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劫富濟貧的方式,叩謝皇恩|常華

中國封建社會的農民起義,大都脫不了被剿殺、被利用、被招安的結局。

“官逼民反”,是農民起義的誘因。沉重的賦稅,昏憒的統治,民不聊生餓殍遍野的生存處境,逼迫著固著在土地上的農民揭竿而起。從秦末農民起義到近代的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這些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都曾經攪動過歷史的風雲,給彼時的封建統治以重創。然而,遺憾的是,曾經的摧城拔寨,曾經的攻勢如虹,最終都以慘烈的失敗告終,唏噓成沉重的嘆息。在歷史長河中徜徉,我們可以看到:陳勝吳廣起義成為秦王朝的夢魘,但真正坐擁天下的卻是心機深厚的劉邦;叱吒風雲的張角掀起黃巾起義的狂飆,驅走了東漢末年的陰霾,但隨之迎來的卻是三國兩晉南北朝諸侯割據的亂世;隋末李密的瓦崗軍曾以潮水一般的兵鋒淹沒了隋煬帝的奢靡時代,但開創新時代的卻是來自太原的李淵父子;吟著“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用鮮血染紅了金色的鎧甲,然而,真正開啟大宋王朝的卻是趙匡胤……沿著中國封建史的時間走廊前行,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這些曾經打下鮮明刻度的農民起義,最終要麼被封建統治階級悉數鎮壓,要麼就是被一些趁亂起兵的地主階層利用,真正象朱元璋那樣成為“布衣天子”的義軍領袖實在是鳳毛麟角。

以劫富济贫的方式,叩谢皇恩|常华

為什麼會呈現出這樣的結局呢?事實上,仔細盤點一下類似“等貴賤,均貧富”這樣的“起義綱領”,我們不難看出,在中國封建史的幾個時間節點呼嘯而出的農民起義,大都打出的是“只反貪官,不反皇帝”的旗幟,而在“忠”與“義”間的搖擺和農民階層自身認識的侷限,最終令起義的戰果灰飛煙滅。

在這裡,我要說的是“招安”這種讓農民起義偃旗息鼓的特殊方式。面對驍勇的義軍,封建政權除了扼殺圍剿之外,“招安”這種懷柔政策也是他們頻繁採用的伎倆。事實證明,“招安”對許多農民起義都是奏效的,揹負著忠義之名的義軍弟兄們,在攻城略地中可能會一路勢如破竹,但一紙朝廷的誥封,卻能馬上終止他們的腳步,而此前的煌煌戰績,也便隨之成為義軍弟兄們加官晉爵的籌碼。

說到“招安”,不能不提到宋江。隨著《水滸傳》的廣泛流傳,這位率領107條好漢嘯聚梁山的義軍首領已然成為“招安”這個名詞最典型的代表。穿行在《水滸傳》蕩氣迴腸的章節中,我們看到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宋江:他是仗義疏財的及時雨,是勇釋晁蓋的宋押司,是能和眾弟兄大碗喝酒的“帶頭大哥”,是指揮若定從容不迫的梁山締造者;但同時,他又是將“聚義堂“改為“忠義堂”將“替天行道”的杏黃旗高高掛起的不二忠臣,是三放童貫冷了眾人心的“官迷”,是征討方臘的劊子手。梁山八百里水泊,曾是眾好漢們浴血的沙場,曾一度喧響著氣壯山河的鏗鏹之聲,但所有這些的終級目的好像就是為了一紙招安的聖旨。當宋江率眾齊聲跪倒在“替天行道”的杏黃旗下,感激涕零地接受朝廷的浩蕩皇恩,這支能征善戰的鐵軍已不再是憤而揭竿的義士,而是成為了朝廷御用的鷹犬。當這支變了味兒的義軍披掛上官軍的鎧甲,去剿殺方臘的義軍,昔日的八百里水泊已經不再生長英雄的故事,而是飄浮起無數的冤魂,在損兵折將、親手製造了梁山悲劇之後,這位一心招安的義軍首領接到的是朝廷賜予的一杯毒酒。

以劫富济贫的方式,叩谢皇恩|常华

《水滸傳》裡的宋江,歷史上確有其人,這位活躍在北宋徽宗時期的農民起義領袖,曾一度是宋王朝的噩夢。和《水滸傳》所描繪的一百單八條好漢不同,宋江麾下的得力干將只有36人,然而,就是這36人,卻虎虎生威,在宋江的帶領下,他們並沒有以梁山為根據地,而是一路劫富濟貧,摧枯拉朽,先後攻克了十餘個州縣,令當朝統治者如坐針氈。《宋史•徽宗本紀》說宋徽宗宣和三年(1122年),“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今山東),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宋史•張叔夜傳》則說“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攖其鋒。”在這支勇猛善戰的義軍面前,官兵常常是不堪一擊,聞風敗走,然而,儘管他們橫貫中原,還是跳不出皇權至上的魔咒,他們認為皇帝是受了奸臣的矇蔽,而他們要做的,就是要清君側,殺貪官。“天南地北。問乾坤何處,可容狂客。借得山東煙水寨,來買鳳城春色。翠袖圍香,鮫綃籠玉,一笑千金值。神仙體態,薄倖如何銷得。回想蘆葉灘頭,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六六雁行連八九,只待金雞消息。義膽包天,忠肝蓋地,四海無人識。閒愁萬種,醉鄉一夜頭白”,在宋江的這首詞中,我們能夠領悟其“忠肝蓋地,四海無人識”的愁悵,同時,也能感受其“只待金雞消息”的那份焦灼。正因如此,當一個叫侯蒙的官員上書建議皇帝“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或足以平東南之亂”,並領到朝廷的招安聖旨站在宋江率領的義軍面前,宋江毫不猶豫就率眾棄甲,叩謝皇恩,接束了自己短暫的“流寇”生涯。

以劫富济贫的方式,叩谢皇恩|常华

然而,宋江接受招安給義軍弟兄們帶來的真是光明的正途嗎?關於宋江的生命結局,存在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徽宗皇帝採納了侯蒙“以盜御盜”的策略,讓剛剛受降的宋江率部攻打方臘,“六月辛丑,宋江破賊上苑洞。”取勝後,宋江接受了宋廷武功大夫的誥封,與36員部將分任諸路巡檢使,不久,便被宋廷用計殺害;另一種說法是宋江根本就沒參與鎮壓方臘起義,相反,在接受招安之後,很快又“返性”,再次起兵反宋,最後兵敗身死。其實,無論哪種說法,最終的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從發動起義到最後失敗,宋江率領的這支義軍只用了一年多一點的時間,就湮沒在了歷史的卷冊之中。

以劫富济贫的方式,叩谢皇恩|常华

在今天的水滸寨西,有一石井名曰“宋江井”。據說這裡本是一處深潭,當年梁山好漢在此安營紮寨,人馬均賴此為生,故稱此潭為宋江井,宋江接受招安後,曾於此井中藏下許多兵器鎧甲。後來梁山好漢大多戰死,倖存下來的阮小七回到石碣村重新當起漁民,因官府欺壓,他便率眾重返梁山,取出井中的兵器盔甲,再度揭竿而起。也許,從接受招安的那一刻起,宋江就已經料到了結局,只是他把這個秘密深深地藏在了一口水井之中,卻再也無法找到當年的那支轆轤。

—————————————————————————————

歡迎各位網友關注訂閱《在唐詩宋詞中行走》,搜索微信公眾號changhua73,或掃描二維碼即可。

常華,供職大連廣播電視臺,遼寧省作家協會會員,大連民族大學客座教授,高級記者。多年來,寄食電視之餘,一直詩心未泯,先後出版個人專著《唐詩密碼》、《宋詞密碼》,《詩詞裡的中國》(三卷本),試圖以三部曲形式,對中國傳統文化精髓進行詩化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