執政期間,由於他對中國瓷器的迷戀,曾下令一定要找到制瓷的秘訣!

這一重任落到兩名德國的化學家身上。約翰·福來西·彪格和瓦特·凡·特奇豪斯的實驗工作進展很是緩慢。

中國瓷器的秘密被破解的關鍵人物是法國耶穌會傳教士殷宏緒(1664—1741年),他曾在江西景德鎮等地傳教20年。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9月1日在發往歐洲的《中國陶瓷見聞錄》的信中,詳述了景德鎮制瓷工藝,從而引發了歐洲學習制瓷熱潮,但均未成功。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1721年(康熙六十年),殷宏緒受命再次赴景德鎮專門調查月餘,寫成《中國陶瓷見聞錄補遺》,並將高嶺土樣品寄回歐洲。他在書簡中這樣記述:“石(白子)是瓷器的肌肉,而高嶺土則是瓷器的骨胳。”

1755年,歐洲人終於在本土發現了愛陵崗高嶺土,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第一次製出了與景德鎮相似的瓷器。正如美國曆史學家阿謝頓在《中國在世界歷史之中》一書所說:“18世紀耶穌會士帶回更多的中國技術資料並被採用,歐洲才生產出真正的瓷器”。 記住這一點,這個秘密還是被我們自己透露出去的,其實許多工藝秘訣都是我們自己有意、還是無意透露出去了,這就是我們最偉大的發明創造。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中國瓷器對於歐洲的影響是巨大的,在他們未能破解之前我們瓷器是一花獨放。到了十七世紀晚期,中國瓷器在歐洲市場逐步形成,但還是貴族專享。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到了十八世紀初,清政府允許歐洲國家在廣州開設貿易機構,歐洲國家的船舶可以直航廣州。這樣,中國瓷器便源源不斷地運往歐洲市場。只有上層社會的有錢人才能擁有瓷器的這種情況一直到這個時候才開始改觀,由於中國瓷器大量輸入歐洲,瓷器開始成為歐洲人日常的生活用品,如作為餐具和茶具。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十六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從東方帶回的茶葉,絲綢,瓷器,工藝品以及神秘的東方文化,極大的觸發了西方人的好奇心。

而西方文藝復興運動引發的對傳統的懷疑和批判,反過來更加深了西方世界對東方文明的景仰和崇拜。

當歐洲走出了黑暗的中世紀,經濟,社會和文化都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對於享樂的追求,在經濟發展和商業財富劇增中有了可能。當時歐洲的物質生活遠不如同時期的中國,中國精美的物品自然成為上層社會追求的目標。

研究世界近代史和全球化現象的西方學者甚至認為,中國外銷瓷器在14世紀到19世紀的的幾百年間,比任何其他商品都要敏感地記錄了來自全球化進程的種種面對的衝擊。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傳統藝術手法的不斷革新,國際貿易的順逆、摩擦和衝突、科學研究、製造技術和產品創新。精英階層的消費支出、用餐禮節的改變、飲食文化的革命、室內設計和建築風格的影響,裝飾圖案和服飾風格,甚至對家庭兩性關係的微妙影響,還有社會價值觀念的變化等等。

中國瓷器都對它們做出了反應,同時也接受了它們的衝擊,並參與到了這一偉大的歷史變化進程中。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物品的交流帶來了文化的交融和循環,這種相互影響文化循環,他不是一個單向循環,而是“輸出、輸入、接受、吸納、在輸出”的一個過程。

各地區的文化要素彼此往復循環,互鑑互學,你追我趕,最終共同促進了世界性的文化轉型。使東方有了西方的影子,西方有東方的影子。跨文化的交流、滲透、影響、融合,超越此前任何時代。

而中國瓷器,經羅伯特·芬雷的考察,其在“文化大循環”中所扮演的角色,超越了絲棉紡織品、茶葉、香料,而成為了核心要角。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以中國陶瓷為例:元明清三代瓷器上都有的卷草牡丹花圖案,就是從阿拉伯地區的卷草番蓮花圖案改造過來的,中國陶瓷匠把這改造過的異國圖飾用於自家產品,然後又由商人運送出國,使之歸返幾代以前這些圖案的原產地。

這一受到中國影響的紋飾版本傳到半個世界之外,又被當地藝匠模仿,他們渾然不知這項曾經給予中國藝匠靈感而自己正在繼而效仿的圖案,其實始於自家祖先。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當這一改造過又返回的圖飾被轉用到紡織品、金屬器皿、玻璃器皿或建築裝飾之上時,又會因材質的不同產生令人頭暈目眩的變化。這就是“文化大循環。

中國瓷器之所以能夠在這樣的“文化大循環”中擔任要角,就是因為瓷器是日常生活、商業和藝術的交集點,它一身三角,同時是實用品、商品和藝術收藏品。

實用品的屬性使瓷器同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相關,因而同不同地區和文化的生活習性、風土人情緊密關聯,甚至就是其生活習性與風俗的載體,所以最大限度地體現出區域性、地方性和民族性。

商業的屬性使瓷器在交換過程中必須受到市場需求的制約,也就是說,它的設計和生產要迎合市場消費者的所需所好,所以必然要接受異域文化的特殊要求,呈現出與本土性恰好相反的種種特性。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藝術收藏品的屬性使瓷器的種種設計和裝飾超越其實用性和功能性,成為表達審美、信仰等精神價值的載體,而成為家族傳承的收藏品。

早期的中國瓷器東銷日本,西銷東南亞,中亞,西亞乃至於非洲。歷代以來,瓷器一直是我國對外出口的重要商品,與絲綢和茶葉享譽世界。瓷器的大規模生產,已經代表中國的工業技術的先進性了。

明清時期,我國瓷器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瓷器製作技術日趨成熟,製作週期縮短,分工加細,開始具備根據用戶需要大規模的快速生產。

大規模的瓷器出口歐洲和美洲貫穿了明代嘉靖年間直到清代末期,從現存資料估計,中國從明代後期到清代末期出口西方的瓷器,保守的說也有1.5億件以上。

當一群西方的來客,為了實現他們的夢想和財富,揚帆起航,向著神秘的東方,來到中國。他們的來到,給我們帶來了資本主義的萌芽。我們也送去了中華的文明和社會的進步,沒有什麼比瓷器更能代表中華文明的具體表現了,除了瓷器還是瓷器,瓷器就是中華民族聰明才智最具體的體現。

如果不是明代皇帝的固步自封,中國的資本主義運動從那時就開始萌發。

(二)中國瓷器的文化印記

文化(culture)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給它下一個嚴格和精確的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不少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為止仍沒有獲得一個公認的、令人滿意的定義。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文化一詞讓文化人都感到了沒有了文化,可見文化的重要性。按照書面的解釋: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

確切地說,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遊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這個解釋太複雜了,讓我說:文化就是一個民族的影子,如影如隨,伴隨一生。文化就是一個萬有引力,看不見,但能感受得到。可以刻骨銘心,也可以失魂落魄。地球看著大,實際不大,就是兩種文化,一個東方的神秘主義、一個西方的現實主義。文明的孕育就是兩種文化的碰撞,產生了多彩的世界。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地域分割卻成了一個南、一個北的兩個極端,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總是平衡。像極了中國的周易,世界萬物就是一個陰、一個陽,陰陽的結合孕育了萬物,孕育了文化,更孕育了中國幾千年的文明。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去年的G20會議在中國的杭州,世界的東方。今年的G20德國的漢堡,世界的西方。

世界上兩個個性最鮮明的民族,如今又托起了絲綢之路的兩端。是機遇巧合,還是必然發展,這就是歷史的造化。曾經的一條東西之路讓東方和西方兩個世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在這裡輸送、流轉,互通有無,取長補短。

通過絲綢之路,域外向中國輸送了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重構了中國人的精神信仰;向中國輸送了科學、民主、人權、法治,深刻影響了中國的社會變遷;也向中國輸送了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影響了中國人的價值觀。這些都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深刻地改變了中華文化。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中國通過絲綢之路,向域外輸送了儒家和道教,輸送了理學和心學,輸送了中國化了的漢傳佛教,輸送了“四大發明”,按照馬克思的說法,中國的“四大發明”對於摧毀歐洲中世紀的堡壘,對於文藝復興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中國還向歐洲輸送了文官制度,助推了歐洲理性主義的思潮,啟發了歐洲的啟蒙思想。

從小的方面說,通過絲綢之路,域外向中國輸入了許多新的農作物品種,如小麥、葡萄、番茄、紅薯、辣椒、菸葉、玉米、土豆,豐富了中國人的食品結構。而中國向域外輸出的絲綢、茶葉、瓷器,也改變了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歐洲人的生活形態。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國家需要一個文化的符號,民族更需要一個文化的印記。好萊塢成了美國的文化符號,我們有嗎?

中國的文化符號早已深深的印在世界這個大地上了。今天我們需要講更多的中國故事,中國的電影有侷限性,中國文學我一直把它視為中國文化裡最神聖的精靈,可惜東西語系的不同,很難把握文學裡的文字精華。

想來想去,還是古代藝術品最合適。一是奇思妙想,二是鬼斧神工,世人難敵。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藝術品中,還是瓷器藝術更加神奇,本來就是生活的必需品,竟然讓中國人搞成了藝術品,拿著藝術品去吃飯,還要拜中國複雜、嚴格、威嚴的皇權體系,才能讓這麼多的藝術品傲然出世。

我們的文化制定了禮儀、制定了祭祀、制定了等級,制定了群體,把一個人類分成了三六九等。使用和擁有中國的瓷器也成了歐洲貴族身份的象徵,可見中國瓷器的魅力和印象。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今日稱為“蓋涅雷斯—方特希爾瓶”的名瓶,可能是已知最早抵達歐洲的一件中國瓷器。這隻白色微青的景德鎮瓷瓶,帶著典型的東方美學進入歐洲,被視為最珍貴的藝術。蒙元時期抵達歐洲的瓷器,在西方世界獲得何等尊貴的價值。這隻瓷瓶14世紀初取道絲綢之路來到歐洲,或許是由正前去法國阿維農覲見羅馬教皇的景教基督徒攜往。

這隻素雅的影青瓷瓶被隆重裝飾,鑲嵌於銀鎏金座之上,並銘有哥特體的金字,陸續成為14、15世紀匈牙利和那不勒斯安茹王室的珍藏。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接下來又在勃艮第和日耳曼等地歷經多主,再添加一些紋章飾記,最終落腳巴黎附近的聖克勞,進入當時全歐最尊貴的藏家法國太子路易手中。

中國瓷器在18世紀既已成為歐洲宮廷非常流行的收藏品。波蘭國王約翰三世在維拉努哈宮側殿,專門陳設中國青花瓷器。英國王后瑪麗是一位中國瓷的鑑賞家。

美國旅行家Defoe在1724年於紐約出版的《回憶錄》中說:“瑪麗王后的習慣是在宮廷裡陳列許多中國瓷器,甚至達到驚人的程度。我們可以看到,在櫥櫃以及傢俱的最高頂上也放著架子,架子上陳列著珍貴的中國瓷器。”

1670年在凡爾賽宮內修建的特里亞儂(Trianon)宮,是路易十四專門為其所珍藏的中國青花瓷器而修建的。路易十四和曼德儂王后還委託商人在中國定製了他們夫妻穿著中式服裝的瓷雕像。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一個國家最能影響世界的還是文化,軍事佔領只能留下噩夢和混亂,最終勝利的還是文化的記憶和繼承。瓷器讓中國成為世界藝術的典範,也讓中國影響了世界幾百年,所以有實力的西方國家和個人一定要擁有更多的瓷器藝術品來炫耀他們的強大。今天,我們提出了文化強大,文化自信,大多數中國人還感覺不到其中的意味。

文化強大就是要有更多的內涵,更多的藏品,能夠代表歷史的頂尖藝術品。大學也一樣,需要的不是高樓大廈,而是大師,需要學術,需要探索。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用美來表達情感、表達事物,中國人做的最好。把美留在瓷器上,也是中國人做的最好。我們不得不佩服中國人的聰明才智。藝術能夠如此讓人去品味,讓人窒息,就是一種美的極致。

用自己的思維來表達美的定義,讓人去領會。所以,具有水墨畫般的青花,青花的濃淡和留白,代表了中國的文化精神,意無窮,味高遠。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藝術品整體要產生一個協調的美,高要減之,低要增之,恰到好處,就產生了十分的美,這一點中國的瓷器做的最好。從文化的影響力看,我們過去做的好,美國現代做的好。但是我們的文化底蘊是美國無法比擬的,如果拋開經濟、軍事實力這個因素,我們再一次成為世界的巔峰在所難免。

絲綢、茶葉、瓷器的傳播成了我們最強有力的文化印記。青銅器也好,瓷器也罷,都是我們的民族印記。今天世界的目光看向了中國。不管別國願意不願意,中國站立起來了,從聯合國維和部隊看,我們成為世界上維護和平最重要的力量。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都說今後一百年就是中國的一百年,都相信,我們更相信,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歷史的興衰都有一定規律,放到中國,基本循著六十一甲子之說,放到世界,就有百年可循的規律。而且是從東向西循環,中國-歐洲-美洲-回到中國。

國家強大,文化一定強大,文化的載體也一定強大!影視、書籍、戲劇都是文化的載體!還是這些烙著中華文化深刻的印記的古代藝術品,他能影響著世界的發展。當我們讀著“唐詩、宋詞”,唱著“元曲”,看著明清的“白話小說”,把玩著各朝各代的“藝術品”,您說悠哉不悠哉,酥到骨頭了,這就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生活,恬淡,但志存高遠。

大多數中國人還是有遠大志向的,因為文化的侵淫,就讓我們中國人有了家國情懷。有了強大的國家保證,才能讓我們每個人享受到了這種情懷。雖然我們面臨著許多困難,物質文明還未達到極大豐富,我們已經開始喜歡了中國文化,喜歡看看這些古代藝術品,體會和先人的對話,感悟先人的精神,找到我們力量的源泉。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想到了這些,那些無謂的“質疑”和“否認”,就當是一個笑話。大家今天的互為指責,也是探索真理的最佳時機。與其閉著眼去打中國古代瓷器的“假”,不如閉著眼去“遐想”。為什麼我們中國會有這麼多古代遺存和古代藝術品,因為我們中華的文明已經持續了幾千年。

(三)中國瓷器的神秘成就了價值永恆

說了中國瓷器的魅力、說了中國瓷器的文化。最神奇、最引人入勝、也是血管噴張的就是中國瓷器的價值永恆!西方拍賣行屢創高企的價值典範,給了中國瓷器最大的尊重!不要埋怨他們的商業模式,我們今天需要學習和借鑑。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西方王室和貴族對中國瓷器的趨之如騖,和中國皇帝親力親為的熱愛分不開的。我們總說藝術是沒有國界的,語言也許無法溝通,藝術的交流就這樣頑強的打下中國(瓷器)的烙印,一尊尊造型獨特的器型、一幅幅活生生的畫片帶去了東方的神秘和嚮往。

瓷器這個半天然、半人工的藝術傑作,激起了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慾望。

意大利畫家貝里尼在1514年創作了油畫《諸神之宴》,畫中眾神手中捧著的就是中國的青花瓷。西方對於中國瓷器的尊重帶有宗教式的崇拜,我們今天是否也開始尊重我們民族的創造哪?16世紀青花瓷傳入歐洲,在全球掀起了“瓷器熱”。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再回到中國來。從民間的收藏來看,對於瓷器的再認識,已經到了“驚回首”的時候了。任何的神話,任何的傳說,都能在中國民間收藏的瓷器身上找到印證。

瓷土不是中國獨有,瓷器燒製卻是中國獨創。是上天的眷顧?還是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可以理解成中華民族的集體智慧。哲學思想的集中表現。我們要講中國的故事,這就是活生生的故事,我們既是宣講者,又是故事的體驗者,至今還在體驗。為什麼?

因為中國瓷器之謎,還是那麼神秘,不管是西方人,還是東方人。大量的瓷器未解之謎還在等著我們去破解。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柴窯的認知,需要用宗教的信仰去探索。汝瓷官瓷的破解,需要和天地的心靈感應。當科學無法解釋一些現象時,我們就從中華文化根源上去尋找,這個過程就是一個與自然對話的過程,才能領悟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沒有這個文化的底蘊,不要遑論對瓷器的決斷。

用金子當成財富、用金色展示輝煌,東西方好像極端的一致,在任何毫無徵兆的情況下,中國突然冒出了好多帶著金飾的汝瓷(與這個尊造型吻合的網上出現過),新一輪的神秘探索又來考驗中國人今天的智慧了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用金來作種種裝飾,把它貼在陶瓷器上當裝飾歷史不會太短,只是我們的認知還要更多的遺存來證實。

目前有流落在國外的早期作品,銀鎧上的金箔閃閃發光的唐俑(日人永末新次郎所藏)。有四川出土的貼著金箔的唐人墓俑(英博物館所藏)。

後來發現的還有唐懿德太子及永泰公主墓出土的描金唐三彩陶俑,以及在定窯和建窯作品上烘烤或貼附金箔的盤、碗等。我國製作金箔的歷史悠久,四川三星堆、金沙出土金箔飾物,河南安陽殷墟也有金箔出土。殷墟出土的金箔厚度僅 0.0 1 ± 0.001 毫米。山東臨淄郎家莊一號東周墓出土的金箔上壓印有蟠龍紋。湖南長沙馬王堆的漢墓出土的有用金箔或金粉屑繪貼的服裝。黃金性質的性質決定了金箔具有廣泛的用途。

金沙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含金量高達94.2%是出土的金器之最。太陽神鳥金飾直徑只有12.5公分,厚0.2毫米。圖案採用鏤空來表現。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把金箔的製作烘烤在陶瓷上,金箔就先用它裁成圖樣貼在器物上,若是金粉可以用筆畫成圖樣。放在700~850℃的溫度下煅燒,金便可烘烤在器物上,金箔在800℃左右就固著在陶瓷器上,所以用金裝飾瓷器,被我們宋代的藝術皇帝宋徽宗探索使用,或者被控制大權的蔡京奢侈的濫用,太正常不過了,富麗堂皇有了皇家的氣魄。

而此時,與宋朝同期的歐洲,正處在矇昧黑暗的中世紀。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二十一世紀了,高科技的世界依舊解釋不了這個半天然、半人工、自然“魂”成的瓷器。沒有與天地心心相映的交流,永遠讀不懂、也理解不了中國瓷器的偉大。

尊重它,是因為它的自然屬性、他的魔力;敢於藐視它,說明了一些人的無知,無知才能無“謂”;敢於毀滅它,基本上就屬於喪心病狂了!就像我們的中醫理論,就像我們的氣功運氣,東方依然還有許多科學解釋不通的神秘。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當地球是圓的?還是方的?各方爭執不下的時候,馬可波羅來到了中國。

馬可·波羅,13世紀意大利的旅行家和商人。17歲時跟隨父親和叔叔,沿陸上絲綢之路前來東方,經兩河流域、伊朗高原、帕米爾高原,歷時四年,在1275年到達元朝大都(今北京)。他在中國遊歷了17年,並稱擔任了元朝官員,訪問當時中國的許多地方,到過雲南和東南沿海地區。1295年馬可波羅一家回到意大利,回意大利後,馬可·波羅在一次海戰中被俘,在獄中他口述了大量有關中國的故事,其獄友魯斯蒂謙寫下著名的《馬可·波羅遊記》。

《馬可·波羅遊記》記述了他在東方最富有的國家--中國的見聞,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嚮往,對以後新航路的開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這個時期一件元代的青花瓷器能夠完整無缺的到達西方王室手中,本身也是一個奇蹟,其嬌貴的身價帶著神秘的氣息,透著懾人的靚麗,被歐洲貴族視為珍寶,這就是中國瓷器的天然屬性和東方神秘完美的結合!還有什麼能夠能夠代替瓷器打動世界、感動世界、讓世界動容,讓中國的瓷器登上最高的價值的領獎臺,這就是中國的文明對世界的最大貢獻。

我們不去挖掘出中國瓷器的製造歷史,不去追尋中華文化的底蘊,永遠就不會珍稀中國的瓷器的珍貴。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有人說中國沒有了貴族,沒有了皇族、沒有了王室,所以瓷器也就沒有了貴氣和嬌氣。落入平常百姓的家中,就是貴族王爺也要為吃上一口飽飯,脫去貴族的袈裟,隱姓埋名。可是他的藝術內涵和價值還在,在時刻等待著被世界的再次認可。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中,絲綢和瓷器一直是最受歡迎的商品。從漢朝開始,來自中國的絲綢和陶瓷就這樣由各色商人牽著駝隊,通過“絲綢之路”這條重要的貿易通道運輸到亞歐各國。

在陸上絲綢之路發展的同時,“海上絲綢之路”,即“陶瓷之路”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唐宋之後,隨著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的演進,海上絲綢之路航線更加遙遠,貿易也愈顯繁榮,這條航線顯然早已超出東南亞的範圍,而是穿過南海,駛過印度洋,到達波斯灣各國,甚至非洲東海岸的許多港口也有中國瓷器出土。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對於瓷器而言,水運是最為便捷和安全的運輸方式,於是“海上絲綢之路”也進而演變成“陶瓷之路”。瓷器不僅作為一種商品在世界各地流通,同時也作為一種文化交流,在人類文明史上發揮著巨大作用。日本當代著名學者三上次男在其所著《陶瓷之路》一書中說:“陶瓷是跨越中世紀東西方世界的一條友誼紐帶,同時也是一座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樑”。

瓷器通過陶瓷之路,進入各國人民的生活領域、精神領域,對世界文化產生了極深遠的影響。我們可以這樣說,中國陶瓷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在全世界散發奪目光彩,中國的影響力也因瓷器在全世界倍受尊崇。它們相鋪相成,見證著中國陶瓷與世界文化相交流而產生的奇蹟。

(四)瓷器創造出的財富大國

一把泥土在中國人手裡製成了瓷器,製成了藝術品,具有了“點土為金”的神奇,這就是中國的財富擴張論。

中國成為當時世界最富的國家,我們輸出著絲綢、茶葉和瓷器。獲得了世界60%的銀子。輸出的絲綢被使用、茶葉被消耗,賺來的銀子被列強再次搶走。唯一留下了瓷器還在繼續它的神話之旅。一個既能傳播千年的文明,又能亙古不朽,又能價值永恆,非中國瓷器莫屬。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歷史學家說,中國宋朝時就富甲全球。事實上,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前那一刻,中國一直是世界首富。古代中國到底有多富?我們可以搞一個形象的對比。紅樓夢裡描述的林黛玉、薛寶釵住在江南園林裡,穿著絲綢、吃著中國菜、品著茶、彈著琴、讀著書、欣賞著京劇、崑曲,不時作詩吟唱。這是一種生活品味。

當時的歐洲還在探索遠在東方的中國,自明朝中晚期開始,大批的傳教士進入中國,不斷向歐洲傳遞中國社會的信息,還翻譯出版了許多中國經典。所以,這一時期,歐洲社會開始瞭解中國。

其結果是,歐洲發生了啟蒙運動,啟蒙運動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中國熱,中國成為歐洲人心目中的天堂,啟蒙運動的大師們號召全面學習中國,有人甚至主張以漢語為世界語。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中國自古的富裕,與傳統的儒家學說有著密切關係。中國的文化是一個修身養性的文化,是研究如何實現國泰民安、社會和諧的學問。

所以,中國的富裕是有內涵的富裕,不是無本之木。具體到家庭,漢武帝時代就有了富家千金卓文君是個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才女。

一百年前,孫中山就說,現代西方人所鼓吹的各種制度,都是“中國幾千年前的舊東西”。我們全盤西化的經濟學,總讓我們捉襟見肘,如果我們靜心下來研究一下古人的經濟思想,一定會誕生引領世界的中國經濟學派。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今天中國的暴富,只剩下隨時掉下山崖的房地產,非常危險。昨天和朋友交流,談到今年藝術品的大格局問題,我的看法是:“文化產業、藝術品收藏一定會傲人的姿態緩步進入金融領域。”

中國的財富把太多的比例(60%以上)送給了房地產的漲價上,有的家庭甚至成為終生的房奴,社會還有什麼幸福可言。生活需要全面的幸福,研究古人眼中的富,也許能助我們一臂之力。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禮記》說:富者,福也。富的本意是家庭和諧,人丁興旺,衣食無憂。人丁興旺,並不只是孩子多,而是指孩子們有教養,有出息,家庭興旺發達,長盛不衰。今天,我們遊覽明清村落和富商宅院,參觀王爺尚書府邸,從無處不在的詩禮傳家、耕讀傳家的牌匾上就能發現文化的影響力。

國家是家庭的放大。只有以詩禮傳家一家一戶組成的國家,她的富裕,才是高質量的,可持久的。無論家庭,還是國家,用當今的話來講,只有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都繁榮,才能稱之為富。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要把房地產帶來的“隱患”降到最低,必須要有“穩定”而且“升值”的資產來稀釋房地產的比例。從比房子、比車子到比藝術收藏,就是一個穩定成熟的財富模式的轉變。從發達的西方國家的文化產業來看,從中國瓷器在海外的表現來看,瓷器是潛在最深的一個巨大的財富。把房地產佔社會財富的比例降到30%以下,把文化資產放大到30%以上,家庭和社會就會有了相對穩定的財富架構。也許就能實現我們國強民富的遠大目標。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瓷器是人類第一個通過“技術”手段改變“自然”材料屬性的工業製品,是工業革命之前最神奇的科技產品,是天地間唯一融合了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氣的人工創造。

它是千古不變的生活器具,它是器形、色彩、裝飾、繪畫豐富多樣的工藝品,它改變了人類生活方式,提升了人類生活品質,又是美化人居環境,提升生活品味的藝術品,它是包容了東亞文明、西南亞文明和歐洲文明的“天下之器”。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自隋唐以來,中國的造船和航海技術日臻進步、成熟,海上交通航線開闢,海運便捷,大量的中國絲綢、茶葉、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斷輸出海外,遠銷東南亞和中東地區,並由此轉運擴散到地中海沿岸。

人們把歷史上這條連接東亞、西亞、地中海世界貿易的海上交通通道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自宋代開始,瓷器的輸出量逐漸超過絲綢,在外銷商品中佔據上風 。16世紀以前以中國為主導的海上陶瓷之路,建立的是半個世界的貿易圈,打通了太平洋——印度洋航線,建立了以中國為中心的東南亞和東北亞貿易區。

16世紀以後以歐洲列強為主導的海上陶瓷之路,建立的是完整的世界貿易圈,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全球航線打通,真正的全球化時代來臨,而中國瓷器,則充當了人類貿易史上第一件全球化商品的角色。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中國銷瓷的生產和貿易,貫穿唐宋元明清五朝一千年,從8世紀到18世紀。大量的瓷器貿易發生在明末到清中期的約三百年。當然,清末、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也都有瓷器出口,甚至“文革”時期,還有景德鎮國營瓷廠的瓷器出口創匯,這些都可以說是中國瓷器對世界的貢獻。

瓷器的外銷從東亞到東南亞,從南亞到西亞再到東非、北非,從南歐的亞平寧半島到北歐、西歐,從墨西哥到美國,基本涵蓋了世界。因此,中國的瓷器是第一個扮演“世界商品"的商品。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中國對外出口的瓷器數量無法估計,也沒有統計,但有外國學者估計,僅明末到清中期,由歐美公司組織運輸和銷售的中國瓷器,估算應該有1.5億件之多,更多學者認為有三億之多。這是“中國製造”遺留在海外的最大財富。

據史料:整個明清時期流入中國的白銀總量高達6億兩,其中約有1/3來自歐洲各國。大量白銀年復一年地長期地流向中國,不僅推動了明清兩代對外貿易的發展,促進了明清兩代商品經濟的繁榮,而且有利於明清兩代的財政制度改革,為明清兩代的銀本位制提供了必要條件。

與此同時,中國也曾經因為擁有世界最多的白銀而被稱為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西班牙任命的菲律賓總督1597年在寫給菲利普二世的信中說:“所有的銀幣都流到中國去,一年又一年地留在那裡,而且事實上長期留在那裡。”一位曾長期在菲律賓傳教的西班牙傳教士在1630年寫到:“中國可說是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我們甚至可以稱她為全世界的寶藏,因為銀子流到那裡以後便不再流出,有如永遠被監禁在牢獄中那樣。”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然而,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卻迅速衰落了,開始淪為了西方列強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中國受西方列強凌辱了100多年。1840年以來,無數仁人志士一輩子致力於中國的富強,希望通過富強,抵禦西方,復興中華。

所謂富強,就是經濟社會繁榮,百姓安居樂業,國家軍事強大,不受外國欺負。瓷器給人類帶來的驚喜太多太多了,如今,隨著大開發大建設,深藏地下的“國寶重器”層出不窮的出現在我們面前時,這遠比那些帶著中國的符號走向世界各國的外銷瓷器等級更高的皇家制作,讓我們更加感嘆中國文化的強大。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強大到可以讀到幾千年的歷史,強大到可以改寫歷史的記載,強大到外國列強又要蠢蠢欲動,強大到可以成為世界藝術品的價值典範。曾經有人做了一個跨空間的計算,中國二百多年賺到的幾億兩白銀,僅僅合今日的100多億美元(沒去核算),就讓中國成為世界最富裕的國家。

輸送到歐洲的瓷器,除了損耗,留下的精華,一件元青花就有了二千多萬美元的追棒,如果估算在歐美的頂級瓷器藝術品,目前的價值幾萬億美元不止。如此算來,潛在的中國瓷器藝術品的價值遠遠不止幾十萬億美元。這就是中國巨大的金融資產的戰略儲備,不是戰術儲備。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要放眼世界就是戰略儲備,放到懷裡就是戰術儲備,這就是中國古代瓷器收藏最富有活力的未來世界。古代瓷器是古人留給中國的民族資產,不要因為某些“偽專家”的誤斷,而喪失這些國之重器,而遺撼百年。這就是千萬收藏者的責任所在,也是國家機制的責任所在。

看到這些感到我們全中國人民都來重視和保護這個既是軟實力,又是硬實力的中華古代藝術瑰寶。我們這些藏家們肩負著重擔,任重而道遠,想到國家開始發出重視民藏的聲音,心中也舒坦了許多,如釋重負,長長出了一口氣,但願我們的星星之火,可以燃起全民愛寶護寶的熊熊大火。

(五)中國瓷器高高聳立,誰能超越

人,因為品格而偉大;國,因為文明而偉大;瓷器,因為神秘而偉大;世界,因為思想而繽紛。中國古代文化之美、藝術之美、文明之美,恰似長夜浩瀚的星空,令人嚮往迷醉。它讓人情不自禁地想起若隱若現的聖賢思緒、氣象萬千的金戈鐵馬、婉轉綿長的書道傳承、瀟灑風流的詩情畫意,甚至湮滅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峨冠博帶、絲綢之路上的馬嘶駝鈴。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天高野闊,歷史無窮。春秋戰國的理性思辨,秦漢的雄偉建築,魏晉的多元思想,盛唐的詩歌,宋元的詞山曲海,明朝的海闊天空,清代的盛世衰亡,中華民族改造世界、探索世界的精神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這些曾經的輝煌都是滋潤後世的不竭清泉!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縱觀人類歷史,能從自然生存中找到普世的真理,能從自然的感悟中發現和發明,能從紛亂的世界中找到自然規律,中國人做的最好。瓷器就是中國古代一項最偉大發明,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勤勞智慧的中國人,利用智慧燒出了渾然天成的瓷器,就此開啟了一段傲人的歷史,寫下最光輝燦爛的篇章,為人類世界樹立了文明的豐碑,至今也難以超越。

瓷器,如玉一般嬌貴的瓷器;瓷器,如黃金昂貴的瓷器;瓷器,如靈魂附身一般的魔幻之器,成為中國人傲視天下的寶貝。世人誰能不愛,誰能把他視為棄兒!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中國瓷器的發明和發展,是從低級到高級,從原始到成熟逐步發展的過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已出現了原始青瓷,再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到東漢時期終於擺脫了原始瓷器狀態,燒製出成熟的青瓷器,這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隋代共330多年的發展,到了唐朝中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社會的進步促進了制瓷業的發展,如北方邢窯白瓷“類銀類雪”,南方越窯青瓷“類玉類冰”,形成“北白南青”的兩大窯系。同時唐代還燒製出雪花釉、紋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貼花裝飾等品種。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宋代是我國瓷器空前發展的時期,出現了百花齊放,百花爭豔的局面,瓷窯遍及南北各地,名窯迭出,品類繁多,除青、白兩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繪瓷紛紛興起。舉世聞名的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的產品為世所珍。還有耀州窯、湖田窯、龍泉窯、建窯、吉州窯、磁州窯等產品也是風格獨特,各領風騷,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好局面,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元代在景德鎮設“浮樑瓷局”統理窯務,發明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燒製出大型瓷器,併成功地燒製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裡紅及樞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燒製成功,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宋、金時戰亂後遺留下來的南北各地的主要瓷窯仍然繼續生產,其中龍泉窯比宋時更加擴大,其中梅子青瓷是元代龍泉窯的上乘之作。還有“金絲鐵線”的元哥瓷,應是仿宋官窯器之產物,也是曠世希珍。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明代從洪武35年開始在景德鎮設立“御窯廠”,200多年來燒製出許許多多的高、精、尖產品,如永宣的青花和銅紅釉、成化的鬥彩、萬曆五彩等都是希世珍品。御窯廠的存在也帶動了民窯的進一步發展。景德鎮的青花、白瓷、彩瓷、單色釉等品種,繁花似錦,五彩繽紛,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還有福建的德化白瓷產品都十分精美。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發展臻於鼎盛,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峰。景德鎮瓷業盛況空前,保持中國瓷都的地位。

康熙時不但恢復了明代永樂,宣德朝以來所有精品的特色,還創燒了很多新的品種,並燒製出色澤鮮明翠碩、濃淡相間,層次分明的青花。郎窯還恢復了失傳200多年的高溫銅紅釉的燒製技術,郎窯紅、缸豆紅獨步一時。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還有天藍、灑藍、豆青、嬌黃、仿定、孔雀綠、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另外康熙時創燒的琺琅彩瓷也聞名於世。雍正朝雖然只有13年,但制瓷工藝都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雍正粉彩非常精緻,成為與號稱“國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種。

乾隆朝的單色釉、青花、釉裡紅、琺琅彩、粉彩等品種在繼承前新的基礎上,都有極其精緻的產品和創新的品種。乾隆時期是我國制瓷業盛極而衰的轉折點,到嘉慶以後瓷藝急轉直下。尤其是道光時期的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力衰竭,制瓷業一落千丈,直到光緒時稍微有點回光返照,但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清王朝壽終正寢。長達數千年的中國古陶瓷發展史,並至此落下帷幕。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中國對於世界的影響從絲綢之路開始,漫漫的絲綢之路,中國人民給了世界兩件寶物,一個絲綢一個瓷器,兩個寶物的輸出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伊斯蘭民族用中國的大青花瓷盤盛飯裝菜,然後很多人圍著一圈共同席地享用;菲律賓等民族將中國陶瓷作為神物頂禮膜拜;非洲人將中國瓷器裝飾於清真寺、宮殿等建築上。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古羅馬人將中國的絲綢奉為上流社會和貴婦的奢侈品,並在公元一世紀前後引發了一場絲綢與道德之間的爭論。絲綢與陶瓷作為物質產品出現,其意義不僅只此作為可用、可穿之物,由此而延伸出來的兩條大道,徹底改變了中國與世界的關係。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絲綢之路”因絲綢而發,最後演變為文化之路,文化的交融,絲綢之路成為世界上諸多文化的母胎,由此孕育,東西方文化、宗教、價值由此發育成長。在這條路上傳播得最為成功的就是宗教。自漢代張騫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這公元前60年的歷史時刻註定要在中國歷史上閃爍光輝。

“絲綢之路”一詞是由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1877年提出來的,他曾七次沿著這條商路來到中國,著有三卷本的《中國》一書,其後的“文化使者”——英國的斯坦因、法國的伯希和、瑞典的斯文赫定等也曾踩著同行者的足跡,窺視中國文化的神秘。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為此,許多無價之寶散落在世界各地。看守佛教寺窟的中國的王道士,拱手奉送了敦煌幾乎一半的文化財富,所幸這些文物現已都得到妥善的保存和傳播。當今的中國人應該學學西方人如何對待文化、對待傳統,對待文物的態度,不要再出現極端主義的破壞。在新面世的文物面前只有虔誠的敬仰。對待宗教式的虔誠才能理解為什麼會出現大周的柴窯佛像,難道這些不是虔誠之作嗎?

可喜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88年開始實施了“絲綢之路考察”的十年規劃,其主題是“絲綢之路“的綜合考察,進一步奠定了這條商路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陶瓷之路”(The China Road )發端於唐代中後期,是中世紀中外交往的海上大動脈。因瓷器的性質不同於絲綢,不宜在陸上運輸,故擇海路,這是第二條“亞歐大陸橋”。在這條商路上還有許多商品在傳播,如茶葉、香料、金銀器等等。

之所以命名為“陶瓷之路”,主要是因為以瓷器貿易為主的性質,也有人將這條海上商路稱為“海上絲綢之路”。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唐代中後期,由於土耳其帝國的崛起等原因,“陸上絲綢之路”的地位開始削弱。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陶瓷之路”的起點在中國的東南沿海,沿東海、南海經印度洋、阿拉伯海到非洲的東海岸或經紅海、地中海到埃及等地;或從東南沿海直通日本和朝鮮。

在這條商路沿岸灑落的中國瓷片象閃閃明珠,照亮著整個東南亞、非洲大地和阿拉伯世界。唐代商業的繁榮不僅從長安體現出來,在東南的揚州也更是如此,揚州時有“雄富甲天下”之美名,否則就不會有李白之“煙花三月下揚州”,杜牧的“十年一覺揚州夢”。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如果說陸上“絲綢之路”給中國帶來了宗教的虔誠,那麼“陶瓷之路”則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商業財富,同時也為殖民掠奪打開了方便之門。陶瓷與絲綢作為中國兩大物寶,也為中國贏得了“瓷之國”與“絲之國”的美名,然而這兩條路的命名都為西方學者所為,的確值得國人好好思索一番。

中國的瓷器,世界的中國

今天依然我們需要從自身上找到我們的缺陷。為什麼瓷器是我們製造的,我們卻要他人來認可,我們自己的東西連”真贗“都搞不明白,還談什麼傳播了文明,只有回到中華文化的大熔爐裡,我們才能百鍊成鋼。重拾一代一路,重走絲綢之路,中國一定會再次輝煌。

藝術品徵集:書畫,陶瓷,玉器,雜項等。

鑑定,評估,流通,變現(看圖加V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