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全球第一,韓國爲何救不了自己的造船業!

訂單全球第一,韓國為何救不了自己的造船業!

據英國造船海運調查機構統計,2018年上半年全球造船訂單總量達1234萬CGT(船舶441艘),同比增長9%。其中,韓國造船業訂單量為496萬CGT(船舶115艘),佔比40%;中國訂單量為439萬CGT(船舶203艘),佔比36%。近3年,韓國首次在訂單噸位上超越中國,奪得全球第一。尤其在LNG運輸船訂單方面,今年全球所有的23艘大型液化天然氣船(LNG船)的訂單均與中國和日本“無緣”,全部被韓國船企收入囊中。

原本受困於2016年以來訂單枯竭困境的韓國造船業似乎開始逐漸復甦。但在強勢訂單潮的背景下,韓國造船也還存在著不少問題。想徹底復甦,仍重而道遠。

內部問題

訂單全球第一,韓國為何救不了自己的造船業!

韓國造船產業發展不均衡,現代、三星、大宇三大船企實力較強,支配韓國造船業,中小型船企及核心配套企業的競爭力相對較弱。一旦三大船企出現問題,市場無法得到支撐。

同時韓國國內造船公司之間競爭激烈,通過降低船價吸引買家,若未能獲得適當利潤,收益性可能會惡化。

韓國政府通過兼併收購或者戰略合作來整合中小型船企,以達到規模經濟、提升中小型船企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

目前大量中小型船企結構重組,中小型船企數量由2007年的30家縮減至目前的5家。

對於韓國造船業三大巨頭兼併重組,韓國政府將監督其組行動,並將嘗試私有化大宇造船。

但是2008年以來,全球新船價格平均下降了33%,2017年雖有所企穩回升但漲幅緩慢。韓國造船業想在短時間改變現狀依舊困難重重。

裁員

訂單全球第一,韓國為何救不了自己的造船業!

自韓國造船業出現巨大危機後,現代重工、三星重工和大宇造船海洋等主要船企通過“裁員潮”的方式以求渡過難關。在過去幾年來,為了應對新船訂單量的下滑三大船企已經解僱了數萬名工人。

面對當前韓國造船業開始逐漸復甦,手持訂單逐步增多,但韓國造船業工人卻依然未能從不斷增長的新造船市場需求中獲益。一方面船企繼續實施大規模的重組方案,預計還將解僱約5000人,相當於三大船企36400名僱員總數的14%左右。2015~2017年,造船及相關行業從業人員從18.8萬人下降至11.4萬人

另一方面因為近期船企接獲的新訂單需要在幾年之後才能開始建造,導致待業工人無法正常回歸。

如何解決結構調整帶來的大規模失業問題,是擺在韓國政府面前的又一道難題。

鋼價

訂單全球第一,韓國為何救不了自己的造船業!

預期的鋼板價格增長被韓國造船業視為不利因素。

韓國三大造船企業現代重工、三星重工和大宇造船原本對於接到高價船舶訂單滿懷期待,但鋼材價格上漲的隱憂讓其無法對未來保持樂觀預期。

Shinhan Investment的分析師指出,如果鋼板平均價格增長10%,現代重工的損失準備金為1412億韓元,大宇造船和三星重工的損失準備金分別為1482億、936億韓元。

據韓國媒體《週一報》報道,韓國浦項制鐵和現代制鐵將在今年8月與造船企業的鋼材價格協商中再次提出提高價格的要求。

上半年,厚鋼板價格每噸上漲了50000韓元(約合44美元)。如果下半年厚鋼板價格繼續上漲50000韓元,這將給船廠帶來額外3000億韓元的製造成本。而面對中日韓船企競爭激烈的情況下,任何的漲價都將會對韓國船企的生存造成威脅。

中國因素

近幾年中國造船產業的強勢崛起,給了韓國巨大的壓力。雖然面對在超大型集裝箱船、LNG船等韓國主導的船型中國依舊佔弱,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造船產業已經在技術上逐步追上韓國。

中國船企不僅在與韓國船企的交鋒中多次搶單成功,還在造船業很多領域取得突破,領先世界。中國基本上所有的船型都能造,這其中就包括日韓不敢碰的豪華郵輪。

韓國產業研究院預測,韓國造船產業的競爭力最多再有2至3年,就會被中國企業趕超。

前段時間,受中國船廠低船價吸引,兩家韓國航運公司韓國長錦商船和北極星航運(Polaris Shipping)放棄本國船企,在外高橋造船下單訂造5艘散貨船,總價值可達2.94億美元。

本國船企都來中國訂造船舶,韓國船廠不慌都不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