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連發四文要求堅持「房住不炒」!

新華社連發四文要求堅持“房住不炒”!

截至7月31日,新華社已經連續四日發佈“當前房地產市場發展述評”文章。

四篇文章的題目分別為“嚴格把‘房住不炒’落到實處”、“精準出擊鞏固調控成果”、“莫讓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市場成新的風險聚集地”、“做好地價房價聯動調控的大文章”。

在貨幣政策寬鬆、財政政策更加積極的背景下,加上今年上半年財政支出相比上年有明顯下降,為下半年進一步發力留出了空間。

“去槓桿”也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開始進入“穩槓桿”階段。市場也普遍對基礎建設投資和地方政府專項債的提速寄予了厚望,樓市也再次在穩定經濟的背景下回到投資者視線,三四線城市土地市場火熱、房地產市場整體成交回溫。

新華社在此時連續發文,為樓市降溫,並再度強調防止“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市場成新的風險聚集地”,顯示三大攻堅戰中的“防風險”仍是重中之重。系列文章要求,堅決遏制樓市投機炒作,因地制宜推進棚改貨幣化安置,建立社會投機資金和樓市健康發展之間的“防火牆”,對短期炒房行為嚴加限制。

​目前財政寬鬆可能更多隻是去槓桿大方向下節奏上的微調而非方向上的轉折。“嚴控房地產短期炒房行為,有利於保證在貨幣政策趨於寬鬆的環境下,全 國樓市的調控成效,穩定居民槓桿率。”

不可忽視的是,樓市總體穩定下,部分地方投資投機現象抬頭,局部市場出現升溫。

據金剃刀近期多地調研,有些地方用一線城市或某些地域更高房價進行比對,認為本地房價屬於價值窪地,比價心理助長調控“鬆口氣、歇歇腳”“讓房價再飛一會兒”的心態;有些地方出臺“人才政策”,由於門檻過低,客觀上存在繞開限購政策的漏洞;還有些地方出臺購房搖號政策本意體現公平,但一二手房房價倒掛的現實刺激潛在需求提前透支。

地方政府應堅定不移承擔調控主體責任,從供需兩端精準發力,嚴格把“房住不炒”落到實處。一方面抓住供需矛盾,拓寬調控思路,調整土地和住房供應結構,堅決遏制投機炒作。增強調控的可預見性,而不僅僅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按下葫蘆浮起瓢;另一方面從根本上調整經濟發展思路,放棄對土地財政的“飲鴆止渴”。房住不炒,軍令如山。對於熱點城市、潛在熱點城市、特點周邊城市需要重點監管,而對於工作不力、市場波動較大、未能實現調控目標的地方,則應予以堅決約談問責。

一些開發商炒買炒賣、哄抬價格、誘導購房者規避政策,擾亂市場秩序,影響市場穩定,對部分城市房價上漲推波助瀾。改善和創新樓市調控手段,精準出擊,是鞏固樓市調控成果的當務之急。

透過現象看本質,可以看出一個重要因素,在於部分地方政府對落實“房住不炒”要求認識仍不到位,個別城市發展理念陳舊,對於市場炒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希望炒高房價拉高地價,由此增加賣地收入推動發展。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源在於一些地方沒有深刻領會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科學內涵,仍希望依賴房地產業掙快錢,解決結構性矛盾乏力,經濟增長動能轉換進展緩慢。

在地方政府高漲的土地出讓熱情和房企拿地力度不減的情況下,一些三四線城市的住房新開工面積和施工面積攀升,這些城市很可能出現新的風險積聚。

防止三四線城市成為風險聚集地,地方政府應堅持“房住不炒”定位,落實調控主體責任,切實改善住房供求關係,確保市場穩定,兼顧棚改、調控、去庫存多重目標。

要因地制宜推進棚改貨幣化安置。商品住房庫存不足、房價上漲壓力較大的地方,應有針對性地及時調整棚改安置政策,採取新建棚改安置房的方式;商品住房庫存量較大的地方,可以繼續推進棚改貨幣化安置。

在供地方面要嚴格避免短期行為,不能因為市場高漲,就大量供應,要從實際供需平衡出發,長遠考慮市場承受力,適時調整住宅用地供應規模和結構。從宏觀金融層面,則要建立社會投機資金和樓市健康發展之間的“防火牆”,對短期炒房行為嚴加限制。

作為住宅市場的前端,土地市場更應抑制炒作,才能進一步落實“房住不炒”的定位。三四線城市土地市場持續高溫,個別熱點城市高價地頻現,是當前嚴厲的房地產調控中的不和諧音,也是風險隱患,應該深入調查,加以整頓。

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應保持土地供應節奏的科學平穩有序。有些地區曾一度出現為避免高價地而減少供地的情形,導致供需矛盾越積越深,地價高漲風險也越來越大。相關地方政府應著眼未來,從合理控制地價、保障土地供應上繼續著力,根據商品住房庫存消化週期,適時調整住宅用地供應規模和節奏,做好地價房價聯動調控的大文章。

建立保證房地產市場健康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土地是一個關鍵突破口。現行土地批租制度下,大多數用地供應幾乎全部採用招拍掛方式。原國土資源部今年初表示,我國將逐步改變政府作為居住用地唯一供應者的情況。我國土地供應模式改革邁出重要一步,地價控制將從制度上得到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