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美國的,我統統都要拿回來!川普「零關稅」背後的內心戲

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日與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會面,雙方在聯合聲明中承諾朝著“零關稅、零非貿易壁壘、非汽車工業產品零補貼”的方向共同努力。美歐“干戈暫歇”的戲劇性進展引發巨大關注,但觀察特朗普政府的決策特徵與美歐貿易的漫長博弈史可知,這並非大西洋兩岸盟友從貿易保護向自由貿易一夕之間的峰迴路轉。相反,特朗普政府的談判策略、交易思維與貿易領域的“美國優先”邏輯一脈相承。

屬於美國的,我統統都要拿回來!特朗普“零關稅”背後的內心戲

美歐聯合聲明遭遇的普遍詬病在於“缺乏細節”。觀察家們批評這份所謂的“停戰協定”措辭籠統,含糊不清,在鋼鋁關稅、液化天然氣入歐等關鍵問題上僅象徵性表達了“想要”解決問題的意願。換句話說,法律意義微弱,具體落實存疑。但對特朗普而言,談判的一大要旨,就在於通過施壓與接觸,聲勢浩大地締造一個個激動人心的“時刻”,細節本身並不重要。

可以預見,這份僅用時三小時便達成的意向性協議,前景並不會如特朗普宣稱的那麼平順樂觀。事實上,容克返回歐洲後,歐洲官員們便開始針對特朗普“已為美國農民打開歐洲農業市場”的言論滅火澄清,法國總統馬克龍更直接對聯合聲明表達憤怒。但是這些失望和不滿並不會影響特朗普的貿易政策取向,以及這種取向帶給世界貿易規則的顛覆性衝擊。

在特朗普上臺以來的歷次貿易談判中,他從未放棄過自己1980年代以來根深蒂固的政策立場——通過把握交易底線和精明談判,把屬於美國的工作、產業、市場機遇、貿易利益統統拿回來。

如果說奧巴馬時期美國與歐盟的“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TTIP)談判,仍然強調對國際規則與盟友關係的維繫,相形之下,特朗普急於摒棄的,正是“規則”本身。他要用絕對的利益取代規則,用絕對的美國優先取代全球考量。在他的政策思維中,“佔盡美國便宜”的盟友並不值得信任,唯有通過精明的外交政策談判,包括向盟國產品徵稅,才會“再次擁有出色的盟友”。

屬於美國的,我統統都要拿回來!特朗普“零關稅”背後的內心戲

特朗普最想企及的“公平貿易”,是最為低階的、以最大程度的美國利益為核心的貿易。與以往的美國政府相比,眼下主導美國權力核心貿易政策思維的,是商業世界裡的“零和經驗”。在這一思維主導下,貿易政策談判與立場協調,無論多麼複雜詭秘,本質都將是一場摧毀行動,意味著,只要談就必須不惜代價返回雙邊的、一對一的所謂“公平貿易”中。這無異於是要改變國際經濟運行的規律本身。

在更廣闊的全球貿易層面上,自1980年代以來,自由貿易的發展脈胳清晰可見:起初發達國家以自由貿易打開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大門,發達國家是國際規則與先進技術的控制者。隨著發展中國家實力提振,它們反過來衝擊發達國家的部分傳統產業,要求改變不合理的國際規則體系。在世界格局進一步演進的新階段中,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相互博弈,前者試圖對既有規則進行修訂,以此繼續主導貿易遊戲。

特朗普出現在這個新階段中。他的前任奧巴馬在大西洋兩岸和亞太地區所構建的夥伴關係,正是這一階段的表徵。特朗普的闖入將其全盤推翻,更直截了當地傳遞出顛覆國際規則體系的信號。

在充滿危機的世界經貿進程中,特朗普是貿易全球化脈胳上的一段迴旋。只是對於這樣的“逆流”,歷史不知可以容納多久。

屬於美國的,我統統都要拿回來!特朗普“零關稅”背後的內心戲

在這場迴旋中,中國毋庸置疑已經被捲入其中。我們不能指望特朗普知難而退、收手作罷,而事實上,作為一個頭頂“交易的藝術”光環的商人總統,特朗普有著異乎尋常的執行力。堅持“底線思維”,預估到一切可能的後果做好研判,踏實做好自己的事,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