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的自媒體創業idea應該是怎樣的?

紙菊花


其他人都已經答得比較具體啦,那我從宏觀點的層面來說一下:

假設橫座標X軸為單個用戶商業價值,縱座標Y軸為用戶量,那麼X*Y=用戶商業價值總和,如圖虛線所示,是一條無差異曲線,該曲線上的點對應的用戶商業價值總和都是一樣的,那麼一個好的自媒體Idea應該是讓這條曲線儘量往右上方移動。



高樟方媛媛


我認為要同時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一定是自己熟悉的或者極度熱愛的領域。

創業過程中必定會遇到困難,“熟悉”或者“熱愛”決定了你順利渡過困難的概率,你可以憑藉經驗或者意志去渡過困難。當然,能夠從事熟悉且熱愛的領域是最完美的。

最早車叫獸自媒體,對我而言屬於熱愛但不熟悉的領域,其中遇到的困難,遇到困難後作為創業者內心的煎熬不多言表。現在車叫獸整體跨入了內容+小程序的階段,開始變成了熟悉切熱愛的領域,得心應手了很多。

經歷過這樣的改變,隨意我認為選方向很重要。

2,用戶導向,需求導向。

這是一個被說爛了的話題,但作為一個做產品的人還是要多囉嗦幾句。

商業的基礎邏輯永遠是供需不平衡,在思考供需關係的時候一定要避免走入誤區。這個誤區是什麼?就是所謂的“創造需求”。

創業者基於創新的本能,會努力的去思考如何創造新的需求,這就容易走進的誤區,自己給自己帶節奏。而人類的絕大多數需求其實都已經被挖掘並且一定程度上被滿足。

在需求導向上你應該更多去思考如何利用新的技術新的時代,比前人們更高效的去滿足用戶已有需求。

比如說獲取信息就是人類最基礎的需求,這種需求從人類誕生之日起就有。互聯網提升的是用戶獲取信息的量以及速度,而內容創業更適合的是提升用戶獲取信息的質量。

所以,“需求導向”很好理解,但找對需求的方向,並不容易,這裡面有太多陷阱。

3,投入產出比一定要跑正

前面講到需求導向,其實更多的是看你提供的服務是否比已有的服務更加有效率,這是對用戶而言的。

對你而言,你需要再思考一個問題:提升效率後你賺得的收益,能否覆蓋為了提升效率而付出的成本?

我有一個前同事,去年做了一個創業項目——為車主提供車險的12期免息分期支付。這個對用戶而言毫無疑問是提升了效率,但是對他而言通過這個服務從用戶端賺來的錢完全沒法覆蓋提供分期服務的資金成本。最終項目搞了一年,倒閉。

對於內容創業,無論你是依靠廣告賺錢還是內容付費賺錢,你生產內容、運營內容的成本一定要計算清楚。內容創業2年,我見到了很多內容做的很棒用戶很喜歡,但商業變現不佳的創業者。

4,再好的idea,也得靠幹出來

再講一個最近發生的事,我從今年2月開始,籌備一個新的內容創業項目。新項目我需要有新的合夥人,專注在新項目上,於是我拉我一位前同事入夥(準確的說是我之前公司的上級)。

我們一起,從有最初討論idea,到完善業務模型,到做基礎的調研,到做簡單的商業模型驗證,再到所有前期籌備完成,用了大概四個月時間,就在需要我那位前同事all in全身心投入創業的時候,他突然和我說,他覺得自己還是喜歡那種穩定的感覺,還是繼續去工作吧。

所以,再好的idea有什麼用?還是沿著前三條邏輯,痛快的去幹一場來的實際。


薛圳NickXue


有幾個小細節,建議同行們留意一下:

1、千萬不要“to VC”。我個人見過很多人的創業,包括來找我諮詢過的一些朋友,基本上都是想個點子、寫篇PPT,自我催眠認為自己值多少錢,開始堅定的開始去尋找投資——並且,很要命的是,他們認為,自己的成敗與否,取決於能否融到資。通常的口頭禪是,“只要能融到錢,這事準成”。

我想說的是,“to VC”的創業思路是非常錯誤的,你錘鍊商業模式的出發點直接跑偏了;一個項目如果融不到錢就不會成功的話,或者必須有錢才可以啟動的話,我覺得要麼就是創始人急功近利,要麼就是這個idea本身就不成立。

何況咱們做的還是內容創業,本身就因為渠道和載體紅利,已經把創業成本降至極低, 如果你依然還不成功,可能就真的跟錢沒關係了。

2、和所有的創業項目一樣,一個好的創業idea是來解決用戶痛點的。比如內容創業,你必須提供別人不能提供的東西,你可以更深度,可以更專業,可以更豐富(這條路其實很難),但是你絕對不能重複,絕對不能同水平或者低水平的重複。

打個比方,我們寫上市公司的深度研究,首先會自我拷問,我們憑什麼能啃下這塊硬骨頭?梳理下來,我們覺得,第一,我們的人員全部是從各個專業領域過來的從業人員,沒有非科班出身的人;第二,我們每個人最少浸淫這個行業七八年;第三,團隊創始人有比較強的媒體從業背景,也有比較強的機構從業背景,既瞭解媒體行業的規則和風險,也知道怎麼帶領團隊走向更有價值的研究模式。

3、技術層面:要做自己最擅長的領域;面對的市場要是個富礦;迅速轉變角色,適應從文人到商人的轉變;遵紀守法,最好去做監管部門鼓勵和認可的事情——一個內容創業項目,如果得不到所在監管部門的祝福,走入地下的話,大概率拿不到融資,很難存活。


市值風雲楊峰


雖然在傳統媒體的時間比較短,但我也在思考現在的內容人應該有哪些區別於別的時間階段內容人的特點。

1. “內容+產品”的能力,內容即產品無論是否創業,我覺得都是這個時間階段職業上的一個要求,個人習慣和讀者喜好通過這種產品能力穩定下來,也賣得出去。

2. 系統理解能力,對於我們這種比較傳統的、跑行業的商業內容人來說,如何在一個領域深挖並且建立思路和資源上的網絡,已經是基本要求了,不然哪裡有價值哪裡有成長空間。

3. 個人識別度,你是誰應該一眼認出來,你可以天性使然也可以包裝人設,在IP的小時代,舔著臉做個IP可能也是應景的。

當然真有前兩者能力的時候,就不叫舔著臉了。


王卓在三聲


1、一定要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這事要堅持很久,如果勉強硬做,會很累,畢竟創業已經很難了,更何況是自媒體創業這種在很多人看來是過家家式的創業模式

2、別拒絕商業化,內容產出者容易清高,或者高估自己,如果可以善於寫廣告類文字,作為自己創業的開始

3、一開始就要想清楚自己要幹嘛,自媒體創業本質上就是要把自己變成什麼,是變成讓人懷念的烈士,還是變成一個商人還是一個手藝人,其實都沒有對錯,關鍵是想清楚別左右搖擺


真叫盧俊


好的自媒體創業idea我個人總結有兩條:一是和錢相關,你做的領域一定要有交易量,否則很難賺錢,比如汽車和財經,是內容創業永恆的兩大賽道。一是要和產業風口相關,比如未來的發展趨勢,人工智能、量化交易、新消費,在這些方向上,創業項目更容易活下來。


併購優塾劉坤


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內容創業其實跟一門手藝非常非常像,本質上寫作內容是一門手藝,既然是一門手藝,所謂idea的來源或者好idea來源無非是兩種1:自己特別感興趣的領域。很多人就會問了,我就愛旅遊,就愛美食,怎麼轉化為創業呢?其實你只是愛旅遊的自由和快樂而不是真的喜歡寫旅遊的內容,所以大家一定要區分哪些是真興趣,哪些是假興趣。所以好的想法一定是真感興趣,比如我五年來就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研究消費品牌,我想我是典型興趣驅動帶來的想法。2過去能力的二次變現:今天很多自媒體人,都是原來具有傳統內容的人理解了新媒體傳播規律轉型而來的,因為優質內容生產能力是需要專業的持續的學習的。也有一部分原來就是行業專業人士,現在通過專業的內容表達把自己專業能力變現。所以我覺得滿足這兩類比較容易在自媒體領域創業成功。


龍貓君1999


創業idea不是想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往往最開始idea脫離實際、脫離用戶,你需要在實踐中不斷調整。一個創業者調整能力的高下比idea還重要。


耿華軍



創業的話,需要首先考慮這幾個要素:

1、市場;2、價值評價體系;3、優勢資源。

先說市場。自媒體還是一個新生事物,企業或機構看上去有宣傳和媒體的需求,但是這種需求往往是不連續的,即沒事的時候誰都想不起來做宣傳,有事的時候就會臨時性地“外包”給一些媒體。

企業對完全自行運行媒體的需求其實並不顯著,所以說,目前企業自媒體尚未形成市場。你可能會反駁說,那你看為什麼現在有很多的自媒體平臺了呢,比如吳曉波、邏輯思維、平說等等。

的確,但請你看看清楚這些都是些什麼人,都是非常成功的媒體人。他們本身就做媒體,而且在傳統媒體裡面都做得非常好,做到大佬級別了。自媒體不過是傳媒人做到一定程度的一種個人品牌延伸。而且,他們即便是做媒體,比如邏輯思維,也不完全是盈利性的(邏輯思維是賣書,但是我相信憑老羅的水平他賣書不賣書都行,這根本不是他的“生存”點),至於羅昌平、吳曉波的自媒體頻道,就更是如此。

因而如果你要做自媒體,除非你一開始不以盈利為目的,不以服務企業為目的,做一個有態度的媒體,剛開始那幾年別想市場,也別想賺錢。當然我看似跟題主的想法相悖。

第二個,價值評價體系。市場講完了,你可以做一個“半市場化、半有態度的”自媒體,找到契合點就行!接下來,任何一個行當,都有做得好的和做得不好的,如何評價?自媒體給企業或“市場”創造的價值如何評價?這是你“創業”要考慮的下一個問題。說得直白一點,就是你如何界定你的自媒體服務的“質量”。

我沒有做過自媒體,但簡單從媒體企業的角度提幾個粗淺問題供你考慮:

1)你的傳播內容要不要有個明確的“態度”,比如“嚴肅”的或“嘻哈”的,態度不明確等於定位不清晰,態度明確等於把一部分客戶拒之門外。

2)你的傳播內容是完全自行編撰還是部分轉發還是接受客戶企業的投稿?完全自撰你成本太高(我上面舉的的例子裡面,沒有一家自媒體發佈的內容是完全自撰的),部分轉發就需要你的“眼光”,接受客戶投稿等於“自降身價“你媒體的內容質量(比如文筆、觀點、視角等等)就會大打折扣(想想現在很多行業協會辦的雜誌,接受協會會員企業的投稿,很多都是”關係“稿或者有利益糾葛,導致後來這些協會辦的雜誌自己協會的人都不怎麼看了!)。

3)你的傳播要不要限定一個主題,比如品牌?客戶企業跟主題有關的你才傳播,沒關的你不傳播?如果你收窄你的傳播主題,你可以專業化(每一個話題後面都可能牽涉企業的公關),但是也同樣就降低了你為客戶所能提供的長期價值;不分主題你就等著出事吧,因為公關這個事情沒人能打包票的。關於這個維度的要素還有很多類似問題,在這裡不一一展開。

第三個,優勢資源。我不知道題主是什麼背景,自媒體(且不論盈利性質)要做成,主創人員必須有優勢資源,基本上我看到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優勢資源為宜:

a)自己有很強的個人品牌,比如你是話題人物,微博大V;

b)你周圍有很強的專題”話題圈“,比如你周圍有個心理諮詢的圈子,那麼你可以整合大家平時的討論,並形成一個自媒體平臺,用於討論、發佈一些觀點等,這方面比如社會學、傳媒學領域都已經有了幾個不錯的微信公眾號;另外一些微課堂也可以算是這種模式。說穿了,你不需要是大牛,但你得在大牛周圍;

c),是b)的另一種情況,你周圍的圈子不是話題圈,而是”需求圈“,既你周圍有很大的某一方面的需求人群,比如母嬰,你認識很多新媽媽,她們每天都在討論一些育兒問題,然後你做一個C2C的社群,讓她們更方便地討論,之後拿著這個需求去找”專業”資源——母嬰用品品牌、育兒或營業專家等等。說得直白點,這種情況您至少得是在一個比較中心的城市,這樣需求人群才會大! 至於題主有沒有上述優勢資源,優勢到什麼程度,就自己考慮了哈。

三個要素說完,我覺得冷水也潑完了。但是必須要說自媒體是未來的趨勢,目前沒市場,目前完全 盈利性的企業自媒體服務平臺發展不成熟並不意味著永遠都做不起來。建議題主可以考慮“曲線救國”,先自己進入一些新銳的媒體機構裡面(或者讓自己的業務與這類企業多發生關聯),慢慢熟悉媒體運作,也結識一些相關人才,等等時機成熟再出手。創業其實是一種生活態度。

在家能創業,上班能創業,低成本,風險低,無需管理,就找無人超市,無人便利店,諮詢加微:xinerqq0111


絢彩魔盒


創業中的idea通常面臨這樣的矛盾:

1. 有一個怎麼看怎麼覺得好的idea,花了兩年時間,最後發現完全不靠譜,實現不了;

2. 有一個實現度特別好的idea,每一步都能落地實現,可是別人也都能實現,還比你早、比你效果好。


創業的早期,基本就是確定一個idea是否「好」的煎熬過程。

沒被驗證的idea,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去驗證;

已經驗證的idea,缺乏先發優勢。


其實,這對矛盾在自媒體領域要比互聯網產品要小得多了。

好的內容能帶來流量,這是一個已經被不斷驗證過的「真理」。


所謂的「好的內容」,具體指用戶第一眼看到,願意繼續看下去,看完之後還想看,嫌你的內容太少了,恨不得一天看10份這樣的內容,恨不得天天都有10份這樣的內容。

所以,自媒體創業中的idea驗證代價在整個互聯網創業中,是最小的。


不管你的idea多麼令自己陶醉,去找到最開始的1000個用戶,然後看他們是否願意天天回來,是否願意付費,是否願意聽從你的推薦……


能通過這一關的idea,就具備了「好的自媒體創業idea」的雛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