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衆|心理羣體當中的個體所進行的行爲都是無意識的

古斯塔夫·勒龐 Gustave Le Bon 1841.05.07-1931.12.13,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群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有“群體社會的馬基雅維裡”之稱。他出生於法國諾晉特-勒-盧特魯(Nogent-le-Rotrou),逝於法國馬恩-拉-科蓋特(Marnes-la-Coquette)

群體擁有共同的普通特性恰好銅釋了一個事實,那就是為什麼他們的表現從來都不能用高智商來形容。因此,在觸及共同利益的事物上,所有的決定都要讓不同的人過目。但是正所調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各行各業的專家在作決定的時候也會有不明智的時候,那就是,他們偶爾作的決定會跟一群低智商的人所作的是一致的。事實上,他們在自己可控制的範圍內總是避免不了會使用那些平廊的品質,而這些特性是每個普通人與生俱來的。而在群體當中,可以留存下來的只是愚蠢而非天生的才能。正如我們整天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並不是整個世界的智慧都來源於伏爾泰(Voltaire),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用群體來代替整個世界,那麼伏爾泰的智慧一定比整個世界的還要浩瀚。

烏合之眾|心理群體當中的個體所進行的行為都是無意識的

如果一個群體中的個體只把自己禁錮在他們共有的那些普通特性上,那麼除了成為一個平庸的人之外,他們別無選擇。因為這種做法根本無法孕育出新特性。那麼這些新特性究竟是怎樣孕育出來的?

這些特性只有在群體中才能顯現出來,孤立的個體當中根本找不到它們的存在痕跡,造成這種現象是因為引發這些特性的源頭有所差異。首先要意識到,僅考慮數量問題,個體是群體的必要組成部分。倘若一個人獨處,他的多愁善感就會油然而生,這股強大的力量就會讓他的本性顯露,而通常這種本性平時都是受到抑制的。而在本性受到抑制時,人通常都不會相到是自身出現問題。這樣一來,當他與其他人共處一個集體辦事時,他會表現得畏手畏腳而無法做到盡忠職守,那種讓人育負重任的情感也完全在這個人身上得不到表現。

烏合之眾|心理群體當中的個體所進行的行為都是無意識的

第二點要注意的是群體的仿效性,也稱傳染效應。它往往會對群體獨有特徵的表現造成影響,與此同時,它還對群體未來的共同行動有干預性。如今,群體仿效性已不再是什麼稀奇的現象,但是我們很難去闡釋它。這種現象最明顯的特徵是整個群體的狀態看上去像被催眠了一樣。在群體當中,所有的情感和行為都具有仿效性,並且這種墓延性的行為讓群體中的每個個體隨時都準備犧牲自身利益來換取集體利益。可以說,這是一個人天性中的對立面,如果不是處在群體中,這種特徵無法在個體身上彰顯出來。

目前為止,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它對群體的獨有特徵造成的影響往往跟孤立的個體身上偶爾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完全相反。並且,仿效性行為中帶有的教唆性最多隻是一種效應,除此之外別無其他。如果要有效地理解群體這種行為,我們必須將現今此特定的生理發現牢記於心。眾所周知,如今我們可以通過不同的手段催眠一個人,而一旦處於被催眠的狀態,人就會完全喪失自我意識,完全聽從雕眼師的指示,並且做出與自己性格和習城完全相反的事情

。細心觀察發現,當一個人長期處於群體中時,他會發現自己像是被一個高超的催眠師催眠了一般,直已所有的行為都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進行的,而這種行為要麼是群體這個大磁場影響的結果,要公就是我們平時不以為然的某些原因造成的。這種催眼狀態會讓人喪失思考的能力,這就意味著,人往往會成為無意識行為的奴隸,這時他的所有表現都是催眼師任意擺佈的結果。換句話說,他所表現出的情感和思想都是催眼師決定的。

烏合之眾|心理群體當中的個體所進行的行為都是無意識的

形成心理群體的個體所表現出來的行為,跟上面提到的被催眼狀態大致相似,也就是說,心理群體當中的個體所進行的行為都是無意識的。在個體被催眠的同時,他身上原有的某些特性也會遭到破壞,他整個人都會被帶人一種高度狂熱的狀態。這時,如果有人給他一點暗示,他就會產生一種無法抑制的衝動以致做出一些不可思議的行為。同樣是受到暗示的情況,處於群體當中的個體受到的影響比他在催眼狀態下所獲得的爆發力要強得多。當處於群體中時,很少有人可以抵制群體的暗示力量,更別提會有人站出來公開聲討這種力量。如果非要削弱因群體暗示而產生的衝動性,處於群體中的個體能,夠做的最多就在接收各種不同的暗示。唯有這樣,群體偶爾爆發的那些驚駭世人的血腥行為才能得到制止。譬如我們要在群體中宣傳幸福的概念,那麼展示給他們的現象至少要在一定程度上喚醒他們的幸福感。

《烏合之眾》對您有受益嗎 (單選)
0
0%
沒有,看不懂
0
0%
一般,學到了一點
0
0%
不錯,我會繼續關注你的

往期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