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父母不理解你,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高考结束后,考生最该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不是睡个昏天黑地,把所有因为刷题失去的时间统统补回来;

不是抓起背包,买张车票,说走就走,去海边看海,去山顶看日出;

不是钻进网吧,和要好的朋友,怒踏一段开黑旅程;

不是抱着西瓜追剧,任思绪随剧情肆意摇摆;

……

而是为填报志愿而做准备!

志愿填报:父母不理解你,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电影《猜火车》里有这么段台词: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大电视 ,选择洗衣机,轿车 …… 选择首间楼宇,选择分期付款的头三件西装,选择自己手动,选择周日醒来……选择起点,选择朋友,选择运动服和皮箱……选择未来,选择你的生活……

这么看来,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布满选择,而每一个选择,都对应着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尤其是高考过后的志愿填报阶段。

毕竟,十二载寒窗苦读,一场考试,决定高考分数,而几天的填志愿时间,几笔落下,却决定孩子是否会与自己的爱好、特长、梦想失之交臂,若孩子一味服从外在的“建议”,就很可能会过上与内在“本我”背道而驰的生活。

至于背道而驰之后,是好是坏,是满心欢喜还是满身伤痕,无人知晓。

比如,放弃天文梦(了解到天文系毕业后的很多人都是去当地理老师)、选择计算机的马化腾,可以上清华大学物理系却填了人大社会学系的刘强东。试想,如果马化腾学了天文、刘强东学了物理,那如今的BATJ格局是否也会有所改变?

如今,这两位叱咤商场的风云人物,在各自领域如鱼得水,跟最初的志愿填报也不是没有关系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自主做出选择。

志愿填报:父母不理解你,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能在数百所高校、数千个专业中,快准狠地找到对的那个选项,或者说,并非所有人都能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以及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力。

在志愿填报阶段里的表现大多是:有的父母一点一点抠着号称“专家一对一辅导”、标价上万的网络数据报考“神器”,有的父母撒手不管全凭孩子运气,但更多父母还是喜欢“以过来人的身份”给孩子“建议”,甚至是越俎代庖直接代替孩子做决定,只是,这填志愿真的能靠“神器”、运气、专家和所谓的经验吗?

怕是不能。

志愿填报:父母不理解你,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许多父母在千千万万选择中,尝试了千千万万种考虑和探索,却唯独没有遵循孩子的意愿,“你还小,不了解这个社会,我报什么你就学吧,肯定没错”!

没错,又是一句站在“为你好”高度的高频语录。

去年,微博就有一个热搜话题:女孩F超常发挥考出了历史最好成绩,填志愿时报了五所985名校,结果填完志愿就病倒了,之后去学校确认是父母帮忙去的。结果父母修改了她的第一志愿,将一所985高校换成了家里亲戚推荐的一所“双非”学校,即既不是985名校,也不是211高校。我们很难想象F当时的不知所措和痛心,但可以肯定,这种来自父母的没缘由、出自爱意的打击,实在是太“致命”。

大脑智库创始人冬梅姐,虽无强势父母,却也是众多误打误撞选了不喜欢的专业的人之一。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一个她完全没有办法提起兴趣的专业。大学毕业,她如愿地没有做本职工作,现在从事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工作已经十多年,但她也无数次地想,如果自己在大学期间学的就是心理教育专业,那她在这个领域里已经有超过20年的沉淀了......当然,这些如果也都只是如果。

志愿填报:父母不理解你,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作为一名心理测量者,在冬梅姐看来,填报志愿就是一个认知自我的过程,一个包括认知自我性格、兴趣、爱好、特长、以及目标、梦想和考试分数,然后分析得出最佳方案、作出选择的过程。而认知自我的渠道,除了感性凭“了解”,还可以理性靠“科学”——一份由大脑智库精心研制的高考版《天性检测报告》,一份仅需1880元的科学指南。

这份经由皮纹信息组成的天性检测报告,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份结合先后天及主客观的专业定位报告,不仅可以帮助你了解孩子的先天性格,还可以了解孩子在各个天赋,八大智能层面的优劣势,然后将这些指标复核分析,经由大量的数据样本验证、综合一个人的先天智能和人格特质,最终可以得到TA先天最合适的专业是什么。

例如,太极人格的特质非常适合做大众传播类,如记者、广告人,包括人力资源类的工作,但是不太适合做工程师、机械师、医生等需要重复耐心操作类的工作;反箕类型的人,应该多从事跟创新相关的工作,比方说动漫制作、编程等……

1880元的大脑智库高考版《天性检测报告》,一个帮助孩子避免“如果”的选择,一个让孩子更加了解自己的体验,一个除去思维惯性外更加了解孩子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