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不忍心自己人建的房子消失,德國人求著來做「售後」

青島|不忍心自己人建的房子消失,德國人求著來做“售後”

每個禮拜天早晨,

80歲高齡的楊伯,

總會守在江蘇路基督教堂門口,

跟來玩的遊客一起,翹首以盼,

等待著什麼。

9點半,管風琴的旋律從教堂裡飄出,

楊伯心頭總是輕輕一顫。

青島|不忍心自己人建的房子消失,德國人求著來做“售後”

楊伯本以為,

這輩子再不會有機會聽到這旋律了。

青島|不忍心自己人建的房子消失,德國人求著來做“售後”

基督教堂位於江蘇路15號,借山而立,縱向延伸,與周圍的自然景物渾然一體,相映成趣。

100多年來,

這座造型奇特的基督教堂,

聲名顯赫,仰慕者不計其數。

這是一座德國人斥巨資修建的基督教堂,

青島|不忍心自己人建的房子消失,德國人求著來做“售後”

青島|不忍心自己人建的房子消失,德國人求著來做“售後”

1898年,

一紙不平等條約《膠澳租借條約》,

德國人成了青島的主人。

直到1914年,

德國在一戰中戰敗,撤離青島。

在這17年間,

德國留下了一個現代化城市的雛形,

包括上百座德式建築。

青島|不忍心自己人建的房子消失,德國人求著來做“售後”

這些老建築,

當然意味著一段屈辱的歷史。

但作為建築本身,它們非常精美,

也已成為青島文化的一部分。

青島|不忍心自己人建的房子消失,德國人求著來做“售後”

青島|不忍心自己人建的房子消失,德國人求著來做“售後”

英國領事館舊址

青島|不忍心自己人建的房子消失,德國人求著來做“售後”

如今,漫步青島,

四處可見“德式回憶”,

卻鮮有人知道,

離殖民者離開這片土地的100年後,

青島|不忍心自己人建的房子消失,德國人求著來做“售後”

江蘇路基督教堂的管風琴,

便是他們的第一次嘗試。

青島|不忍心自己人建的房子消失,德國人求著來做“售後”

青島|不忍心自己人建的房子消失,德國人求著來做“售後”

1967年,“文革”動亂,

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德國管風琴,

被一夜毀掉,旋律戛然而止。

青島|不忍心自己人建的房子消失,德國人求著來做“售後”

直到2006年,

一個德國考察團的到來,

改變了這座老建築的命運。

考察團有80多人,

大多是德國建築領域的專家。

德佔青島期間留下的老建築,

華美且精細,

在經歷過二戰炮火的德國本土也不多見,

這讓專家們大開眼界。

同時,他們也深感遺憾,

這些老建築外表看起來還不錯,

但內部的保護措施都太粗糙隨意,

還有一些年久失修,

甚至已經被拆除。

青島|不忍心自己人建的房子消失,德國人求著來做“售後”

建於1899年的亨利王子酒店的東、西館,曾被稱為“東亞第一旅店”的老建築,經過德國 、日本、國民黨、共產黨的不同統治時期,在1994年被拆。

目前,青島留存的百餘個德式建築,

僅佔德國建造時總數量的1/3,

而且維修不精細,

也沒能達到原來的樣貌。

青島|不忍心自己人建的房子消失,德國人求著來做“售後”

於是,這個德國考察團,

決定留下來修繕和保護這些老建築,

想盡辦法能在青島待得更久些。

他們態度很堅決:

青島|不忍心自己人建的房子消失,德國人求著來做“售後”

在他們眼裡,這些老房子雖然在中國,

但這是德國人建的,

是德國建築文化在中國的留存,

他們有責任維護德國建築的質量。

但這一請求,

遲遲等不到中方的回應。

青島|不忍心自己人建的房子消失,德國人求著來做“售後”

幾經週轉,

反倒在德國那邊成立了一個基金會,

積極支持中國德式建築文物保護。

青島|不忍心自己人建的房子消失,德國人求著來做“售後”

就這樣,一場跨國的“售後服務”開始了。

2009年,在基金會的牽線下,

江蘇路基督教堂啟動重建管風琴。

誰也沒想到,

青島|不忍心自己人建的房子消失,德國人求著來做“售後”

靠著留存的資料,

兩位公司老闆親手復建了這座樂器,

也復原了青島昔日一景——

海風琴韻。

青島|不忍心自己人建的房子消失,德國人求著來做“售後”

在2010年10月23日,

基督教堂迎來百年慶典。

青島|不忍心自己人建的房子消失,德國人求著來做“售後”

這久違且熟悉的旋律,

一下子讓很多青島老人熱淚盈眶。

毫無疑問,

歷史資料和工藝的保存,

是復建最重要的因素。

德國人對文化傳承的嚴謹態度,

讓青島的這個老建築恢復了昔日的榮光,

也贏得了青島人的尊重。

青島|不忍心自己人建的房子消失,德國人求著來做“售後”

至於什麼時候才能迴歸德國,

“沒準還要再等上20年吧。”

老建築維修是一項長期工作,

似乎永遠沒有結束的日子。

青島|不忍心自己人建的房子消失,德國人求著來做“售後”

蘭德曼公寓舊址

青島|不忍心自己人建的房子消失,德國人求著來做“售後”

青島舊德國總督府

青島|不忍心自己人建的房子消失,德國人求著來做“售後”

聖彌厄額教堂

德國人不主張大修,

而是傾向於長期維護式的小修繕,

確保在維修中技藝不走樣,

青島|不忍心自己人建的房子消失,德國人求著來做“售後”

像德國的科隆大教堂這些老建築,

一百多年來,

都會有維修隊伍常年駐紮,

幾乎每天都在對教堂進行維修和保護。

但在中國,

這招似乎行不通。

1991年,青島火車站擴建,

曾提出“原樣”的口號。

在實際改造中,

卻僅保留了鐘樓,在舊址上推翻重建,

除了外觀風格與之前相差無二,

建築內外的材料都是新的,

中國古典琉璃瓦代替了德式牛舌瓦,

之前的“老味道”一去不復返。

青島|不忍心自己人建的房子消失,德國人求著來做“售後”

別說是德國建築領域的專家,

許多熱愛建築的青島人,

都倍感惋惜。

畢竟,青島火車站在一定程度上,

代表著整座城市的建築風情。

青島市內的每一個經典建築,

幾乎都跟青島站一樣,

飽含著歷史的文化底蘊和故事。

青島|不忍心自己人建的房子消失,德國人求著來做“售後”

青島|不忍心自己人建的房子消失,德國人求著來做“售後”

當然,除了青島,

幾乎每座城市的火車站,

都與城市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如果你有興趣,

不妨跟著作家鄭巍的步伐,

讀一讀《坐上火車看民國》,

穿越民國,看民國火車的浪漫與心酸,

憶那血與火的往昔。

青島|不忍心自己人建的房子消失,德國人求著來做“售後”

感謝廣東人民出版社提供的《坐上火車看民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