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禮儀之邦爲何有時出亂?

“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禮儀之邦為何有時出亂?

陳勝

就史料記載而,中國古代的農民起義,“大澤鄉起義”可能是最早的一個,“太平天國”運動可能是最後一個。沒有詳實的史料,不好妄加推論。

古代農民起義的原因非常複雜,但這種原因也非常有規律性。對比一下這種“最早”與“最後”,其中的規律就非常明顯。

“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禮儀之邦為何有時出亂?

秦代/影視劇

“大澤鄉起義”又叫“陳勝吳廣起義”,提出的口號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陳勝、吳廣發動起義,《史記》給出的原因是這樣的: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朝廷大舉徵兵去戍守漁陽(今北京密雲)。陳勝等人行至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州)時,遇到大雨道路被阻。根據秦律規定,戍邊兵丁未按時到達指定地點者,要一律處斬,為尋求活路陳勝毅然率眾起義。

“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禮儀之邦為何有時出亂?

南越國木簡

但據1975年11月湖北雲夢縣出土的秦簡,秦律《徭律》的規定是:“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水雨,除興。”

秦律當中,戍邊兵丁未按時到達指定地點,原來並不是都要處死,最高處罰只不過繳納價值一副鎧甲,也就是“罰款”。

陳勝、吳廣的口號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由此可見,“大澤鄉起義”的實際原因,是一種“政治訴求”,不是最基本的生存問題。

“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禮儀之邦為何有時出亂?

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運動的口號是什麼呢?《天朝田畝制度》提出: “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處不保暖。”也就是說:有田種,有飯吃,有錢花,大家都能吃飽穿暖。這種訴求,都是經濟方面,生活上的。

“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禮儀之邦為何有時出亂?

四大美女

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到“有飯同食,有衣同穿”,中國人的追求越來越實在。

這種追求,也是漸進式的。

“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禮儀之邦為何有時出亂?

黃巾起義

漢末張角發起的“黃巾起義”,口號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張角起義的目的,跟陳勝是差不多的,並不是為單純活著,也不是為了有口飯吃。

隋末李密瓦崗寨起義,提出的口號是:“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李密這口氣,不是一般的大,好像他幹,就一定比別人好。

“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禮儀之邦為何有時出亂?

黃巢起義

唐朝黃巢起義的口號,是“天補均平”。這口號明顯比李密靠譜,北宋王小波、李順跟上了這個思路,提出的口號就是:“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

“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禮儀之邦為何有時出亂?

影視劇宋代

南宋鐘相、楊麼起義,提出的口號是:“等貴踐,均貧富。” 南宋軍事上雖然比較弱,經濟發展還是可以的,吃飯問題不是太突出,所以鐘相、楊麼起義沒有多大的號召力,整個南宋內部是相當平穩的。

元代的強項不是文化,元末韓山童、劉福通紅巾軍起義,提出的口號是:“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這口號,幾乎是瞎提,所以很不成功,只是把社會搞亂。

“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禮儀之邦為何有時出亂?

李自成起義

這種經濟上的訴求,一直是後世農民起義口號的主線。明末李自成起義,提出的口號是“均田免糧”。跟他同時起義的張獻忠,提出的口號是“蕩平中土,剪除貪官汙吏”。李自成的影響力,明顯要比張獻忠強。

“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中國是禮儀之邦,但也很實在,並不完全弄虛的。

“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禮儀之邦為何有時出亂?

衣食足而知榮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