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里的保定(二)

滱水之右,盧水注之,水上承城內黑水池。 《地理志》曰:盧水出北平,疑為疎闊;闞駰、應劭之徒,鹹亦言是矣。餘按盧奴城內西北隅有水,淵而不流,南北百步,東西百餘步,水色正黑,俗名曰黑水池。或雲水黑曰盧,不流曰奴,故此城藉水以取名矣。池水東北際水,有漢中山王故宮處,臺殿觀榭,皆上國之制。簡王尊貴,壯麗有加,始築兩宮,開四門,穿北城,累石為竇,通池流於城中,造魚池、釣臺、戲馬之觀。歲久頹毀,遺基尚存,今悉加土,為利剎靈圖。池之四周,居民駢比,填褊穢陋,而泉源不絶。暨趙石建武七年,遣北中郎將始築小城,興起北榭,立宮造殿,後燕因其故宮,建都中山小城之南,更築隔城,興復宮觀,今府榭猶傳故制,自漢及燕。池水逕石竇,石竇既毀,池道亦絶,水潛流出城,潭積微漲,涓水東北注於滱。

盧奴城:即今定州市。

黑水池,舊志稱之為黑龍泉。(守敬按:舊志俗名黑龍泉)

石竇即石穴。註文中“簡王尊貴”之簡王蓋指中山簡王劉焉(中山簡王焉,建武十五年封左馮翊公,十七年進爵為王。焉以郭太后少子故,獨留京師。三十年,徙封中山王[1]),考古資料顯示定縣北莊子附近發現東漢中山簡王劉焉墓[2]。

滱水又東逕漢哀王陵北,冢有二墳,故世謂之兩女陵,非也。哀王是靖王之孫,康(應為“穅”)王之子也。

“康”應為“穅”;楊守敬、趙一清等按《漢表》考證哀王是靖王之子,穅王之父[3]。另據《河北省出土文物選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等資料顯示定州三盤山漢墓群可能與中山哀王昌和穅王昆侈及其家族有關。但考古發掘報告顯示的“三墓東西並列,坐北朝南,均為大型土坑木槨墓”與註文“冢有二墳”的描述有所不同,故仍待微觀層面的進一步細勘校驗。

盧水:今蹤跡難覓,按註文所述其河道大致如下:

滱水又東,右會長星溝,溝出上曲陽縣西北長星渚。渚水東流又合洛光水,水出洛光溝,東入長星水,亂流東逕恆山下廟北。漢末喪亂,山道不通,此舊有下階神殿,中世以來,歲書法族焉。晉、魏改有東西二廟,廟前有碑闕,壇場列柏焉。其水又東逕上曲陽縣故城北,本嶽牧朝宿之邑也。古者,天子巡狩,常以歲十一月至於北嶽,侯伯皆有湯沐邑,以自齋潔。周昭王南征不還,巡狩禮廢,邑郭仍存。秦罷井田,因以立縣。城在山曲之陽,是曰曲陽;有下,故此為上矣。王莽之常山亭也。

長星溝,按《元和志》長星溝水在恆陽縣西北十七里,《清一統志•定州》“長星溝”條引《舊府志》:“狄水河,在曲陽縣東三里,出恆山北谷,南流至定州界入滱。相傳宋狄青帥定州,嘗轉漕於此,故名。蓋即長星古瀆也。今塞。”長星溝又名狄水河、七星溝。在今河北曲陽縣西北,東南流經定州市南合古滱水。相當今孟良河。據熊會貞考證長星溝為今曲陽東三里之小青河[4]。但按“溝出上曲陽縣西北長星渚”考量今孟良河之上游可與之相當。

長星渚,疑與今曲陽縣東西海子附近的水庫有淵源。

按《元和志》:恆嶽下廟,在縣西四十步。另據曲陽當地文物工作者考證: “《水經注》中稱曲陽的北嶽廟為下廟……阜平的千畝臺當為恆山上廟遺址[5]”

又東南流,胡泉水注之,水首受胡泉,逕上曲陽縣南,又東逕平樂亭北,左會長星川,東南逕盧奴城南,又東北,川渠之左有張氏墓,冢有《漢上谷太守議郎張平仲碑》,光和中立。川渠又東北合滱水,水有窮通,不常津注。

上曲陽縣故城,按《地圖集》所示在今曲陽縣城西(案《一統志》上曲陽故城在縣西戰國時趙邑;估計《地圖集》便是從此說)。但翻檢相關文普資料,今曲陽縣城西一帶並未發現有規模較大的漢遺,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今曲陽縣城西北約三十里處有頗具規模的黨城城址,由於沒有進一步的考古發掘報告可供參考,故此本文頗疑黨城城址與上曲陽縣故城有淵源。(備註:黨城城址位於黨城鄉河東村與城南村之間·漢代·縣文物保護單位) 城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750米,東西寬約500米。城垣夯土築成,殘高l—2米。採集遺物有銅鏃和泥質灰陶繩紋板瓦、簡瓦及素面甕、罐等殘片[6]。)

平樂亭,會貞認為即是《魏書.地形志》中的平樂城(會貞按:《地形志》,上曲陽有平樂城,即此)。但城址不明。疑與今曲陽縣北平樂村附近的漢墓群有關。(河北文物局,2013)

又東過安憙縣南,

縣,故安險也。其地臨險,有井、塗之難,漢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劉應為侯國,王莽更名寧險,漢章帝改曰安憙。《中山記》曰:縣在唐水之曲,山高岸險,故曰安險;邑豐民安,改曰安憙。秦氏建元中,唐水泛漲,高岸崩頹,城角之下有大積木,交橫如樑柱焉。後燕之初,此木尚在,未知所從。餘考記稽疑,蓋城地當初,山水渀蕩,漂淪巨栰,阜積於斯,沙息壤加,漸以成地,板築既興,物固能久耳。滱水又東逕鄉城北,舊盧奴之鄉也。《中山記》曰:盧奴有三鄉,斯其一焉,後隸安憙。城郭南有漢明帝時《孝子王立碑》。

安險()縣故城,約於章帝建初元年(76年)改為安憙縣(76年-219年);屬中山國、郡。三國魏時寫作“安喜縣[7]”。按《一統志》:故城在定州東三十里。周振鶴認為治所在今河北定州市東南[8]。結合考古資料綜合考量疑與今翟城遺址有關。翟城遺址位於東龐鄉翟城村南,1986年調查發現,面積約10萬平米。採集遺物有泥質灰陶繩紋瓦、罐、盆等殘片[9]。漢末劉備參與鎮壓黃巾軍起義,因功擢為安熹縣縣尉(靈帝末,黃巾起,州郡各舉義兵,先主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據魚豢《典略》載劉備(非張翼德)曾於此怒鞭督郵。(典略曰: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系其頸著馬枊[10])

又東過安國縣北

安國縣故城,周振鶴在《漢書地理志匯釋》認為治所在今河北安平縣東北[11]。但河北文物局則認為安國城即今安國縣西安國鄉東城村西北漢城。城址平面近方形,殘址邊長約190米,城垣夯土築成,殘高1米,採集遺物有泥質灰陶罐、盆等殘片[12]。(《地圖集》所示安國城地望亦大致如此)當然值得注意的是此處註文是“又東過安國縣北”而非“又東過安國縣故城北”;所以單憑此註文對漢安國縣故城位置做出的判斷亦是較籠統的。

滱水歷縣東分為二水,一水枝分,東南流逕解瀆亭南,漢順帝陽嘉元年,封河間孝王子淑於解瀆亭為侯國,孫宏,即靈帝也。

解瀆亭,按《元和志》:解瀆故城,縣東北九里。本漢解瀆亭,靈帝襲爵解瀆亭侯,桓帝崩無子,竇武定冊迎立,即靈帝也[13]。檢閱相關文普資料頗疑即今安國市頗具規模的北馬莊遺址。(備註:北馬莊遺址,位於安國市北段村鄉北馬莊村西60米,遺址被斷代為商代。1986年調查發現。面積約50萬平方米。採集遺物有陶器殘片,以夾砂和泥質灰陶為主,器表多飾繩紋,可辨器形有鬲、罐、盆等[14]。)

又東南逕任丘城南,又東南逕安郭亭南,漢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劉傳富為侯國。其水又東南流,入於滹沱。

任丘城,按《太平寰宇記》:“任丘古城,在縣南二十六里”結合相關文普資料推析,疑即今之劉家莊城址【位於滄州市辛中驛鎮劉家莊村北50米·戰國一漢·縣文物保護單位】 城址平面近方形,邊長約1000米。城垣夯土築成,殘高l一5米。城內採集遺物有泥質灰陶繩紋板瓦、筒瓦、罐和索麵豆等殘片。(河北文物局,2013)

任丘城是漢平帝巡海使中郎將任丘所築,故以任丘命名。任丘於元始二年(公元2年)築此城以鎮防海口。蓋因當時此地近古黃河入海口處,民風彪悍私鑄鐵器、傍海煮鹽從事鹽鐵走私等不法勾當者較猖獗,故朝廷專設職官與此查禁。【按任丘古城,在縣南二十六里。《三郡記》:“漢元始二年,巡檢海使中郎將任丘築此城以防海寇,即以為名。至後漢桓帝崩,無子,太后使校尉竇武詣河間迎靈帝,乃居此城,群臣至此朝謁,又謂之謁城[15]”】

安郭亭,具體位置不詳,按文物地圖集結合百度地形圖綜合推析,頗疑安郭亭與今河間市規模龐大的束城遺址[16]有淵源。(備註:束城東周遺址位於河間縣束城鎮束城村西,1986年調查發現。面積約100萬平方米。採集遺物有泥質灰陶繩紋板瓦、罐、盆和索麵豆等殘片。)

滱水又東北流逕解瀆亭北而東北注。

又東過博陵縣南

滱水東北逕蠡吾縣故城南,《地理風俗記》曰:縣,故饒陽之下鄉者也,自河間分屬博陵。漢安帝元初七年,封河間王開子翼為都鄉侯,順帝永建五年,更為侯國也。

又東北逕博陵縣故城南,即古陸成(城)。漢武帝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劉貞為侯國者也。《地理風俗記》曰:博陵縣,《史記》蠡吾故縣矣。漢質帝本初元年,繼孝衝為帝,追尊父翼陵曰博陵,因以為縣,又置郡焉。漢末,罷還安平,晉太始年復為郡,今謂是城為野城。

蠡吾縣故城,按《一統志》:在河北博野縣西南。則今位於博野縣城西南的博陵鎮東風(戰國)遺址恰當其位。該遺址位於博陵鎮東風村西北,1989年調查發現。面積約100方平方米。文化層厚1-2米。暴露遺蹟有灰坑。採集遺物有銅矛、銅布幣、銅鏃和大量陶器殘片。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其次有夾砂紅褐色陶,器表多飾繩紋,可辨器形有板瓦、甕、罐、盆、豆等[17]。(《地圖集》所示亦大致如此)

博陵縣故城(古陸城、野城),按註文所述方位次序,遺址位於河北博野縣城東鄉里村西南10米處,1986年調查發現。面積約15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米。暴露遺蹟有灰坑、水井河墓葬。採集遺物有泥質灰陶甕、罐、盆、板瓦等殘片[18]。

滱水又東北逕侯世縣故城南,又東北逕陵陽亭東.

侯世縣故城,楊守敬疑與侯井城有關;但趙一清認為二縣不可混淆,侯世縣故城在蠡縣東北。若按趙一清所述,結合相關文普資料,則侯世縣故城疑與蠡縣蠡吾鎮有淵源,城址雖不明,但蠡吾鎮一帶分佈有數處漢墓群可為佐證[19]。(河北文物局,2013)(《水經注疏》:《寰宇記》定遠軍、東光縣有候井城,引《郡國縣道記》雲,後漢省,舊地理書並失其所在,以理推之,蓋在今弓高縣西北三十五里,房將池側,置縣,謂之候井。《地理志》河間國之第二縣曰候井,其即侯世歟?趙雲:按非也。侯世縣故城在蠡縣東北,候井廢縣在東光縣西,兩地懸殊,豈可混而為一乎?)

陵陽亭,按註文方位所述,結合相關文普資料及地名淵源綜合考量,陵陽亭應即今蠡縣陵陽遺址。(河北文物局,2013)

又北,左會博水,水出望都縣,東南流逕其縣故城南,王莽更名曰順調矣。又東南,潛入地下。博水又東南循瀆,重源湧發。東南逕三梁亭南,疑即古勺梁也。《竹書紀年》曰:燕人伐趙,圍濁鹿,趙武靈王及代人救濁鹿,敗燕師於勺梁者也。今廣昌東嶺之東有山,俗名之曰濁鹿邏。城地不遠,土勢相鄰,以此推之,或近是矣,所未詳也。

望都縣,按《元和郡縣誌》:本漢舊縣,屬中山國。以堯山在北,堯母慶都山在南,登堯山見都山,故以望都為名。據後曉榮《秦代政區地理》:“戰國趙三孔布有‘王誇’布,解讀為‘望諸’,又稱‘望都’、‘慶都’,均為同一地名之音轉。《漢志》中山國屬縣望都,戰國時此地先屬中山國,後屬趙。。……從此幣文和文獻看,趙置望都縣,西漢沿置,推之秦也設置此縣,其故址地望在今河北省望都縣西北三十里[20]”。結合相關文普資料推析望都縣故城疑與今望都縣城西北十幾公里處的固現、安莊等戰漢遺址有淵源。(河北文物局,2013)

博水又東南逕穀梁亭南,又東逕陽城縣,散為澤渚。諸水瀦漲,方廣數里,匪直蒲筍是豐,寔亦偏饒菱藕,至若孌婉丱童,及弱年崽子,或單舟採菱,或疊舸折芰,長歌陽春,愛深緑水,掇拾者不言疲,謠詠者自流響,於時行旅過矚,亦有慰於羈望矣。世謂之為陽城澱也。陽城縣故城近在西北,故陂得其名焉。《郡國志》曰:蒲陰縣有陽城者也。今城在縣東南三十里。

陽城縣故城:即今規模龐大的清苑縣陽城鎮陽城漢遺址,面積約110萬平方米,採集有泥質灰陶甕,罐、盆等殘片。(河北文物局,2013)

陽城澱,按註文“陽城縣故城近在西北”結合地形圖考量,應即今清苑縣陽城鎮南的那片窪地。

其水又伏流循瀆,屆清梁亭西北,重源又發。博水又東逕白堤亭南,又東逕廣望縣故城北,漢武帝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劉忠為侯國。

又東合堀溝,溝上承清梁陂。又北逕清涼城東,即將梁也,漢武帝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劉朝平為侯國。其水東北入博水。

白堤亭,熊會貞認為在清苑縣西南三十里處的白城,按此今清苑縣白城村恰當其位,但白城一帶未見有相關考古發掘報告,故此本文姑且存疑。(會貞按:宋鹹平六年,王繼忠與遼戰於康村,傍西山而北,至白城。即白堤亭也,在今清苑縣西南三十里[21]。)

廣望縣故城,熊會貞認為在清苑縣西南五十里處。(會貞按:前漢縣屬涿郡,後漢廢,在今清苑縣西南五十里[22]。)按距離方位及相關文普資料綜合考量,本文以為廣望縣故城疑與望都縣北柳絮漢遺址及北賈村漢遺址有淵源。(河北文物局,2013)

清涼城,即今清涼城遺址;位於保定市清苑區全昆鄉清涼城村北15米·漢代) 1986年調查發現。面積約16萬平方米。暴露遺蹟有灰坑和水井。採集遺物有泥質灰陶甕、罐、盆等殘片[24]。

博水又東北,左則濡水注之,水出蒲陰縣西昌安郭南。《中山記》曰:郭東有舜氏甘泉,有舜及二妃祠。稽諸傳記,無聞此處,世代雲遠,異說之來,於是乎在矣。其水自源東逕其縣故城南,枉渚回湍,率多曲復,亦謂之為曲逆水也。張晏曰:濡水於城北曲而西流,是受此名,故縣亦因水名而氏曲逆矣。《春秋左傳•哀公四年》,齊國夏伐晉,取曲逆是也。漢高帝擊韓王信,自代過曲逆,上其城,望室字甚多,曰:壯哉!吾行天下,惟洛陽與是耳。詔以封陳平為曲逆侯。王莽更名順平。

博水,部分河道大致相當今清苑清水河。

昌安郭:按註文“《中山記》曰:郭東有舜氏甘泉”則昌安郭與甘泉毗鄰;《水經注疏》中楊守敬援引《一統志》以為甘泉與順平縣甘城村有淵源[25]。故此頗疑昌安郭即今甘城遺址。(河北文物局,2013)(備註:甘城遺址位於順平縣蒲陽鎮甘城村【東·商、漢】1973年調查發現。1986年複查。面積約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l米。暴露遺蹟有灰坑。採集商代遺物有石斧、石刀、石鑲和陶器殘片。陶器以夾砂和泥質灰陶為主,器表多飾繩紋,可辨器形有鬲、盆、罐、紡輪等;另採集有漢代的泥質灰陶甕、罐等殘片。)

濡水又東與蘇水合,水出縣西南近山,東北流逕堯姑亭南,又東逕其縣入濡。

濡水又東得蒲水口,水出西北蒲陽山,西南流,積水成淵,東西百步,南北百餘步,深而不測。蒲水又東南流,水側有古神祠,世謂之為百祠,亦曰蒲上祠,所未詳也。又南逕安陽亭東,《晉書•地道記》曰:蒲陰縣有陽安關,蓋陽安關都尉治,世俗名斯川為安陽擴。蒲水又東南歷擴,逕陽安關下,名關臯為唐頭坂。出關北流,又東流逕夏屋故城,實中險絶。《竹書紀年》曰:魏殷臣、趙公孫裒伐燕,還取夏屋,城曲逆者也。其城東側,因阿仍墉築一城,世謂之寡婦城,賈復從光武追銅馬、五幡於北平所作也。世俗音轉,故有是名矣。

濡水,上游約今曲逆河。

蘇水,約今沿順平縣西魏村、堯城一線東北流注入曲逆河的那條小支流。

堯姑亭,按註文“(蘇水)東北流逕堯姑亭南”,比對文物地圖,約今順平縣下叔鄉北堯城遺址。(河北文物局,2013)該遺址位於下叔鄉北堯城村北10米【漢、宋金]1989年調查發現。面積約20萬平方米。暴露遺蹟有紅燒土堆積和灰坑。採集遺物有漢代泥質灰陶板瓦、罐、盆等和宋金時期的白釉瓷碗和灰陶盆等殘片。

蒲水,約今順平縣蒲陽河

安陽關,按《地圖集》所示約今順平縣安陽鄉(西安陽村)一帶。按註文“又南逕安陽亭東”結合文普資料綜合考量,附近的李思莊周遺址約與之相當。(河北文物局,2013)(備註:李思莊遺址,位於安陽鄉李思莊村東1300米,(商、西周、戰國) 1990年調查發現。面積約1萬平方米o採集遺物有商代的央砂和泥質灰陶繩紋鬲、罐;西周時期的泥質和夾砂灰陶繩紋鬲、盆、罐;戰國時期的夾砂紅褐陶釜、泥質灰陶繩紋罐、素面豆等殘片[26]。

夏屋故城、寡婦城:按註文“其城東側,因阿仍墉築一城”則夏屋故城與寡婦城二城毗鄰,今順平縣趙家蒲南(戰漢)遺址與趙家蒲西(商周)遺址恰好毗鄰。因寡婦城位於夏屋故城東側,故此本文以為寡婦城即趙家蒲西(商周)遺址,而夏屋故城即趙家蒲南(戰漢)遺址。(河北文物局,2013)【備註: 17 - A17 趙家蒲南遺址 【蒲上鄉趙家蒲村南600米·戰國一漢] 1986年調查發現。面積約I5萬平方米。暴露遺蹟有灰坑和窯址o採集遺物有夾砂紅褐陶繩紋釜和泥質灰陶繩紋罐、盆及索麵豆等殘片。趙家蒲西遺址(蒲上鄉趙家蒲村西500米·商周】 1986年調查發現,面積約1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l米。黎露遺蹟有灰坑。採集遺物有石鏟、石斧和陶器殘片。陶器以夾砂和泥質灰陶為主,器表多飾繩紋,可辨器形有鬲、罐、盆等】

其水又東南流逕蒲陰縣故城北,《地理志》曰:城在蒲水之陰。漢章帝章和二年,行巡北嶽,以曲逆名不善,因山水之名,改曰蒲陰焉。水右合魚水,水出北平縣西南魚山,山石若巨魚,水發其下,故世俗以物色名川。又東流注於蒲水,又東入濡。故《地理志》曰:蒲水、蘇水,竝從縣東入濡水。又東北逕樂城南,又東入博水,自下博水亦兼濡水通稱矣。

蒲水,約今蒲陽河。

蒲陰縣故城,《中國歷史地圖集》將其定位於完縣(順平縣)東南;比對文物地圖,則今順平縣東南規模龐大的子城城址恰當其位。(備註:子城城址位於北城鄉子城村北·西周一漢·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界河西岸的臺地上。城址平面近方形,邊長約2500米。城垣夯土築成,基寬11~25、殘高3—8米。城內採集遺物有西周、東周和漢代等三個時期的陶器殘片o西周時期的陶器以夾砂和泥質灰陶為主,器表多飾繩紋,可辨器形有鬲、罐、盆等。東周至漢代的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器表除素面外,多飾繩紋,可辨器形有板瓦、簡瓦、瓦當、甕、罐、盆、豆等。城址以外還發現有西周和漢代的墓葬,出土隨葬品有陶鬲、罐和銅戈等。依考古資料分析,該城址的年代約在東周至漢代時期[27]。)

樂城,樂城漢代故城址位於今獻縣萬村鄉孔東城村西。為省保單位,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3000米,東西寬約2000米。城垣夯土築成,基寬35、殘高l—4米。城內暴露遺蹟有夯土臺建築基址、水井和灰坑。採集遺物有泥質灰陶繩紋板瓦、簡瓦、雲紋瓦當和索麵罐、盆、豆等殘片。據史載,漢河間國,治樂城縣,故城在今獻縣東南。該遺址應即漢河間國所治樂城故城址。(河北文物局,2013)

《春秋•昭公七年》,齊與燕盟於濡上。杜預曰:濡水出高陽縣東北,至河間鄚縣入易水。是濡水與滹沱、滱、易互舉通稱矣。博水又東北,徐水注之,水西出廣昌縣東南大嶺下。世謂之廣昌嶺,嶺高四十餘裡,二十里中委折五回,方得達其上嶺,故嶺有五回之名。下望層山,盛若蟻蛭,實兼孤山之稱,亦峻竦也。

鄚(mào)縣,即今河北省滄州市鄚州鎮古州城址。遺址位於鄚州鎮古城村,平面近圓形,南北長約1500米。城垣夯土築成,基寬22、頂部殘寬6、殘高l—10米。城內採集遺物多屆戰國至漢代,有銅壺、刀幣和陶器殘片。陶器有夾砂和泥質灰陶繩紋鬲、罐、盆、板瓦、簡瓦和索麵豆等。另採集到少盈唐代的青釉瓷碗等殘片。據史載,戰國時已有鄚邑,屬趙;漢置鄚縣,唐.置鄚州,宋省。該城址應是戰國至唐代的鄚縣故城址。(河北文物局,2013)

廣昌縣故城,疑與今淶源縣城東北之曲村遺址有關。按卷十二巨馬河條註文:“有二源,俱發淶山。東逕廣昌縣故城南”的方位描述,則淶源曲村一帶的戰國遺址恰當其位。曲村遺址位於甲村鄉曲村南,面積約16萬平方米。暴露遺蹟有灰坑。採集遺物有戰國時期的泥質灰陶繩紋板瓦、罐、盆等[1]。楊守敬認為在廣昌縣(今淶源縣)北。(守敬按:漢縣屬代郡,後漢屬中山國,魏因,晉復屬代郡,後魏廢。在今廣昌縣北。)

徐水三源奇發,齊瀉一澗,東流北轉逕東山下,水西有《御射碑》。徐水又北流西屈逕南崖下,水陰又有一碑。徐水又隨山南轉逕東崖下,水際又有一碑。凡此三銘,皆翼對層巒,巖障深高,壁立霞峙。石文雲:皇帝以太延元年十二月,車駕東巡,逕五回之險邃,覽崇岸之竦峙,乃停駕路側,援弓而射之,飛矢逾於巖山,刊石用贊元功。夾碑竝有層臺二所,即御射處也。碑陰皆列樹碑官名。

徐水,上游大致相當今漕河。

三處御射碑及御射處(摘自張鵬飛《石刻文獻叢考》),1936年故宮博物院徐鴻寳先生於易縣東南貓兒村,發現太武帝御射碑之殘碑[28]。時殘石高,六尺、庚二尺三寸有餘,碑額陽文篆書“皇帝東巡之碑“,然碑文已摩滅不可識。徐鴻寳時拓此殘碑,其後傅振倫、周肇祥先生亦到此地再拓,並廣為傳世。羅振玉得此碑拓本,曾加題跋(載於《後丁戌稿》),言即太武帝御射碑,出於易縣貓兒窪,並録碑文於《石交録》[29],施蟄存《水經注碑録》據之而録其碑文。碑額篆額“皇帝柬巡之碑“六字,二行,行三字;碑陽隸書,文十四行,行二十六字,首二行殘缺不可識。其文有云:

澤歷定冀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恆山北行而歸。十有二月口口口五口之嶮口口崇之口峙乃停。駕路隅援弓而射之,矢逾於口口山百餘。於是爰命左右將士善射者射之,若武衛將軍昌黎公丘眷,前軍將軍浮陽侯阿齊,中堅將軍藍田侯代田,積射將軍曲陽口口口 射聲校尉安武子口元興次飛,督安患子李蓋等數百人,皆天下口口也,射之莫有過崖者,或至峰旁,或及巖側。於是群臣內外,始知上口口之速口代絕口口口,鹹嗟歡聖藝之神明,雖古有窮蓬蒙之善,方之於今口口口口口口口口遇鎮東將軍定州刺史樂浪公乞立石,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立銘口廣德美垂之,來世三年丁丑功訖,會樂浪公去口口刺史徵柬將軍, 張掖公寶周初臨績贊其事,遂刊]口乃作頌曰:思皇神武,應期挺生,含弘寬大,下濟光明,口仁不口無口不口肅肅, 四海速至, 通平蕩蕩, 聖域民口, 能口口口口口,天下咸寧[30]。

其後末行之字不可識。此為碑陽之文,而碑陰之題名則未載。據碑文可知,酈注與《太平寰宇記》所載碑之略有出入,其碑文言時太武帝先望峰而射,“逾於口口(當為山巔)五百餘步”,又令左右將士善射者丘眷、阿齊、代田、李蓋等數百人射之,而未有遏崖者,故群臣皆頌帝之神射,時定州刺史樂浪公乞上立石,遂建碑及碑亭於御射處至太延三年丁丑而成。此即酈注所言“御射碑”者,為定州刺史樂浪公所立,中山安喜賈聰所書,太延三年樂浪公去職,而繼任之定州刺史張掖公寶周續之乃作新碑,即酈注所言徐水陰二碑之一,而另一碑則未知為何人何時所立。然此殘碑後又下落不明,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山西省書法家協會林鵬先生於易縣南管頭村(今易縣狼牙山鎮)再次發現該殘碑之殘片若干[31],林鵬認為此係徐鴻寳所發現之殘碑於1936年被當地洪水衝倒碎裂而埋於泥土中。

2010年北京大學羅新教授、李泉匯教授再次對易縣南管頭村進行實地考察,從而確定酈注所言三碑,其二碑位於今易縣狼牙山鎮口頭村東側漕河河谷,而南畫貓村為太武帝御射之處,並尋得其中一完整碑座及另一碑座及碑身殘石數塊,羅氏採其殘文數十餘字,其文與羅振玉、施蟄存所録碑文基本相合,但與國家圖書館藏周肇祥拓本則校,其行款格式不同,當為另一御射碑也,並進而推論酈注所言三碑為不同官員所立,其碑陽文同,而碑陰所題立碑之人名不同也[32]。

徐水東北屈逕郎山,又屈逕其山南,眾岑競舉,若豎鳥翅,立石嶄巖,亦如劒秒,極地險之崇峭。漢武之世,戾太子以巫蠱出奔,其子遠遁斯山,故世有郎山之名。山南有《郎山君碑》,事具其文。徐水又逕郎山君中子觸鋒將軍廟南,廟前有碑,晉惠帝永康元年八月十四日壬寅,發詔錫君父子,法祠其碑。劉曜光初七年,前頓丘太守郎宣、北平太守陽平邑振等,共修舊碑,刻石樹頌焉。

郎山,按註文“徐水東北屈逕郎山,又屈逕其山南,眾岑競舉,若豎鳥翅,立石嶄巖,亦如劒秒,極地險之崇峭”的山水方位及郎山岩嶺險俊異常的描述,結合今易縣狼牙山群峰林立,崢嶸險峻的山勢特徵綜合考量,郎山即今易縣狼牙山;也就是那個小學課本上我們熟悉的五壯士浴血抗日,最後捨身跳崖而聞名於世的狼牙山。

《水經注》裡的保定(二)

圖表 1眾岑競舉,若豎鳥翅,立石嶄巖,亦如劒秒,極地險之崇峭(狼牙山風光)

徐水又逕北平縣,縣界有漢熹平四年幽、冀二州以戊子詔書,遣冀州從事王球、幽州從事張昭,郡縣分境,立石標界,具揭石文矣。徐水又東南流歷石門中,世俗謂之龍門也。其山上合下開,開處高六丈,飛水歷其間,南出乘崖,傾澗洩注,七丈有餘,渀蕩之音,奇為壯猛,觸石成井,水深不測,素波自激,濤襄四陸,瞰之者驚神,臨之者駭魄矣。

東南出山逕其城中,有故碑,是《太白君碑》,郎山君之元子也。

其水又東流,漢光武追銅馬、五幡於北平破之於順水北,乘勝追北,為其所敗,短兵相接,光武自投崖下,遇突騎王豐,於是授馬退保范陽。

北平縣,今河北滿城北。

龍門,按註文“徐水又東南流歷石門中,世俗謂之龍門也”,此處龍門應與今滿城龍潭峽谷風景區有淵源。

《水經注》裡的保定(二)

滿城龍潭峽谷風景區

東南出山逕其城中,應指徐水流經北平縣城

范陽,結合相關文普資料綜合考量,范陽故城疑與今定興固城鎮三街遺址有關[33]。

順水,蓋徐州之別名也。徐水又東逕蒲城北,又東逕清苑城,又東南與盧水合,水出蒲城西,俗謂之泉頭水也。《地理志》曰:北平縣有盧水。即是水也。東逕其城,又東南,左入徐水。《地理志》曰:東至高陽入博,今不能也。

蒲城,按註文“徐水又東逕蒲城北”結合文普資料綜合考量頗疑即今規模龐大的要莊遺址。滿城縣要莊遺址【要莊鄉要莊村西·西周·省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漕河南岸高出附近地表3—4米的高臺地上,面積約7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l—3米。暴露遺蹟有灰坑。1977年調查.1982一1983年發掘。遺蹟發現有灰坑、房址、水井和墓葬。墓葬多為小型,有棺槨和腰坑,隨葬品主要是陶器。遺址出土遺物有銅器、陶器、石器和骨器等a銅器有鏡、刀和鏃。陶器以夾砂和泥質灰陶為主,次為央砂偈陶。器表多飾繩紋。器形以鬲為主,其次有甕、罐、盆、豆、璉等(見‘文物春秋>1992年增刊)

清苑城,《地圖集》將清苑城定位於今保定市區北,是基於對註文“徐水又東逕蒲城北,又東逕清苑城,又東南與盧水合”所述方位次序的正確理解而所做出的判定(估計是參考了《水經注圖》)。清苑城地望本文亦大致從《地圖集》所示。按此今保定市區的馬莊遺址有可能為清苑城之孒遺。(河北文物局,2013)(備註:馬莊遺址位於保定市區東金莊鄉馬莊村西南200-米·漢、宋】 面積約1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米。-暴露遺蹟有灰坑。採集遺物有漢代的泥質灰陶罐、盆-等殘片;宋代的銅錢幣葉銅洗和灰陶罐、白釉瓷碗等[34]。)

徐水又東,左合曹水,水出西北朔寧縣曹河澤,東南流,左合岐山之水,水出岐山,東逕邢安城北,又東南入曹河。曹水又東南逕北新城縣故城南,王莽之朔平縣也。曹水又東入于徐水。

邢安城,按“(岐山之水)水出岐山,東逕邢安城北,又東南入曹河”結合文普資料綜合推析,頗疑邢安城與徐水縣遂城漢遺址、鞏固莊戰漢遺址等有淵源。(河北文物局,2013)

北新城縣,按註文所述次序綜合考量,本文頗疑北新城縣即為徐水縣規模龐大的防陵漢遺址。(備註:防陵遺址[大因鄉防陵村東北200米·西漢] 1985年調查發現。面積約15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米。聚囂遺蹟有灰坑口採集遺物有泥質灰陶板瓦、筒瓦、甕、罐、盆、豆等殘片[35]。)

徐水又東南逕故城北,俗謂之祭隅城,所未詳也。徐水又東注博水。《地理志》曰:徐水出北平,東至高陽入於博,又東入滱。《地理志》曰:博水自望都,東至高陽入於滱是也。

祭隅城,楊守敬認為即樊輿城。(守敬按:《易水注》言樊輿城在北新城東二十里,是樊輿即祭隅,地望不差[36]。)位於清苑縣城東偏北18.6公里處,南與御城村相連。遺址東西長約600米,南北寬300米,地面上散存大量陶片。1986年農民在此取土,發現漢井七眼,採用陶井瓦和漢字磚砌成。遺址文化層1米左右,出土文物有高腿實足鼎和刻有龍虎紋的陶壺等。據《漢書》記載,漢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漢武帝封中山靖王之子劉修為樊輿侯,置樊輿國,建樊輿城。後因樊輿王之妻死於此城之隅,又稱祭隅城,後演變為御城。西晉時在此置樊輿縣,尋省,改置樂鄉縣[37]。

高陽縣故城,即今高陽縣舊城鎮舊城村戰漢城址。舊城遺址位於舊日城鎮舊城村。(戰國一漢·縣文物保護單位) 城址平面近方形,邊長約1300米。城垣夯土築成,基寬約10、殘高I一3米。暴露遺蹟有灰坑。採集遺物有銅鏃、銅鏡和泥質灰陶罐、甕、盆及夾砂紅褐陶釜等殘片[38]。

又東北入於易。

滱水又東北逕依城北,世謂之依城河。《地說》無依城之名,即古葛城也。 《郡國志》曰:高陽有葛城,燕以與趙者也。

滱水又東北逕阿陵縣故城東,王莽之阿陸也,建武二年,更封左將軍任光為侯國。滱水東北至長城注於易水者也。

古葛城(依城), 據《安新縣誌》,安州在戰國時名“葛城”,西漢時“葛鄉(葛城)隸屬涿郡高陽縣”“東漢末年,曾在葛城置依政縣(又名依城縣),屬河間國,不久即廢。”三國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年),“依政縣又名依城縣”。晉武帝太康二年“葛城名依城,屬河間國高陽縣”[39]。而安州鎮附近分佈有數處漢墓群亦可為輔證。(河北文物局,2013)

阿陵縣故城,學界多認為即今陵城城址。位於任丘市陵城鄉陵城村南100米,平面近方形,邊長約1000米。城垣夯土築成,殘高l一2米。城內採集遺物有泥質灰陶繩紋板瓦和隸面罐、甕、盆等殘片。據史載,漢置阿陵縣。該城址可能即漢代阿陵縣故城址。(河北文物局,2013)


[1]詳《後漢書》

[2]河北省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北分冊(中),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510頁

[3]《水經注疏》(上),第1067頁

[4]《水經注疏》,第1067頁

[5]呂興娟:《訪大茂山遺蹟談古北嶽恆山》,《文物春秋》,2006年第4期,第21頁

[6]《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北分冊(下),2013年,第541頁

[7]河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河北省志》第2卷《建置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4頁。

[8]周振鶴:《漢書地理志匯釋》,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51頁

[9]《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北分冊(下),2013年,第509頁

[10]《三國志》先主傳二

[11]周振鶴:《漢書地理志匯釋》,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50頁

[12]《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北分冊(下),2013年,第501頁

[13]《元和郡縣圖志》卷18

[14]《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北分冊(下),2013年,第501頁

[15]《太平寰宇記》卷六十六)

[16]《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北分冊(下),2013年,第649頁

[17]《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北分冊(下),2013年,第506頁

[18]《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北分冊(下),2013年,第506頁

[19]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北分冊(下),2013年,第618頁

[20]後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358頁。

[21]楊守敬、熊會貞:《水經注疏》,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078頁

[22]楊守敬、熊會貞:《水經注疏》,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078頁

[23]河北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北卷(下),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499頁。

[24]河北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北卷(下),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498頁。

[25]守敬按:《一統志》,今完縣西北三里有甘城村。

[26]河北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北卷(下),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527頁。

[27]河北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北卷(下),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527頁。

[28]傅振倫:《七十年所見所聞》,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98頁。

[29]羅振玉撰《石録》卷三,《羅雪堂先生全集續編》,文華出版公司,1969,第977 – 978頁

[30]碑文據林鵬《尋訪御射碑記》, 《文物春秋》, 2001年第6期;羅新《跋北魏太武帝東巡碑》,《北大史學》第十一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施蟄存《水經注碑錄》,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而輯錄。

[31]林鵬:《尋訪御射碑記》, 《文物春秋》, 2001年第6期,第78頁

[32]羅新、李泉匯:《北魏太武帝柬巡碑的新發現》,《中圓國家博物館館刊》2011年第9期,第99 -109頁。

[33]河北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北卷(下),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604頁。

[34]河北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北卷(下),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485頁。

[35]河北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北卷(下),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604頁。

[36]《水經注疏》,第1089頁

[37]《樊輿故城》,網易,2017-10-31 17:46:04 來源: 清苑區政府網

[38]《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北分冊(下),2013年,第614頁

[39]安新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安新縣誌》,新華出版社,2000年,第11-12、79-80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