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戰機和蘇35戰機哪個更厲害?

好玩的科技資訊


颱風是雙中推中型戰鬥機,空重11噸,最大起飛重量23.5噸,使用兩臺EJ200發動機,軍用推力6噸,最大推力9噸;內部油箱容量5噸,在攜帶3個1000升副油箱情況下,最大作戰距離1389公里(750海里);空戰推重比1.15,爬升率達到318m/s,翼載荷312公斤/平方米。

蘇-35屬於雙大推重型戰鬥機,空重17.2噸,最大起飛重量34.5噸,使用兩臺117S發動機,軍用推力8.8噸,最大推力14.5噸,內容油箱容量達到驚人的11.5噸,因而不需要外掛副油箱就可以達到1580公里的作戰半徑(空戰15分鐘);空戰推重比1.13,其爬升率為280米/秒,翼載荷408公斤/平方米(50%燃料情況下)。

颱風戰鬥機最牛逼的還是EJ200發動機,個人相當流口水,要是殲-31能有這樣的神器就完全敢稱四代戰鬥機。該發動機屬於第四代航空發動機技術範疇,基礎非常好,零部件數量比F404少1/3以上,甚至增推30%使推力達到大推水平的12噸早在2011年就實現過,只不過油耗率和成本等因素考慮,未進行實用化,魔改增推潛力很大。

蘇-35使用的117S則是屬於典型的三代半魔改型發動機,在AL31發動機基礎上利用AL41的部分技術進行魔改,但是其TVC矢量系統結合的相當不錯。除了改善機動性能之外,蘇-35使用TVC矢量技術與飛控相融合,解決了蘇-27平臺滾轉性能差、超音速配平壓力大,機動性能下降等固有缺陷,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終極側衛”。

值得一提的是蘇-35飛控、火控、推力控制的“飛火推一體化”飛控系統非常出色,與TVC矢量控制技術的完美融合,依據KnAAPO資料稱,蘇-30MKI等機型上的TVC矢量控制系統,機載計算機下達相關控制指令後,發動機動作筒接收後,動作筒完成相對應轉動,推力進行相對應調整,總共需要1.5秒左右的反應時間。而蘇-35進行一體化飛控之後,機載計算機可以根據飛控系統進行提前判斷,推力控制系統可以進行提前準備,兩者可以進行無縫對接。這也是蘇-35可以進行一系列為所欲為的超機動動作的最重要原因,這也是我們為什麼一直強調要實現“飛火推一體化”設計。

如果兩者進行對比的話,颱風最大優勢實際上是設計理念的優勢。颱風的設計年代要比蘇-27平臺晚了十年,它實際上是蘇聯的米格1.42一個時期。在蘇-27的那個年代,空戰理念是追求能量的保持,注重高亞音速狀態的連續機動能力,所以在蘇-27和F-16氣動設計上可以看到很多相視之處,都是採用中等展弦比梯形翼,都採用機身大邊條和翼身融合技術,低速性能和穩盤性能非常突出。

但是到了80年代,空戰理念轉而向注重跨音速和瞬時機動性能方面傾斜,注重跨音速區間的戰鬥,注重瞬盤性能和高攻角性能。那個時期,鴨翼佈局開始流行(F-22的ATF計劃最初也是全鴨翼佈局,但是美國在80年代後期更改指標書,把隱身指標提高100倍之後,轉而常規方案)。相比較之前空戰,跨音速性能突出在搶佔發射陣位上有較大優勢,加上瞬盤性能和高攻角優勢,在搶佔先手攻擊上優勢明顯。這就是現代空戰理念,搶佔先手攻擊,先射為敬,逼對方進行大機動動作進行規避,即使沒打中也會損失大量能量,而自己在下一輪交手中建立起能量優勢。再加上現代技術發展,熱成像導引頭的第四代格鬥導彈抗干擾能力極強,號稱“鎖定即死”。

歐洲三鴨子,實際上美國的F/A-18E/F和F-35也是體現這種趨勢變化

但這是同級別較量,空戰還有句話就是重型為王。超音速機動有利於搶佔超視距導彈發射陣位,瞬時機動和高攻角性能有利於格鬥中先手攻擊,構想很美好。但是重型機尺寸優勢,其在雷達尺寸和功率的優勢,可以一力降十會,進行先鎖定、先攻擊。颱風雷達直徑70cm,對比蘇-35的一米級雷達看似只有30cm直徑差距,但是算面積進行平方的話,就是差一倍。在技術水平相差不大情況下,功率和麵積則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雖然最新的颱風T.4批次已經按照AESA的Captor-E雷達,但是要知道殲-11B的1493雷達都可以壓殲-10C的AESA雷達,而殲-10的雷達尺寸和T/R單元數量絲毫不差颱風,這種情況下,蘇-35上的雪豹雷達本身功率極其驚人,颱風在這方面恐怕凶多吉少。

這種情況下,重型戰鬥機可以進行早發現目標,進行調整自身飛行姿態,搶佔有利發射陣位;早鎖定,來幾發超視距彈先射為敬,即使沒打中,也可以比對方進行大機動規避,先壓一壓對方能量;等到雙方進行狗鬥肉搏環節,臥槽,蘇-35是個機動性能不亞於任何輕型戰鬥機的主,即使拼瞬時機動,對方也有TVC矢量這個可以大幅度改善機頭指向性能的玩意。所以在我國去年的金頭盔比武以及天鷹杯對抗上,殲-10系列在於殲-11B進行的空中對抗中,全軍覆沒……颱風可能不是殲-10,但蘇-35也不是殲-11B,空戰還是重型為王,你大爺還是你大爺。


五嶽掩赤城


綜合來說,自然是蘇35更強。一個是重型戰鬥機,一個是中型戰鬥機。

一、從雷達來說:

蘇35使用“雪豹E”無源相控陣雷達,雷達尺寸大,探測距離和性能相當可觀。

對RCS 3平方米目標探測距離350-400公里,可同時跟蹤30個目標,並打擊其中的8個。

而颱風現役型號還在使用ECR-90脈衝多普勒機掃雷達,3平方米目標探測距離120-150公里,雷達性能比蘇SU35差。

雖然一直說要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但歐洲的效率實在太差,不知何時才能全面換裝。

二、航電系統:

颱風是衍射平視顯示器(HUD)+3個多功能顯示器(MFD),蘇35是反射式平顯+多功能顯示器,略差一些。

但蘇35有光電探測系統(IRST),機頭兩側、座艙後面還有光學孔徑系統(EODAS),綜合態勢感知能力強於颱風。

三、發動機:

颱風有兩個EJ-200中推,雙發加推力1800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21噸,推比1:1。

蘇35有兩個117S大推,雙發加推力2912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35噸,推比1:1.2,還帶三維矢量噴管,具備超機動性,據說可以實現超音速巡航。

在發動機上蘇35佔優。

四、機載武器:

蘇35載彈量9噸,能發射Kh-29反艦導彈、KH-59巡航導彈、KH-31反輻射導彈與KAB-500、KAB-1500等制導炸彈。

還有射程400公里的KS-172超遠程空空導彈以及R-27增程、R-73、R-77等。

颱風載彈量7.5噸,能攜帶AIM-120、流星中程空空導彈,AIM-9響尾蛇、IRIS-T近程空空導彈等。還有ALARM反輻射導彈、企鵝空地導彈、魚叉反艦導彈等。

武器上來說,蘇35做為重型戰鬥機,顯然更有優勢。

五、航程和速度:

蘇35航程4000公里,作戰半徑1580公里,颱風航程2900公里,作戰半徑1380公里。蘇35最快時速2.35馬赫,颱風最快時速2馬赫,蘇35完勝。

綜合來看,颱風是為了攔截蘇聯的戰略轟炸機,強調高空截擊性能,蘇35是多用途戰鬥機,攻守更全面,蘇35比颱風更強大。


和風漫談


“颱風”戰鬥機與蘇-35戰鬥機,這兩款歐洲與俄羅斯的頂尖四代戰鬥機,有著相似的噸位和體型,但這兩款戰鬥機不管是設計設計還是武器裝備的規格上完全不同,比較起來比較困難,但如果非要拿二者進行比較的話(單單武器武裝部性能)方面來看,還是俄羅斯的蘇-35戰鬥機更為出色。

那麼我們就使用國際上通用衡量戰鬥機性能標準,從空中機動性,機載雷達設備或航電系統,和掛載的空戰武器系統這三個方面來大概的比較一下。首先,空中機動性,俄製蘇-35面世的時間比較晚,該機最終定型的時間要在21世紀了初期了,所以得益於該機的後發技術優勢,該款戰鬥機在空中機動方面,下足了功夫,雖然仍然採用翼身融合的常規氣動佈局,但由於採用了推重比達到了將近9等級的AL-31F發動機改型版本和矢量噴管的組合,也賦予了蘇-35戰鬥機無與倫比的空中機動能力。

而“颱風”戰鬥機出現的要早一些,加之歐洲航空發動機水平並不比俄羅斯好多少,所以使得“颱風”戰鬥機裝配的RB199-122加力渦扇發動機並不領先俄羅斯,其發動機的推重比也只有8這一等級,在其空中機動上處於下風。

其次就是機載的雷達和航電系統,"颱風戰鬥機主要機載設備是由GEC-馬可尼公司的研發生產的ECRECR-90脈衝多普勒雷達,與蘇-35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其科技含量不在其一個等量上,蘇-35機載雷達實力完全碾壓,但雖然“颱風”戰鬥機的機載雷達不行,但憑藉其歐洲航空電子的先進程度,航電系統上也是可以進行一定的彌補的。

最後就是機載的空戰武器系統了,“颱風”與蘇-35戰鬥機能掛載的空空武器類型上基本相同,且武器性能上也基本相同,只是其“颱風”掛載的空空導彈的相關性能相較於蘇-35戰鬥機能掛載的上還有一定的超出。但綜合比較下來,還是蘇-35戰鬥機較為出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