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並非生來一張白紙,沒有一種教養方式可包治百孩

一個孩子,到底要有多恨父母,才會決絕到拉黑父母所有聯繫方式,12年不回家?

一個孩子,到底要有多恨父母,才會洋洋灑灑寫出言辭激烈的萬言長文,隔空討伐父母?

一個孩子,到底要有多恨父母,才會在被問及“可父母就你一個孩子,你有想過他們的感受嗎”時,簡單幹脆地回道“那是他們自作自受”?

痛心嗎?當然痛心。

原本應該是至親至密的孩子和父母,卻成為陌路,甚至是眼不見為淨的仇人。

這孩子叫王猛(化名),今年34歲。

人並非生來一張白紙,沒有一種教養方式可包治百孩

作為成年人,他的控訴不是因為少不經事的童言無忌,不是因為青春期爆發的叛逆荷爾蒙,而是因為真真切切在內心深處積攢多年的的怨憤。這點是最令人觸目心驚的。

說起來,那些在他心裡扎刺生根的經歷,並非來自父母行為上的暴力,而是無數成長過程中細節生動的瞬間。部分網友甚至覺得,王猛本身就有一顆玻璃心,他所言的“過度控制”有些過頭,因為他的父母不過是犯了許多父母都會犯的錯——“太愛孩子”。的確,人人生而不同,王猛剛好屬於表現過激的那一類孩子,而這樣的孩子,何其少見。更多的孩子,不敢反擊,不敢出聲,這些不良的情緒默默地積壓在心裡,影響他的生活、婚姻甚至下一代,他有可能鬱鬱寡歡,有可能在無人的夜晚一個人獨自哭泣,直到有一天,他再也受不了了,如果此時身邊沒有人能為他開啟心智,極有可能精神崩潰或者生病,嚴重的甚至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如同被千千萬萬人所唾棄的“為你好”,一句“太愛孩子”無法抹掉親子關係中存在的裂痕。要知道,壓死駱駝的往往是最後一根稻草。而這之前無數根稻草一次次壓下時,駱駝也不是沒有試圖求救,只是無人呼應。

過度控制的愛,對孩子百害而無一利

事實上,王猛父母對他的控制也是有跡可尋的:從小到大,他穿的所有衣服都是由父母決定,就連一二年級,班裡文藝匯演要求所有孩子穿短褲,他的母親依舊是不由分說地讓他穿長褲;他所在的小學,離家不過幾分鐘的路程,可一旦下雨,父母便雷打不動地來接送;到了大學,父母特意聯繫北京的大姨“照顧”他,其中,大姨的“照顧”方式就包括悄悄聯繫他的同學,關注他的一舉一動。

縱觀國內,如此“關心孩子”的父母大有人在:孩子小時候,報各種補習班;孩子高考完,指揮填志願;孩子大學畢業,介紹對象,介紹工作……恨不能一步一步將孩子前方的路鋪好,再一天天護送孩子前行。

人並非生來一張白紙,沒有一種教養方式可包治百孩

然而任何事情,但凡過度,都會帶來與期望不相匹配的後果和影響。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就曾發現,父母對孩子控制慾強,容易對孩子造成長久的心理傷害,令他們長大後幸福指數較低、依賴性較強,負面影響堪比喪親。

可以確定,在孩子長大成人這件事上,沒有一個父母能夠“代勞”,強行“代勞”的後果要麼是孩子成長不到位,要麼是孩子過得很壓抑。故而,父母要做的,是掌握好“放手”且不“放任”的火候。除此之外,每一件孩子必須要做的事,每一段孩子必須要走的路,就讓孩子自己去經歷吧。

沒能及時的關心,是孩子一輩子的痛

很奇怪,父母在王猛的生活處處伸著手操控,卻總沒能夠握住他在往下墜落時的手。

被過度保護的他,因不會剝雞蛋被親戚嘲笑時,父母選擇了冷眼旁觀;五六年級時,他喜歡奧數,一次考試回來,卻發現文件夾被偷,母親給的“安慰”是一句“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高中時,他跟父母反映自己調座位後身邊環境變得糟糕時,父親邊打邊罵“你憑什麼要學校優待你?憑成績好?”

人並非生來一張白紙,沒有一種教養方式可包治百孩

毫無疑問,面對孩子的求助,王猛父母的做法絕對是最壞的榜樣。研究表明,每個人自信人格的源泉,基本都是從咿呀學語時,在和父母的互動過程中積累起來的“自我肯定感”。如果得不到父母的正常回應,孩子受到的傷害會有多大呢?弗洛伊德在《性學三論》裡的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一個三歲男孩在一間黑屋子裡大叫:“阿姨,和我說話!我害怕,這裡太黑了。”

阿姨說:“跟你說話有什麼用呢?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沒關係,有人說話就帶來了光。”

顯然,王猛的父母在他需要光的時候,不是沉默,就是怒不可遏地關起了門。再後來,那些沒有及時得到的光,長成王猛身上堅硬無比的刺,也是他一輩子的痛。

人並非生來一張白紙,沒有一種教養方式可以包治百孩

哈佛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史迪芬·平克在他的著作《白板》中說:孩子出生就有自己的天性。人並非生來一張白紙,人天生攜帶著演化留給我們的傾向,甚至男女天生也有所區別。

因此,過錯很多的王猛父母,最致命的錯誤就是:沒能靜下心來,認清孩子的天性,以為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他們相信自己可以在白紙上繪出美好未來,認為自己可以像捏橡皮泥一樣打造自己的孩子,強勢地捂住孩子想要獨立自主的念頭,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設定的路線發展,希望孩子成為所謂“堅強”的人。可這孩子本身就是一個偏內向性格的孩子,雖不太愛表達自己,但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想過的人生。於是,巨大的溝通鴻溝在一寸寸變大,王猛也才會說:“父母的愛其實是傷害,過去的經歷無法與我的認知調和”。

那麼,在知道孩子已經不是一張白紙的前提下,父母應該如何做?很簡單,吃透史迪芬·平克的建議:孩子是人。尊重孩子作為人的個性,從孩子的角度去打量世界,做孩子人生旅途的友情陪伴者,而不是狂妄指揮者。畢竟,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因此,沒有一種教養方式可以包治百孩。

相對應地,“個性化教育”目前在國內非常流行,不過,很多家長和教育機構將其理解為,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給予不同的“學業方法指導”,“一對一教學”“個性化小班”等等。在大腦智庫創始人劉冬梅看來,人格特徵的培養較之於“技能”的個性化教育,更應該是父母及為人師者需要注重的領域。

人並非生來一張白紙,沒有一種教養方式可包治百孩

有的孩子生性木訥,不愛表達且敏感多疑,對於此類孩子正面讚揚的方式多優於“激將法”;而對於天生樂觀、自信、破壞力強的孩子,有時“激將法”或許會非常奏效;對於目標性極強的孩子,父母給予過多的參考和意見,甚至強制,只會將親子關係推向危險的境遇;而對於平和 、“人際”型的孩子,則需要提前幫助孩子立志,並加以合理的引導,幫助TA儘早找到人生方向。

有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強,極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孟母三遷”的方式就非常奏效,借用外界的能量賦能孩子;有的孩子“目中無人”,管你外界如何,我就是堅持我的想法,則更要從“內因”喚起孩子的責任和擔當,以內生的力量相伴成長;有的孩子屬於“體覺型”,就是喜歡動手,就要通過嘗試、親身實踐的方式引導其思考;有的孩子屬於“聽覺型”,則可以通過多講故事、多引導其讀書的方式,讓其與古人、偉人交流。

甚至,有時候,同一個孩子,在不同的境遇下,也要用到不同的教育方法。

當下,我國全面放開二胎政策,對於孩子的養育,父母又增加了一份挑戰:兄弟姐妹之間的脾氣秉性也會有天壤之別,甚至,雙胞胎孩子天性之間存在巨大差異的情況也比比皆是。對於上天賦予我們神聖的“父母”職責,請不要輕視,不要忽視,不要想當然。它是如此重要,小到一個孩子的未來,大到一個家庭的和諧與走向,甚至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希望,讓我們,一起用心,和這些擁有個性靈魂的天使共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