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名鎮」原平市崞陽鎮

崞陽鎮位於原平市北中部,西面背靠崞山,東面瀕臨滹沱河,從崞陽鎮周圍接連發掘的太平莊、東橋、白彪、唐昌等處仰韶文化遺址看,崞陽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是先民聚居的地方。西晉永嘉四年,始建城池。隋大業二年,至崞縣縣治於此。明萬曆二十七年,城池用磚石砌築。崇禎七年,修築了四門城樓。城內有東、西、南三條街,在北門、南門兩端分別有來宣橋和普濟橋。


「歷史文化名鎮」原平市崞陽鎮
「歷史文化名鎮」原平市崞陽鎮​​而今,走進這座具有1700多年曆史的舊縣制古城,依然能夠看到北城門和中南門,以及城牆的殘垣,還能看到舊衙門、舊監獄和文廟、關帝廟、泰山廟、城皇廟的遺址,其中最具觀賞價值的是金代修築的石拱橋來宣橋和普濟橋,這是古代建築藝術的珍品,可與河北省的趙州橋相媲美,普濟橋保存尚好,來宣橋毀於地震。

從流傳在當地居民口中的一段諺語:“下王的姑娘朝牆站,合和的姑娘涮河炭,鄭家營的姑娘不用看,小東門的青菜比草賤”,可以看出這裡古來人們的生活情景。下王村有造紙的傳統,幾乎家家開紙坊,所以未出嫁的姑娘都要朝牆站往牆上貼紙;合河村緊傍滹沱河,河水猛漲時往往要衝下許多碳塊來,村裡的姑娘便拿了鐵篩子爭相涮河炭;鄭家營水土好,那裡的姑娘普遍像鮮花一般好看,所以鄭家營的姑娘不用看也是錯不了的,而小東門底的青菜種得多,價格比較便宜,所以說“比草賤”。
「歷史文化名鎮」原平市崞陽鎮

「歷史文化名鎮」原平市崞陽鎮「歷史文化名鎮」原平市崞陽鎮​​​農曆六月十三日,是崞陽鎮的古廟會,一過5天,本縣和鄰縣的農民爭相來趕會,擠得街上水洩不通,生意就更加紅火,趕過會的農民們回家時總要穿一串崞陽麻葉,又脆又甜,誰吃了誰誇。

「歷史文化名鎮」原平市崞陽鎮​位居南北通道的崞陽鎮,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1937年10月1日,日本關東軍混成旅團開始圍攻崞縣城,閻錫山命令守城的晉綏軍第十九軍軍長王靖國阻擊,以延緩日軍南下,好部署忻口戰役。第二戰區執法總監張培梅拍給王靖國的電報中說:“雁門失守,你就該死,再失崞陽,軍法難容。”王靖國也聲言要“焦土抗戰”、“與城共存亡”。日軍在飛機和重炮掩護下,向崞陽城守軍猛烈進攻,雙方激戰七天七夜,傷亡都很慘重。守軍團長劉連相、,石煥然在戰鬥中陣亡,最後守軍被迫棄城撤退,崞縣城隨之淪陷。10月8日,日軍侵佔崞縣城,當天屠殺無辜居民1300多人,燒燬房屋廟宇2000餘間。

1946年7月初,中國人民解放軍晉綏軍區野戰二旅和晉察冀軍區野戰十一旅奉命攻打崞縣城,於7月12日凌晨二時許,我軍全部佔領崞縣城,崞縣城宣告解放。

崞陽鎮自古就是文氣凝聚的風水寶地,明清時代的崞陽書院頗負盛名,出過戶部尚書梁璟和陝西巡撫李楠,晉綏邊區創辦的範亭中學更是英才輩出,為新中國建設提供了不少棟樑之才。
「歷史文化名鎮」原平市崞陽鎮「歷史文化名鎮」原平市崞陽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