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智庫劉冬梅: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心神不寧的家長

在好萊塢頒獎季橫掃一片的《伯德小姐》,講述了一個叛逆少女歷經動盪青春後與自己、父母、原生家庭和解的成長故事。其中,主人公伯德小姐和媽媽之間複雜且脆弱的親子關係,更是撥動無數海內外觀眾的心絃,許多人紛紛表示,自己從電影裡看到了年少時倔強的自己,和管天管地、分分鐘原地爆炸的媽媽。

大腦智庫劉冬梅: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心神不寧的家長

的確,伯德小姐絕對不是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而是那種讓父母操碎了心的孩子。她不喜歡父母給自己取的名字,不喜歡家鄉,不喜歡強勢的媽媽、沉默寡言的爸爸以及畢業於伯克利大學卻在超市打工的哥哥;她迫切地希望自己能夠像鳥一樣自由地飛到別處,“至少也要是有文化氛圍的城市,康涅狄克州或者新罕布夏州,作家們都住在森林裡的那種地方”;她早戀、偷嚐禁果,還在18歲那天,買菸抽,買成人雜誌看;她虛榮又利己,背叛老友,攀附富家女孩,不讓爸爸的車停在學校附近……

事實上,“問題少女”伯德小姐的背後,正是一對問題重重的父母,尤其是隨時隨地為各種事情和伯德小姐爭吵的媽媽。她的身上,聚集了很多不合格父母的因素:情緒會隨時爆發,不懂如何對孩子表達愛意,心裡想的和實際做出來的經常出現錯亂。

大腦智庫劉冬梅: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心神不寧的家長

不會剋制情緒,對孩子沒有基本的耐心

電影的第一幕,是這樣的:紅頭髮的伯德小姐和媽媽前一秒還一起在車裡聽廣播,被故事感動得稀里嘩啦,下一秒兩個人就吵了起來。起因是伯德小姐扭頭看向窗外時的一句抱怨,“2002年最讓人激動的事情,只有正著讀、倒著讀都一樣的年名。”孰料,媽媽聽完很是激動不滿,“行吧,我知道了。這個世界上你的生活最悲催,你贏了。”

大腦智庫劉冬梅: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心神不寧的家長

說實話,一句小小的感慨引來這麼沉重的暴擊,任誰都會難過。站在上帝視角的我們知道媽媽的不容易:自己常年加班,丈夫瀕臨失業還患有抑鬱症,兒子整天遊手好閒,女兒不按常規出牌。她是整個家庭的支柱,她揹負的壓力很大,她比任何人都要焦慮。可年紀還輕的伯德小姐不知道,即便是知道,也不能接受這種無緣由的情緒發洩吧。

很多家長上有老下有小,在外揹負工作業績,回來還得操持家事,難免會有心情不好、情緒不佳的時候。但任何原因都不能成為對孩子惡語相向的理由,因為孩子是無辜的,是最需要關心和愛護的,而非發洩情緒的對象。家長的一句話,可能會毀掉孩子一天的心情,也可能會毀掉孩子對自己一輩子的親近感。

吝嗇於肯定、讚美孩子,對孩子的要求無限高

去高中畢業舞會前,伯德小姐和媽媽一塊在商場挑選成人禮禮服。伯德小姐穿了一件漂亮的紅色裙子,媽媽雖然從眼神中透出讚美之意,卻沒說出一句誇她的話。於是,我們聽到一段直擊心靈的對話:

伯德:為什麼你不能說我看起來不錯?

媽媽:我以為你不在乎我怎麼想的。

伯德:我還是想要你誇我。

媽媽:抱歉,我說的是實話。你想讓我撒謊?

伯德:不,我只是希望你喜歡我。

媽媽:我當然愛你。我希望你可以努力成為那個最好的你。

伯德:如果這已經是最好的我呢?

大腦智庫劉冬梅: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心神不寧的家長

眾所周知,可憐天下父母心,沒有哪位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許多家長怕孩子輸在起跑線,所以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鋼琴、拉丁舞、英語口語……一個不落。可是,如果孩子的學習速度遠遠達不到家長的期許,如果這已經是最好的孩子,家長又該怎麼辦呢?我們是否應該停下來,問問孩子的意見,看看孩子的興趣所在,給孩子一個選擇與喘息的機會?請記住,孩子從呱呱墜地、脫離母體的那一刻起,就是一個鮮活獨立的個體;請相信,當孩子失落、失望、失意時,鼓勵和肯定是最好的陪伴。

不擅長表達對孩子的愛意,也沒有找到和孩子有效溝通的方式

影片結束時,伯德小姐終於如願以償地離開自己一直想要逃離的家鄉。去機場的路上,母女倆還在冷戰,這一次,伯德小姐試圖緩解氣氛,她希望媽媽能夠送送自己,她問媽媽“你不來嗎?”。只是,要強的媽媽還是一如既往地嘴硬:“你父親會送你到安檢口,這裡停車費很貴。”之後便驅車離開。再然後,母親半路後悔,她含著淚水將車開回航站樓,卻晚了一步,伯德小姐已經走了。

大腦智庫劉冬梅: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心神不寧的家長

事實上,這個總是劍拔弩張的母親,內心特別柔軟,手寫了許多沒有送到孩子手裡的信件。她愛孩子,卻苦於不知怎麼表達,也沒有去尋找一些行之有效的渠道。或許是生活太苦,或許是性格使然。總之,她傳達給孩子的愛不及她實際對孩子的愛的十分之一。生活中像她這樣的媽媽還有很多,刀子嘴豆腐心,心裡視孩子為珍寶,嘴上卻是各種不痛不癢的言辭。其實,愛孩子就該讓孩子知道。說不出來那就寫,寫完放到孩子抽屜裡、塞到孩子手裡;寫不出來那就多多擁抱孩子,用溫暖的的肢體語言傳達你的愛與支持。

親子關係從來都不是恆久的佔有和指導,而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告別的過程。家長要在照顧孩子的途中,逐漸學會適當放手、得體退出,和孩子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