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識丨古代也有大學生嗎

古代也有大學生嗎?

其實,古代的太學生就是大學生。西漢初年,國家經歷了多年戰火的洗禮,經濟蕭條,百廢待興。統治者奉行“黃老之術”進行休養生息,出現了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到了漢武帝時期,徹底實現了“大一統”,可謂達到了一個巔峰。為了維護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實行思想文化統一的政策。而太學制度,便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

太學作為我國古代歷史上的第一所大學,是當時的最高學府,建成於公元前124年,其性質是中央官學。起初,太學之中設立五經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教授儒家經典。另外設有祭酒、司業各一人,為正副長官,其屬官有監丞、五經博士、六堂助教、學正、學錄、典簿、典籍等學官。隨著時代的發展,博士與弟子日益增多,到漢元帝時弟子有一千人,漢成帝時增至三千。除規模擴大外,太學的教學內容也在不斷更新,開設了《易經》《尚書》《詩經》《禮記》《公羊傳》《焚梁傳》《左傳》《周官》《爾雅》等課程。因此,當時只要通曉一門儒家經典便可以到太學任教。

長知識丨古代也有大學生嗎

太學對於老師的要求是要通曉儒家經典,太學生的來源渠道則較為多樣化。首先是“太常補送”,《漢書》有語:“太常擇民年十八以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太學裡面的經師每一年都會在各地選取年滿十八,品行端莊且學識過人的青年進入太學。其次是“郡國舉薦”,即地方官舉薦當地出色的學生入學。此外還有經考試選拔的,或因父輩在朝任職而得以入學的等。學生的年齡跨度很大,既有十幾歲的少年,也有五六十歲的老人,可見在當時人們就意識到學習是與年齡無關的,只要有好學之心,人人都可得到學習的機會。

入學之後,太學生們又是如何學習的呢?

他們的學習有三大特點,即大班上課、互幫互助和自學為主。起初,太學並沒有非常嚴格的教學秩序,學生們在講堂內聽經師口授經典,學生從幾十人到幾百人不等。除了博士們講經之外,高年級的學生會輔導低年級的學生,學得好的會輔導學得差的,相互幫助,相互交流,共同進步。學子們除了本專業以外還可以自由選擇學習其他內容,張衡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除了通曉儒家經典之外,對於天文、數學都有著濃厚的興趣,併發明瞭地動儀,當時太學學術之興盛可見一斑。

長知識丨古代也有大學生嗎

學生們學有所成之後,又將何去何從?

博士弟子學習至一定年限,經考核後,一般可在郡國任文學的職務,優異者可授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職。

長知識丨古代也有大學生嗎

西漢末期,王莽篡權,天下散亂,出現了“禮樂分崩,典文殘落”和“四方學士多懷協圖書,遁逃林藪”的局面,太學零落。東漢時期,光武帝劉秀在兵馬未完全止息之時,首興文教,廣招儒士,大力興辦太學,至漢質帝時期,太學生人數已超過三萬人。不幸的是,在東漢末期,太學生因參加反對宦官的活動,成為宦官的打擊對象,不少學生遭到禁錮,太學也因此沒落。到了魏文帝曹丕執政時期,洛陽太學得以恢復,明帝時期人數增至千人。唐宋時期,太學作為中央官學還一直存在,成為古代精英教育的搖籃。

◎本文摘自《高中生應知的傳統文化常識》,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